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發表署名文章談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的影響

    新華社28日發表署名鐘禾題為《互惠互利 共創人類文明——也談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的影響》的文章,全文如下:

    經濟全球化的到來,使各國經濟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特別是中國加入WTO説明中國正在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融入世界。1998年以來,面對亞洲金融危機衝擊和世界經濟劇烈波動的不利影響,中國政府採取擴大內需的方針,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使經濟保持快速穩定增長,1998-2002年的5年間,GDP年均增長速度達到7.7%,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準顯著提高,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逐步擴大。中國經濟這種持續增長不僅對中國人民有利,對世界經濟來説也是福音。

    一、中國經濟運作狀況良好

    中國經濟近幾年來之所以能持續穩定增長,主要是靠正確的宏觀調控政策和堅定不移地改革開放。國民經濟發展總體上是健康良好的。

    (一)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賴於內需拉動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中國政府即確立了擴大內需的方針,堅定地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促進了投資和消費的較快增長,這是中國經濟在相對不利的世界經濟環境中依然保持較快增長的重要原因。

    從中國國內生産總值的構成來看,凈出口占總需求的比重很小,而且呈逐年下降的趨勢。1997年中國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僅佔GDP的3.8%,2001年進一步下降至2.2%;同期國內需求佔GDP的比重分別是96.2%和97.8%(見表1)。2002年這一狀況雖有所改變,但凈出口占總需求的比重仍較小。

    


    (二)中國並不存在典型意義上的通貨緊縮

    自2001年11月以來,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已連續14個月下跌,但並不能因此得出中國已出現通貨緊縮的結論。典型意義上的通貨緊縮一般應同時具有以下三個特徵:商品和勞務價格持續下跌、貨幣供應量持續下降、經濟出現衰退(GDP連續兩個季度以上出現負增長)。當前,中國物價水準雖然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貨幣供應量卻在持續上升,1998-2002年狹義貨幣M1的年均增長率為15%左右;經濟也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因此,不能僅根據物價總水準的下降就斷言中國已經出現了通貨緊縮。

    而且,當前中國物價下降的水準總體上還處於基本正常範圍。從理論上講,物價漲幅在正負1%之間,均可視作物價穩定和正常。以2000年價格水準為基期,2002年12月份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99.8,僅下跌0.2%,遠低於同期日本消費者物價指數下降1.8%的幅度。

    從影響當前市場價格下降的因素看,主要是良性因素,即更多的是受技術進步、效率提高的影響,受來自開放擴大、改革深化的影響。就主要短期因素而言,一是加入WTO後,平均關稅稅率普遍下調,關稅總體水準由2001年的15.3%降到2002年的12%,涉及商品稅目5300多個,降稅涉及面達73%;二是近年來,國家加快了電力、交通、通信等壟斷性行業的改革步伐,採取有力措施,打破壟斷,引入競爭機制,進一步規範了部分公共産品和服務的定價程式,初步遏制了教育亂收費、藥品價格和農村電費虛高等的勢頭,使政策性提價對居民消費價格的拉動作用大為減弱。服務項目價格漲幅從幾年前的10%縮小到2001年的7%,2002年進一步回落到1.8%。從長期因素看,效率的提高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外國資本來華投資增加。外國企業先進的生産和管理技術與中國充裕的勞動力相結合,使得中國社會勞動生産率迅速提高,企業成本大幅降低。另一方面,隨著國內改革的深化,市場競爭格局開始形成,市場配置資源作用加強,提高了經濟運作效率,降低了市場交易成本。

    二、中國經濟發展對世界經濟具有積極影響

    首先,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進步都是人類文明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會對人類進步做出貢獻。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強的中國人民的生存與發展是全球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近年來,得益於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人民的生存與發展狀況有了極大的改善,對世界經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對人類的文明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大幅度降低了中國貧困人口規模,為全球減貧貢獻了力量。據世界銀行的有關資料,在1990年到1998年期間,除中國外的發展中國家貧困人口增加了6970萬人,而中國減少了14720萬人。試想一團糟的中國經濟將會給世界帶來多麼大的難題。

    第二,充分尊重國際一般規則,結合本國實際開闢的發展道路,有利於推動人類進步,而中國經濟發展走的正是這一路子。始自25年前的改革開放,到2001年中國加入WTO,特別是到2002年中共十六大確定的中國未來20年乃至50年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大政方針,都説明中國是一個充分尊重國際規則和自身實際情況,負責任、守信用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在公平競爭基礎上的發展和壯大,對世界經濟有重大貢獻。各國運動員在遵守奧運規則的前提下,通過公平競爭,推動了人類在身體素質上實現了“更快、更高、更強”的目標。同樣,在公平的國際經濟貿易規則下各國之間的合理競爭也會使世界經濟不斷走向繁榮。

