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上半年人才市場新盤點:市場、房産類競爭激烈

    市場、投資、房産人才競爭激烈

    通用型的高級人才不再受青睞

    業內人士提醒:及時工作,不要讓履歷表出現空白

    2003年上半年,國內就業市場備受挑戰。尤其在5月,受非典等因素的影響,就業市場職位量銳減,這一部分原因是一些企業在非典期間暫停招聘,而另一部分原因是部分企業沒能躲過非典的嚴寒。

    但在上半年的最後一個月裏,人才市場走出了低谷,職位量回升。據中華英才網(www.ChinaHR.com)近日發佈的2003上半年就業市場行情報告,6月英才就業指數63.01點,總職位數159426,比上月上升了79.8%。

    市場、投資、房産人才競爭激烈

    從上半年職位的地區分佈來看,職位發佈最多的五個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成都。上半年10大熱門行業依次是:電腦資訊服務、電子、電信、建築房地産、廣告傳媒、諮詢專業服務、製造業、消費品、教育文化科研、金融投資保險。

    而根據中華英才網對上半年新增簡歷的統計分析顯示,應聘者在電腦資訊服務、房地産建築、市場廣告公關、金融投資保險、諮詢專業服務、電子、貿易進出口等行業比較集中。

    因此,在人才供給的匹配上,市場公關人才、金融投資人才、房地産人才、貿易進出口人才在應聘崗位時面臨的競爭比較激烈。而電腦資訊服務、電子、電信、諮詢、製造業、消費品行業的職位供給量比較大,求職者的選擇機會還是比較多的。

    業內人士提醒,求職者不要一味地以往年的熱門行業來套用今年,要客觀地評估行業發展前景,正確估價自身職業技能發展是否能契合本行業的需求,優勢加以利用,不足點加以“彌補”。只有這樣才不會被時代所淘汰,你的身價才會不斷上漲。

    通用型的高級人才不再受青睞

    據中華英才網北京、上海、廣州三地高級人才訪尋報告顯示,在過去的半年中,北京的 I T類高級人才依然十分搶手,而上海非 I T類、快速消費品、制藥類高級人才的需求量較大。在廣州,製造業的高級人才,比如工廠廠長、經理等職位成為獵頭追逐的目標。

    此外,隨著國外媒體集團的進入,媒體行業所需要的高級銷售和市場方面的專業人才也是炙手可熱。但這類人員除了要求其有相當的管理經驗、對市場的敏銳嗅覺之外,也需要有很好的客戶網路和銷售經驗,按獵頭顧問的説法,一定是要是“摸爬滾打”出來的、“有實戰經驗”的。

    從高級人才需求特徵上來看,在過去的一二年間, I T類、財務類的通用人才十分搶手,而如今,這類的通用人才已經不再像過去那麼搶手了,相反,那些在其中某個方面做得十分精深的人員越發受到青睞,比如財務類的稅務經理、內部審計、財務分析等高級職位。隨著熱門職業從業人員整體水準的提高,搶手的高級人才往往需要在某一專業領域有深入的發展。

    業內人士提醒:不要讓你的履歷表出現空白

    由於本年度的大學生就業的時間段將向後延遲,6、7月份也是大學生就業的關鍵時期,用人單位和大學生畢生也將利用這一段時間進行最後一輪的選擇和被選擇。

    據有關部門的統計來看,今年的大學生簽約率在50%左右,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為了促進大學生就業,國家也出臺了許多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的重要措施,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但是由於受到經驗、資金、觀念等方面的限制,大學生創業一時還未能形成氣候,大部分的學生還是選擇就業。

    從就業方式上説,政府最近提出的靈活就業包括正規就業以外的所有其他就業方式。比如,非全日制工作、臨時性工作、季節性工作、合同制工作和遠端工作等多種工作方式。即使這樣,一部分大學生至今依然沒有找到工作。這裡有許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不排除有的學生依然抱著沒有好公司就先不工作、等等看的心理。

    職業顧問提醒説,在目前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就業還是要擺正心態,雖然不能一步就邁到自己心儀的企業,但還是要盡可能的去工作。這不僅是因為作為成人,你有責任承擔,也是因為履歷上的空白很可能為你今後找工作帶來負面的影響。因為應聘者履歷上的空白區也是企業招聘經理關注研究的重點,空白會讓招聘經理對你的印象大打折扣。無論什麼工作,對於一個大學生來講都是一個新的起點,不管是採用哪一種方式就業,抓住自己的機會,積累經驗、不斷成長,求職者總會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發展的方向。

    《中國青年報》 2003年7月16日


香港啟動"輸入內地人才計劃" 即日起接受申請
重慶今後3年內 10種人才俏10種崗位少
香港今起實施新引才計劃 內地人才是否會大流失
北京出臺方便內地人才赴港澳工作就學具體措施
上海人才新時尚:做個流動的長三角“上班族”
人才“高消費”降溫 高學歷者與招聘方對接難
居住證:對人才競爭的回應
給兩類人才"市民待遇" 武漢"人才居住證制度"出臺
調查報告:直擊現實
全國人才市場供求資訊(週報)
全國人才市場供求資訊(季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