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價瘋狂上漲背後的種種風險
任波

瘋狂的漲勢

每年9月,棉花行業進入一個新的年度。然而2003年的棉花年度很不尋常。圍繞棉花價格異乎往年的急漲,全國的棉農、棉花流通企業、棉花加工企業、棉紡織行業以及有關部門進入了新一輪棉改之後一個真正的多事之秋。

9月初,新棉甫一開秤,長江流域、黃淮海地區和新疆三大主産區的棉價便高於往年。在業內人士看來,此後棉價漲幅幾乎可以用“瘋狂”二字形容。9月中旬,湖北新棉收購價格達到2.4元~2.7元/斤,新疆,喀什的棉花價格4.3元~4.6元/公斤,烏蘇的收購價已經到5.5元~6元/公斤。國慶期間,行情更加“瘋狂”。短短七天之內皮棉銷售價上漲了大約1300元/噸,達到了15300元/噸上下,籽棉更是達到3.3元/市斤的高點。為數眾多的涉棉企業蜂擁而至全國最大的主産區新疆,搶購、囤積棉花者十分踴躍。美國棉花協會也不失時機地來華了解行情、推銷棉花。

有關部門對此在短短兩周之內連續作出反應。9月9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改委)、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品質檢驗檢疫總局、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五部門聯合下發內部明傳電報,緊急通知要求做好2003年度新棉收購工作。通知要求,廣大棉花經營企業和紡織企業要認清市場形勢,吸取以前發生的抬價搶購造成銷售困難的教訓,形成合理的新棉收購價格。

9月18日,國家發改委、農業部、供銷總社、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和農業發展銀行六部門聯合召開全國棉花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提出較為直接的調控手段:各級農業發展銀行繼續實行貸款上限政策,收購資金不足部分由企業自籌。在棉花收購價格過高時,農發行可以停止發放貸款,以規避市場風險。此外,2004年棉花進口關稅配額增加到89.4萬噸,將在今年底全部發放給用戶。

但是,價格的漲勢並沒有因此而作出調整。棉價上漲推動國內紡織市場棉紗類産品銷售價格漲幅接近十年以來的最高點,棉紡織企業若高價進貨,將造成虧損,若不抓緊時機購買棉紗,則又可能面臨停産。發改委有關人士及紡織行業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棉價越高,風險越大。他們指出,今年紡織業發展和棉花需求存在大量不確定因素,若價格過度上漲,最終有可能造成銷售困難,紡織業也將面臨嚴峻考驗。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朱蘭芬進一步指出,棉紡織行業目前面臨著“生與死”的問題。“棉花一天一個價,紡織行業今年會怎麼樣,我眼前一片漆黑。”她説。

據記者了解,到目前為止,已經有為數不少的紡織企業停工待料。整個棉紡織行業要求國家出臺強力調控政策的呼聲十分高漲。

以往,棉花流通體制改革曾幾起幾落,每逢棉價上漲,棉紡織行業受到衝擊時,放開棉花購銷、以市場化為取向的棉改便要退回統購統銷,犧牲棉農利益的老路。此次棉花價格如此大幅波動,毫無疑問對2002年9月以來的棉花購銷放開政策提出挑戰。面對方方面面的壓力,最大的懸念在於:此番決策層最終將站在什麼立場,以什麼樣的方式進行干預?

角逐棉市

9月20日,往年是棉花收穫的大好時節。山東聊城農民張紅霞此時卻不得不在家中忙著整理被雨淋壞的棉桃。由於陰雨和低溫,相當多的棉桃無法裂鈴吐絮。他們全家把這樣的棉桃一一摘下,再小心翼翼地逐個掰開。然後,這些棉桃還要經過晾曬才能真正“打開”。

