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條約簽署40週年 法德再續“寶石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國際政治中,法德關係是一項重要內容。人們對法德關係有種種描述,最常見的説法除“法德軸心”、“法德發動機”以外,還有帶有濃厚感情色彩的“法德配偶”。1963年1月22日,當時的法國總統戴高樂和聯邦德國總理阿登納在愛麗舍宮簽署《法德合作條約》,從此兩國由宿敵轉為盟友,這一天也就成為法德“聯姻”的日子。今年1月22日是愛麗舍宮條約簽署40週年,為了慶祝“綠寶石婚”,巴黎和柏林都忙碌起來了。

    “綠寶石婚”慶典持續兩天。1月22日上午,兩國政府所有部長齊聚愛麗舍宮,由法國總統希拉克和德國總理施羅德共同主持法德聯合內閣會議;下午在凡爾賽宮,由法國國民議會議長德佈雷和德國聯邦議院議長蒂爾澤共同主持兩國議會聯席會議,法德議員共1200多人出席。1月23日上午,希拉克和施羅德在柏林德國總理府與法德青年500人座談,下午兩位領導人先去阿登納基金會主持一個紀念儀式,向戴高樂和阿登納兩位法德關係的奠基人致敬,隨後共同為法國駐德國大使館舉行開館典禮。看得出來,這些活動是精心安排的,象徵意義超過實際內容。它們象徵兩國官方合作和人民友好,寓意不忘過去和寄希望於未來。不過,這些熱鬧活動中仍然包含一些實質性內容。

    在1月22日聯合內閣會議結束時,雙方發表一份法德聯合政治聲明,其中包含一些進一步強化兩國關係的決定,如兩國將同時在各自政府內增設一個雙邊合作總秘書處,並且這個秘書處的副職由對方國民出任;每年1月22日在兩國所有學校開展“法德日”或“德法日”活動;為解決涉及兩國公民生活的立法問題,兩國議員將一起工作;定期舉行聯合內閣會議或針對某些問題,邀請對方部長參加本國內閣會議,等等。其實,即使是象徵性的動作,在兩國經過多年的疏遠和疑慮之後,也不失為一種政治意志的表現。

    自從1963年法德締結愛麗舍宮條約以來,兩國在外交、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合作關係都按條約規定有了長足發展。兩國對所有重要外交問題及事關雙方共同利益的問題都堅持相互磋商,兩國元首與政府首腦的會晤由原來的每半年一次變為每兩個月一次。40年來,兩國有2200個城市和地區簽訂了姊妹關係協議,700萬青年學生參加了到對方國的家庭裏住一段時間的交流活動。兩國合辦的歐洲電視臺ARTE也已經10歲了。如果説40年前的條約是法德兩國的“結婚證”,則今天兩國聯合政治聲明從其實質內容上説應為法德40年姻緣的“續約書”。

    希拉克説要借愛麗舍宮條約簽署40年之機“重鑄”法德關係。因為最近7年來,這部“發動機”有些運轉不靈,原因多種多樣,其中一條是受到國內政治的掣肘。希拉克1995年出任總統,可兩年後法國就開始了長達5年的“左右共處”,右翼總統與左翼總理共同執政,內政上矛盾突顯,使法國難以專注外交。施羅德1998年首次出任總理,起初也無暇顧及外交。2002年法德又先後進行大選。這些情況多少影響了法德合作。在戰後法德關係史上,領導人關係的親疏是合作成敗的一個重要的因素。戴高樂—阿登納、德斯坦—施密特以及密特朗—科爾是有名的“兩駕馬車”,他們曾使“法德發動機”全速運轉。希拉克和施羅德私交不厚。本來希拉剋期待德國保守派的施托伊伊貝爾在大選中獲勝,而施羅德則盼望法國社會黨的若斯潘能在總統選舉中勝出,但結果是希拉克與施羅德雙雙重新當選,兩人再次面對面。在此情況下,他們兩人合力將雙邊關係再向前推進一步,確如此間輿論所説,是理性超過感性,實用主義佔了上風。

    當年,戴高樂和阿登納都表示,愛麗舍宮條約有兩個目標:一是法德和解,二是在法德和解與合作的基礎上推動歐洲統一。但實際上戴高樂和阿登納各有自己的打算。戴高樂根本就不想給德國以平等的地位,他為法國在戰勝國圍坐的桌子旁撈到一個座位以後,就想憑藉法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擁有原子彈這兩張王牌,使法國在歐洲稱大。而阿登納當時擔心萬一蘇聯發動進攻,德國不一定能得到美國的保護,所以想借與法國簽約來換取美國的堅定支援。應該説,愛麗舍宮條約是雙方互有需求的産物。

    戴高樂早有預言:法德兩國“隨著情況的不同,肯定會出現分歧”。1984年密特朗和科爾在凡爾登一戰戰場遺址上,手拉手地悼念兩次世界大戰的死難者,1994年,密特朗又邀請德國軍隊到香榭麗舍大街參加法國國慶閱兵,這些場面在一般法國人的心中産生過強烈的震撼,象徵著兩國徹底實現了和解。可是,此後法德關係卻一度停滯不前。除了前面説的因素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1990年德國實現了統一。由於歷史的原因,法國對一個強大的德國不能不心有餘悸。戴高樂曾説,“我們要確保法國在西歐的安全,辦法是防止一個新的德意志帝國對法國再度造成威脅”。戰後戴高樂對德國的政策是:一肢解,二嚴懲,三控制。當德國重新統一時,密特朗惶恐了,希拉克也不得不盤算,法國突然感到有失去領導地位的恐懼。這就是兩國都曾試圖和英國拉近關係的原因。

    最近幾個月以來,法德兩國關係回暖。一方面,施羅德大選時反美調門很高,造成外交孤立,所以主動向法國示好。另一方面,法國對歐盟擴大後共同農業政策前景感到擔心,所以也主動回應德國。去年10月,法德兩國背著英國就歐盟共同農業政策改革問題達成一致,11月兩國提出推動歐洲共同防務新建議,12月對土耳其申請加入歐盟問題採取相同立場,今年1月兩國又聯合對歐盟機構改革提出建議,主張歐盟委員會和歐洲理事會設立雙主席。“法德發動機”雖然還沒像以前那樣全速運轉,但它也發揮了相當的力量帶動歐盟前進。這説明,法德兩國又恢復了共赴歐洲統一大業的政治意志。

    戴高樂設想的歐洲統一正在沿著深度和廣度兩個方向前進,作為歐洲統一基石的法德關係必須適應這種形勢,因為這是兩國利益之所在。希拉克説,今後法德關係要成為歐洲建設的“驅動力”,但無論法國還是德國,它們在處理與對方關係時都離不開自己與世界上其他大國關係的背景,而這種選擇有時就成了考驗。(張祝基)

     《人民日報》 2003年1月23日


法德表示將齊心協力建設歐洲
法德就歐盟體系改革問題取得突破性進展
法德同意統一歐盟稅收政策的動議 英將面臨挑戰
法德就歐盟農業補貼問題達成妥協
法德首腦一致認為打伊拉克沒聯合國授權不行
法德擬建“歐軍”不受北約指揮
歐盟建設:法德能否“殊途同歸”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