    第三,中國經濟結構的特點説明,中國在充分利用國際資源的同時,也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巨大的市場。一是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通過自由貿易,合理競爭,有利於讓交易國各方共同享受自由貿易的好處,一方面提高了進口國居民的實際購買力,刺激了其消費的增長;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企業生産成本,有利於增強其市場競爭力。二是中國出口商品中50%以上是外商投資企業所為。1999到2002年,在中國的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占中國總出口的比重分別為45.5%、47.9%、50.0%和52.2%,外商投資企業出口超過半壁江山,所佔比重逐年提高,成為中國出口增長的重要推動力。而且,同一時期,在中國的外商投資企業相應的貿易順差約佔中國全部貿易順差的30%左右。中國廉價的勞動力、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巨大的國內市場潛力為廣大投資者提供了有利的投資環境和發展機遇。三是中國的貿易順差主要來自加工貿易。中國的出口構成與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出口的55%左右是“兩頭在外”的來料加工出口和進料加工裝配出口,即所謂的加工貿易出口。中國目前的出口商品中本身包括了相當一部分為出口而進口的商品。從理論上説,加工貿易必然會使處在加工環節的國家出現加工貿易順差。因為,作為從事加工貿易的國家,總是要通過對為了出口而進口的原材料進行加工,賺取加工費用,即加工貿易的出口值是由進口的原材料價值加上加工費用構成的。這使得加工貿易的出口值總會大於進口值。實際上,我國從1989年以來的14年,加工貿易均是順差,而一般貿易則或者是逆差或者是小額順差。如,2001年,加工貿易的順差是535億美元,而一般貿易卻是逆差16億美元。

    


    第四,隨著中國經濟進一步開放,跨國公司紛紛增加對華直接投資,他們所帶來的先進生産與管理技術和中國充裕而低廉的勞動力相結合,提高了中國的勞動生産率,客觀上也會改善全球的供給結構。

    第五,特別重要的是,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給世界人民帶來了信心。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美國、日本、歐盟世界經濟的三大經濟體增長勢頭均不夠明朗。在此情形下,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有利於擴大全球需求,有助於提高各國對於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而當今的社會,信心對於經濟復蘇是至關重要的。

    第六,中國現行的貨幣政策是符合國情和負責任的。一是中國從1994年以來實行的一直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不存在人為的硬性干預。目前的匯率走向基本符合市場供求規律的要求。二是中國一貫堅持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的政策,即使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周邊國家貨幣大幅度貶值的十分不利環境下,中國仍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的政策,為穩定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實踐證明,繼續堅持人民幣基本穩定這一政策取向,有利於世界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和發展。

    總之,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中國經濟的良性穩定發展對於全世界來説是個福音。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發展的關係是互惠互利雙贏關係。消除偏見,樹立信心,保護好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增長“亮點”,才是促使世界經濟儘快走上良性發展軌道,推動整個人類共同發展和進步的正確選擇。

    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儘管20多年來,中國經濟快速成長,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日益擴大,像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指出的那樣,中國經濟的強勁發展,正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但是,從總體上看,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貿易總量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均是有限的。2001年,中國GDP僅佔世界GDP的3.7%,大大低於美國佔32.6%、日本佔13.6%的比重。中國出口和進出口貿易佔世界貿易的比重分別為4.3%和4.0%,均列世界第六位,大大低於美國佔11.9%和15.2%、德國佔9.2%和8.4%、日本佔6.6%和5.9%的水準。由於中國有近13億龐大的人口,每人平均GDP不足1000美元,還不到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的三十分之一,仍屬於發展中國家,要想為推動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做出與人口總量相當的貢獻,還需要做大量艱苦的努力,還需要有相當漫長的路要走,中國還需要與世界各國人民一道,互惠互利、公平競爭、攜手共進。

    新華社 2003年1月29日


揭開“中國威脅論”的面紗 中國崛起是機遇不是威脅
中國發展快 中日都有利
崛起的中國拉動亞洲經濟
中國向全球輸出通縮是言過其實的結論 
質疑中國威脅論:威脅還是機遇? 
中外專家抨擊“中國製造威脅論”
中外時評:中國威脅論的虛實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