記者了解到,今年棉花的收穫時間比往年大大推遲。更重要的是産量大幅下降,“辛苦了一年,原來150斤的單産今年還要少收60來斤。”張紅霞心疼地説。

對於棉農而言,今年實在不是好年景。由於六七月份江淮流域發生洪澇災害,造成安徽、江蘇、湖北等地約190萬畝棉田絕收。7月~8月棉花生長期長江流域持續高溫少雨,再加上立秋以來黃淮流域部分地區陰雨不斷,使這些地區棉桃脫落嚴重,棉花單産受到影響。業內有一種説法,即“全球棉花看中國,中國棉花看新疆,新疆棉花看天氣”。然而天不作美,9月底,新疆又遭遇了雨雪天氣。中國棉花生産景氣報告認為,“到9月10日,今年全國棉花單産減産已成定局。”“受重大自然災害的影響,單産水準大幅度下降,預測主産區長江和黃河減産三成。”

棉花減産、新棉推遲上市,庫存逐漸告罄。大量私人棉商和小型軋花廠紛紛加入搶購棉花的行列。在全國最大的主産區新疆,從今年9月新棉開秤起,區內外的個體棉花收購商就在各産棉縣駐村入戶、混級收購。他們白天談價格,晚上收棉花。棉農們十分罕見地在與棉販的討價還價中佔了上風。由於對後市預期較高,大量棉農惜售,等待價格繼續攀升。當地籽棉收購價格5元1公斤在往年已經是了不得的高價,可今年這個價根本收不上棉花。不少正規收購站無花可收,市場棉價從每公斤5元以下一個月之內就漲到目前的6元以上。

在長江流域著名的棉花産地湖北潛江市,搶購棉花的競爭已經趨於白熱化狀態。9月中,當地民營棉花企業收花、軋花搞得熱火朝天,籽棉價格達到2.8元~2.9元/市斤。原有供銷社旗下老棉麻公司很難與之競爭。無奈之下,改制後的潛江市棉花公司利用廣播、電視、甚至散發傳單的方式,大張旗鼓進行宣傳,承諾“我們的收購價比個體戶高兩毛”,以此大量吸引棉農、小販手中的棉花。從10月2日開始,湖北省潛江市棉花公司各收購站(點)巳全部開秤,各收購站(點)一律3.0元~3.2元/公斤收購棉花。潛江市範圍內,目前每公斤籽棉平均又漲價0.4元。

近幾年遍地開花的軋花廠為爭奪有限棉花資源,很大程度上為價格上漲推波助瀾。據中國棉花協會副會長、全國供銷總社棉麻局局長、全國棉花交易市場董事長史建偉介紹,到去年年底, 全國軋花廠總數已超過8800家, 加工能力超過2000萬噸。而2002年,中國全年的産棉量僅為492萬噸。競爭之激烈由此可見一斑。

國慶期間,棉花行情更加“瘋狂”。短短七天之內皮棉銷售價上漲了大約1300元/噸,達到了15300元/噸上下,籽棉更是達到3.3元/市斤的高點。

搶購之中,棉花的品質令人擔憂。9月中旬,武漢周邊地區收購價格在2.6元~2.7元/斤,水分含量過高影響了籽棉交售量。由於小戶棉販到府收花時對籽棉的等級、濕度等要求松,棉農普遍抱有“不用曬花”的想法,使目前正規收購站 “無花可收”和“無干花可收”,收購量上不去。

由於價格上揚,混級銷售、摻雜使假、以次充好現象也不鮮見。在新疆,過去棉農摘棉花必須戴白帽、用白布袋,現在則是編織袋子滿地飛,大量籽棉含水量高達17%,遠遠高出10%的國家標準。還有棉販有意往棉花中撒沙子、鹽水。新疆麥蓋提縣棉麻公司經理鄭三成透露,他們收購的棉花,100公斤曬乾後只有83公斤。據了解,為了完成收購任務,目前當地各棉麻公司不得已也採取了混級收購。

面對巨大的利益,某些地方政府也以各種方式參與搶購。新疆麥蓋提縣是一個産棉百萬擔的大縣。據了解,9月23日,該縣個別鄉有關部門以防治某種棉花病為由,公然在路上設卡,對在該地區收購籽棉的非本縣單位,一律強制性押送到個別鄉軋花廠交售,結算價格才4.3元/公斤,遠遠低於市場價。

