首  頁
經  濟
財  經
國  際
法  制
教  育
科  技
軍  事
文  化
體  育
健  康
旅  遊
讀  書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地方通訊
華人社區
域外評説
世界博覽
圖片中國
文化週末
免費郵箱不是可樂

    隨著新浪郵箱加入收費行列, 網路業的免費時代似乎正在走向終結。身陷利潤困境的網站試圖通過向郵箱收費走向所謂的“收支平衡”,但很難樂觀地估計它們的未來,這是因為,當大席紛紛撤掉的時候,客人往往也會走開,而一個喪失了人氣的網路業能有什麼美好的前景呢?

    中國的網路業在短短幾年內龍騰虎躍,是與網路業打出的“免費”大旗的號召力分不開的。在網路業虛火最旺的時候,網上似乎是個黃金滿地的世界,在那裏可以免費收發信件,可以免費聽音樂,可以免費嘯聚山林、佔地為王,可以免費談情説愛,免費的誘惑無處不在,由於“免費大餐”的香氣繚繞,中國網民的數量不斷躍遷,權威調查機構不斷為此發出歡呼,於是,窺伺已久的風險投資來了,網站進了納斯達克了,説不清道不明、其外延時刻在變化的“中國概念”也産生了,一時間可謂是欣欣向榮。

    在這個繁榮的背後,是廣大網民的吐血大奉獻。記得很早的時候,有個網友在網上發帖子訴苦,“不扁電信非好漢,屈指已交兩萬”,這正是網民心態的極好寫照。在網路業起步的年頭裏,由於電信部門的改革嚴重滯後,網民們為了爬網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們花費了大量血汗錢和寶貴的時間,換來的卻是無法容忍的蝸牛速度,儘管如此,他們仍然勤奮地為門戶網站創造點擊量,他們不考慮“收支平衡”問題,為網站免費做了大量工作,那些像工蜂一樣勤勞的版主,那些被虛榮心鼓起了風帆的網路寫手,他們聯手唱響了網際網路論壇的火火歌謠。如果沒有網民們“免費”的熱情做後盾,如果沒有他們日見消瘦的腰包的支援,中國網路業不可能精進如斯,至於它們還能不能爭取到風險投資的青睞,也是個問題。如果要對這一番描述做個總結的話,那就是,雖然網路給網民提供了免費的宴席,但網路業自身也被數量龐大的網民“供養”著,網路業與網民是一種共生關係。

    不過,網路人士好像不準備承認這種“關係”了,蜜月期一過,他們就放棄了跟網民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的打算,因為日子拮據,他們開始撕破溫情脈脈的面紗,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幾番“吹風”過後,果然就開始了郵箱收費,這與當初那種深情款款的樣子形成了太過鮮明的對照,這一點,在新浪的身上表現得尤其突出。當初,新浪為了製造“中文郵箱第一名”的大泡泡,凡是在網站註冊ID時就可以奉送一個郵箱,而且在未做細緻的“收支平衡”分析的情況下,就把免費郵箱的容量擴大到50M,直至現在,新浪的當家人才發現,網民們都用不著那麼大的郵箱,而且“只有支出沒有進賬”,免費午餐供應不起了,於是,郵箱的容量大幅下調,免費郵箱的速度也懶得去管了,那意思好像是説,雖然不能把免費的郵箱撤掉,但至少讓你用不痛快,這種擠兌人的姿態在不和睦的夫妻之間是很容易見到的。

    網路業之所以敢於翻臉,首先是因為點擊量無所謂了。由於已經上市的 “中國概念”在納斯達克那裏熊態可掬,沒上市的一時間也不用惦記著上市了,點擊量再也不能拿到投資商那裏換錢,只能徒然增加伺服器的負擔。此外,網站營利無門也是重要的原因,由於想像力的普遍貧乏,網路業人士只好在衣食父母的身上打主意。十根手指翻來覆去地扒拉,最後還是只看見了郵箱大有“錢途”,如果能把上千萬個郵箱都變現,豈不是立馬就營利了?這個如意算盤打得是很漂亮,但是早已血本無歸的網民們會不會買你的賬?顯然是個大大的疑問。而且,這種過河拆橋的做法能不能得到網民的“體諒”,也是個未知數。

    面對網民關於郵箱收費的質疑,網路人士除了展示自己難看的賬目藉以訴苦之外,還做了一個妙趣橫生的比喻,新浪的一位總監説,“收費是發展電子郵箱的惟一齣路。如果可口可樂免費一年,世界上就不存在可口可樂了。” 這樣的説法實在讓人忍不住要苦笑起來。誰都知道可樂與電子郵箱的區別,可樂免費喝一年,結局是可樂公司關張,電子郵箱免費使用幾年,帶來的卻是一個新經濟,這正是新經濟與傳統産業的不同之處。可樂公司生産一罐可樂,用的都是自己的成本,但一個網路公司得以存活,卻是仗著網民的辛苦點擊,如果網路上的所有內容都要收費的話,真不知道網民們花錢到網上去做什麼。

    就在網站紛紛撤席的時候,另一條新聞也十分地惹眼。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中國新興的高收入階層多為IT人士。另據調查,在國內網際網路公司高級經理的年收入中,來源於行使經理股票期權的收入所佔的比重也越來越高。據説在中關村,這誘人的“金手銬”每個月都要造就幾十個新的百萬富翁。這是一個多麼壯觀的景象啊,惟一不協調的是,這個壯觀的景象發生在網站紛紛不景氣、新經濟泡沫快速破滅、網路業窮得連臉面都顧不上的背景下。一方面是最傳統的免費郵箱都無法生存下去,另一方面卻是網路富翁的批量製造;一方面是從西方網路業原樣拷貝的高薪制度,另一方面卻又拋棄網路業的免費傳統。這是不是意味著網路英雄們的眼睛屈光率太大,以至於看不見自身的支出漏勺呢?

    我們不禁想問一問數字英雄們,到底什麼是新經濟?難道新經濟就是新富翁的經濟嗎?

    《北京青年報》 2001年08月06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