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經濟55年:為總體小康奠定基礎 
李國祥

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中國農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農業總産值按不變價格計算增長了近10倍,糧食生産能力由1949年的大約1億噸水準提升到5億噸以上的水準,糧食每人平均擁有量由大約200公斤上升400公斤左右的水準,翻了一番,全國人民基本上永遠告別了忍饑挨餓的時代。油料、水果、蔬菜、畜産品、水産品等總産量和每人平均擁有量也都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增長,多數農産品的産量已經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農産品極大豐富,不但提高了中國人民的營養水準,而且也徹底改變了中國人民的食物結構,為中國總體進入小康社會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在工業化帶動下,農村鄉鎮企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目前每年創造的增加值和農業增加值合起來成為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半壁江山”,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最重要源泉。隨著農業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每人平均純收入由建國初的不足70元上升到目前的近3000元,扣除價格因素增長5倍以上,農民生活狀況徹底改變,過去的收入基本上全部用於吃飯,而目前用於吃飯的錢佔收入不足一半,摩托車、彩電、電話等廣泛地進入到普通農民家中,全國絕大多數農民能夠享受現代物質文明。

回顧建國以來的55年曆程,中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經濟狀況顯著改善,但所走過的道路極不平坦。綜觀建國以來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歷程,受政治運動、經濟環境根本性變化和重大自然災害等影響,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從重大政策調整來看,1949年起在全面展開土地改革運動後,推行農業合作化運動,1958年後實行人民公社制度,其中包括1958~1960的“大躍進”和1966~1978年的文化大革命兩個時期。1978~1984年推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改革農村經營組織,1985~1991年改革農産品流通體制,調整農村産業結構,1992年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全面推進農村改革。從農産品供求關係來看,直到1984年農産品供求形勢才趨於好轉,中國開始了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而到了1998年農産品過剩問題相對嚴重,意味農産品短缺時代的結束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階段的開始。

輝煌的成就,來之不易,使我們倍感珍惜。展望未來,充滿希望。只要我們正視前進中的困難,通過體制改革,銳意創新,不斷解決發展中的矛盾,一心一意搞建設,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一、農産品短缺時代的結束

(一)建國初期農業的增長

(二)人民公社時期農業的挫折與發展

(三)改革初期農業生産力的釋放

(四)農産品市場化改革一波三折

(五)農業經歷幾輪結構調整

(六)農業面臨新挑戰

二、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

(一)鄉鎮企業起源於社隊企業

(二)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

(三)治理整頓中的鄉鎮企業

(四)鄉鎮企業機制創新

(五)鄉鎮企業經營環境的轉變

(六)鄉鎮企業的發展方向

三、農業剩餘勞動力的大轉移

(一)改革前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二)民工潮的出現

(三)外出農民工權益不斷得到保護

(四)構築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

四、農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

(一)農業增産農民增收

(二)農民收入徘徊

(三)農民收入增長走出低潮

(四)農民收入增長的新階段

(五)城鄉收入差距縮小擴大的交替

(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五、越來越多的農民從貧困中走出

(一)輸血式扶貧

(二)開髮式扶貧

(三)扶貧攻堅計劃的實施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中國網 2004年9月27日


從小崗村的發展看新一輪農村改革熱潮
水利部啟動向貧困人口的農村水利改革項目
2004年1-8月全國鄉鎮企業經濟運作情況
去年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為16.9%
新一輪農村改革全面提速
農業部:中國糧食生産出現恢復性增長
熱點話題之中國農民工
農民工問題現狀與出路
農村信用社的改革之路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