並不確定的風險

業內人士一致認為,目前棉價急速攀升,其主要原因是供求關係發生了變化。

棉紡行業有關人士指出,是來自中、美兩國農業部的減産報告最先攪動了國際和國內市場的平靜氣氛。9月10日,我國農業部對全國棉花生産形勢調查匯總後發佈報告,預測今年棉花國內總産量為520萬噸,比原預計減少30萬~40萬噸。國際市場棉花價格每磅隨即上漲將近3美分,紐約棉花期貨上漲265個點。

9月11日,輕易對預測數字不做調整的美國農業部也調整此前預測數字,重新估計中國棉花産量為550萬噸,亦比其原先的估計減少33萬噸。並且,美國農業部預測,2003年度全球棉花産需缺口為120萬噸,其中中國缺口102萬噸,如果中國大量進口棉花,將引起國際市場棉價波動。很快,國際市場棉價又上漲約3美分。三天之內,國際市場棉價上漲約合人民幣每噸1500元之多。反過來又推動了國內棉價。此外,中國棉麻流通經濟研究會也預測,今年棉花産量要比原預計減少30萬~40萬噸。

史建偉分析,棉紡能力擴大導致需求增加,是推動棉價上漲的重要因素。根據中國棉花協會提供的數據,2002年,國內棉花供求是基本平衡的。其中,除工業庫存外,全國總産量、期初庫存和進口量的總和為772萬噸,總消費量為685萬噸。他指出,2002年度上規模的企業紗産量892萬噸,比上年增長17.1%,按照慣性規律,即使有一批企業停産,紡紗增長率仍然不會低於10%。今年用棉量至少增加63萬噸。

此外,近兩年來我國的紡紗能力迅猛增長。棉花減産,用棉量增加,勢必産生缺口。

中國棉花協會副會長,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總經理雷香菊指出,中國是全球棉花最大的生産國和消費國,如果中國大量進口棉花,將引起國際市場棉價波動。“這也是最近國際棉價上漲的主要原因。”她説。

然而,此輪價格上漲速度之快、幅度之高出乎大多數人意料,以至被有些紡織業內人士稱之為“離奇上漲”。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李盛霖在9月18日召開的六部門聯合召開全國棉花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就指出,這種漲價背後正孕育著較大的風險。

紡織行業首當其衝。棉價上漲,紡織品的價格必然隨之提高,這就會影響紡織品的出口競爭力。李盛霖分析,今年春節後國際市場棉價上漲,而中國紡織企業使用的棉花價格相對較低,所以我國紡織品出口競爭力較強。

近幾年,我國對美紡織品出口的高速增長,美紡織界對此反應十分強烈。前不久,美國紡織生産商協會對中國部分紡織品出口提出設限申請。目前,美國政府正在對此進行審理。雷香菊指出,一旦美國採取設限措施,新年度中國紡織品出口前景不容樂觀。發改委有關官員提醒,美國此舉還有可能引起其他國家的連鎖反應。

中國棉花協會副會長、中國棉紡織協會副理事長朱蘭芬也認為,正是中國近幾年棉紡織品出口市場的擴大拉動了國內紡織品的需求,並帶動了棉價上升。但是,“如果出口出不去國內絕對不可能消化那麼多棉花。”她説。

有數字表明,近幾年中國紡紗能力增長相對過快。根據發改委提供的數據,去年年底全社會棉紡紗錠達5000萬錠以上,在國家壓縮940萬錠的基礎上,又新增了1700多萬錠。李盛霖指出,紡紗能力的急劇膨脹和棉花價格的過度上漲,必然引起爭搶資源和市場惡性競爭,從而導致一部分的紡紗企業破産。

此外,紡織企業普遍對今年國家調低企業出口退稅率的傳聞十分擔心。一旦如此,將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産品的成本,對紡織企業無疑是沉重的打擊。而此前出口退稅遲遲不能到位亦嚴重影響了出口企業的資金流轉與擴大出口的積極性。

誰虧誰賺?

在各種場合,棉紡織行業對棉價上漲均十分憂慮。9月27日,全國棉花協會組織的一個形勢分析會幾乎成了棉紡織行業的“訴苦會”。 “從今往後我們可能就沒有利潤了,我們的目標是能夠不虧,保平。”效益一直不錯的大型企業江蘇無錫市第一棉紡織廠副廠長邵嘉祥的説法很有代表性。

企業最高究竟能承受多高的棉價?朱蘭芬算了這樣一筆賬:截至9月底,國內32支棉紗價格大約為19300元/噸。根據她的演算法,按照全行業平均的管理費、財務費水準和損耗量,企業要保本經營,平均用於購買棉花的價格為每噸12000元。朱蘭芬説:“按照這個價格,每紡一噸紗就虧損2071塊錢,虧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可以,虧上半年我們的流動資金就全沒了,怎麼週轉?憑這一點我對紡織業的未來沒有信心。”

中國棉花協會副會長、新疆棉花協會會長馬德則告訴記者,據他估算,皮棉價格在14000元/噸時農民和紡織企業應該能夠承受。

另據記者了解,按照目前市場上3塊錢一市斤籽棉計算,軋製成皮棉約折合每噸15000多元。按照這個價格加工成32支棉紗的成本價約為每噸22000元,而按照目前32支紗的市場價計算,每紡1噸紗要虧損2000多元。

“價格不合適,不能馬上簽合同。”據邵嘉祥介紹,由於棉花供不應求,大批新棉推遲入市,且價格極高,不少紡織企業不敢急於購買原棉,目前的庫存已經紛紛見底。有的企業不得不推遲訂單的交期,有的企業採取多紡細紗的辦法,有的開始轉用化纖原料,有的甚至已經出現停産或半停産的狀況。就連某些幾十年來“十一”從來沒有放過假的企業,今年“十一”也破天荒放起了長假。

價格的變化最終帶來利益的消長。史建偉認為,棉花價格在目前這個比較高的水準運作,流通企業其中也包括棉花企業的利潤空間將會縮小,而經營的風險加大,其中有一部分或者相當一部分流通企業會陷入停頓的格局。

此外,紡織企業也將面臨著全面的考驗。“棉花價格不斷地上漲,恐怕也會有些企業要退出去。”他指出,這同時將令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如果按籽棉兩塊八一斤計算,恐怕全國農民有500多萬人的收入增加100億。”他説。

農業部産業政策與法規司副司長張紅宇則指出,即便漲價,農民的日子也未必好過。他分析,在相當一部分地區,農民減産造成的損失和棉花漲價帶來的收益基本抵消,部分地區的損失甚至遠超過漲價帶來的收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韓俊認為,棉價上漲對於棉農來説是好事,更何況在以往棉花供大於求的年份,棉農的利益多年沒有得到實際的保障。

國欣農研會是1984年“賣棉難”中由13戶棉農發起的一個科技合作服務組織,目前擁有5萬多名會員。其副會長盧懷玉也指出,雖然今年棉價有所上升,但是由於單産大幅度降低,棉農的投入又並不減少,因此利潤不一定比去年增加。他認為棉紡織行業的如此大肆訴苦,完全是因為沒有充分認識到棉花放開購銷後市場已經是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

他指出,要從棉農的角度考慮,棉價當然越高越好;而從棉商的角度,從用棉的角度考慮,棉價卻是越低越好,這是一對很難調和的矛盾。但是無論棉價高低,都應該尊重市場供求關係的調節作用。棉價上漲雖然增加了紡織企業的壓力,但紡織行業應該從內部挖潛,壓縮成本以此適應市場。“以往由國家出臺一個價格,棉紡織行業就能夠有很好的利潤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尷尬的調控

對於棉花市場目前的狀況,有關部門曾試圖有所作為。然而,棉花放開購銷之後,棉花供大於求傷農,供不應求傷工的現象到目前為止顯然幾乎沒有任何改變。夾在棉農和棉紡織行業、舊體制和新制度中間,政府部門的地位顯得十分尷尬。

1995年度至1998年度,中國棉花連續四年供大於求,棉花嚴重積壓。從1999年度開始,中國紡織工業開始走出低谷,對棉花需求量逐年增加。從去年9月份到今年三四月間,國內市場棉價經歷了第一波大幅度上漲,從10100元/噸上漲到4月初的13600元/噸,甚至高於進口成本500元/噸左右。

一些大型棉紡織企業不失時機地通過各種方式表達了其調整價格的願望。山東蘭雁集團反映,國內當時牛仔布市場售價為14.5元/米,而生産成本則為15.2米/元,每米虧損0.7元。上海嘉豐飛龍紡織公司反映,進入4月份,出口訂單下降30%。

作為主管部門,發改委在此備放開市場後第一次拾起了市場調控的職能。早在4月10日,國家發改委就牽頭組織召開部分省區棉花工作座談會。當時會議認為,棉價暴漲有很多不正常因素,一是棉花經營企業惜售,二是一部分企業市場炒作。會議還預測,棉花需求量有可能減少而産量則有可能增加,將導致棉花市場價格下跌。因此會議還制定了幾個調控措施:一是加大拋售國儲棉和老商品棉調控市場的力度;二是督促棉花經營企業限期歸還庫存棉花佔用的農發行貸款;三是禁止棉花經營企業囤積棉花,規範交易行為;四是必要時組織進口。但是這些帶有計劃經濟色彩的措施沒有對棉花價格起到實質性的干預作用。

9月初,新疆棉花還沒開秤,就出現大漲價苗頭。9月10日,在自治區棉花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自治區副主席熊銀輝講話,強調要剎住哄抬棉價風。結果是開會前籽棉價格還在5.3元/公斤上下徘徊,會議一散反而漲到了5.8到6元/公斤。

進入9月,有關部門的調控力度進一步加大,國家發改委、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品質檢驗檢疫總局、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連續召開會議,或下發通知,試圖平抑棉價。而提出的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各級農業發展銀行要繼續實行貸款上限政策,在棉花收購價格過高時,農發行可以停止發放貸款,以規避市場風險。此外,2004年棉花進口關稅配額增加到89.4萬噸,將在今年底全部發放給用戶。

令所有人士跌眼鏡的是,發改委和農發行將今年內地標準級皮棉貸款上限定為450元/擔。這在目前是個連籽棉也買不到的價格,業內人士均表示困惑。

此外,發改委有關人士近日還提供了和市場行情截然不同的資訊,即2003年度全球棉花供求大體平衡,國內産量增加,做好國內棉花的供求總量平衡工作是有保證的。不少業內人士對此亦感到十分困惑。

到目前為止,這些調控措施基本未見成效。過去,在棉花統購統銷的年代,承擔收購棉花之責的供銷社可以起到調節作用,而今,供銷社系統可供出售的庫存老棉已經為數不多,對市場的調控力度甚微。一些棉商認為,由於供銷社系統棉麻公司社企分開的改制工作加緊進行,非供銷社系統棉花企業棉花收購量已經佔據了市場的半壁江山,再要祭出統購統銷的老辦法也已此路不通了。

毫無疑問,棉花流通體制改革不能走、也無法走回頭路。如何在2億棉農和整個紡織行業縱橫交錯的利益關係中協調取捨,這是對政府部門一場嚴峻的考驗。(《財經》雜誌提供稿件)

          中國網  2003年10月23日


國家發改委提出預警:棉價走勢不可預期過高
價格指數突破1.3萬元達關 國內棉價強勁反彈
國內外棉價三個月來首次接軌
利好消息顯示國際棉價有望繼續上漲
棉價異常上漲 國內價高出進口成本每噸500元
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緊急通知:禁止囤積棉花炒作棉價
國家五部門緊急通知:禁止炒作棉價
四個月來國內棉價首次超過國際水準
國際棉價預計上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