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鐵路建設環保工作
成效顯著 
韓琳

國家環保總局一位官員28日説,青藏鐵路建設中的環保工作在國內重點工程建設項目中居於領先水準,具有示範作用,有效地保護了多年凍土環境、江河源水質、野生動物遷徙條件和鐵路兩側自然景觀。

國家環保總局28日上午舉行記者招待會,對國家環保總局等六部委(局)近期對青藏鐵路建設期間環保工作進行檢查的情況進行通報。環保總局監督管理司司長對記者説了這番話。(左圖為青藏鐵路施工區內的植草試驗點,科研人員用不織布覆蓋在草種上,可以有效地促使草種生長。) 

據這位官員介紹,今年8月9日至14日,國家環保總局會同國家青藏鐵路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鐵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國土資源部、國家林業局,邀請青藏兩省區有關部門和部分生態、動物和植物專家組成檢查組,採用聽取彙報和現場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對青藏鐵路建設中環保工程設計、環保工作管理以及環保措施落實情況進行了全面檢查。

開心嶺二號特大橋橋墩旁的植被保護完好

檢查組行程1600余公里,檢查里程1100多公里,途經青海省海西州格爾木市、玉樹州治多縣、曲瑪萊縣、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安多縣、那曲縣,拉薩市當雄縣,堆龍德慶縣及拉薩市區等8個縣市。

通過檢查,檢查組認為:開工兩年以來,青藏鐵路公司和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及各參建單位以生態保護為重點,高標準、嚴要求,推動各項環保措施落實到位,取得了顯著成效,有效保護了多年凍土環境、江河源水質、野生動物遷徙條件和鐵路兩側自然景觀。青藏鐵路建設中的環保工作在國內重點工程建設項目中居於領先水準,具有示範作用。

根據國家環保局官員的介紹,青藏鐵路施工期間環境保護的基本情況如下:

可可西裏藏羚羊通道

野生動物保護情況

在格唐段和唐南段分別設置野生動物通道25處和8處,通道形式有橋梁、路基緩坡及複合式通道。對於藏羚羊、藏原羚等中小型動物的橋下通道,凈高大於 3m;對於藏野驢、野耗牛等大型動物的橋下通道,凈高大於4m;路基緩坡通道坡度小于350;隧道頂部通道設置了防護欄柵。

施工中的砂石料場、取土場及施工營地設置均遠離了野生動物通道。

本次檢查中,共檢查了小南川、楚北、楚瑪爾河及可可西裏等四處野生動物通道,重點調查了楚瑪爾河至可可西裏一帶藏羚羊的遷徙情況。這四個動物通道已經建成,經過對今年動物遷徙情況的觀察,基本能滿足動物遷徙的要求。

今年,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加強與可可西裏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索南達傑自然保護站的溝通與聯繫,結合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採取了及時恢復通道場地、設立警示牌、對施工車輛實施管制、安排專人對藏羚羊活動進行觀察記錄並及時調整施工時間等措施。相關施工單位成立保護野生動物巡邏隊,在藏羚羊遷徙期間封鎖路口,對施工車輛進行管制,保障了今年藏羚羊順利通過楚瑪爾河通道及可可西裏通道一帶。

各參建單位加強建設隊伍,特別是民工管理,沒有發生捕殺野生動物現象。發現受傷的野生動物如藏羚羊,施工人員都能自覺救治,並及時送到野生動物保護機構。通過嚴格的管理,文明施工,施工工地井然有序,藏羚羊、黃羊經常出沒施工區,無一人干擾,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根據藏羚羊的遷徙狀況,建設單位及時會同設計和施工單位對所有野生動物緩坡通道的路基坡度做進一步放緩,並拆除影響藏羚羊通行的擋水埝一側砼預製板貼面、放緩擋水埝坡度。為滿足工程需要和便於野生動物通過新增以橋帶路工點33處,約17公里。

植被及濕地保護情況

嚴格控制破土面積。望昆至布強格段累計優化施工單位提出的各類施工場地、營地157處,減少了便道的設置密度。將初步設計的107處取土場優化為75處。對布強格至拉薩段初步設計中120個取棄土場逐個進行了現場核對和優化,對不符合景觀要求、植被保護要求、或與當地的區域發展規劃和草場保護有衝突以及影響當地民族宗教信仰的取棄土場予以取消或改移位置。施工過程中加強管理,嚴格控制施工人員和施工機械車輛的活動範圍,如一些標段在擋水埝施工時,為了不破壞兩側植被,採用了車輛倒行的方式運送填料。

有效保存地表植被和表土。施工中,對取土場、施工便道、施工場地、路基基底和橋梁樁位植被和壤土進行異地移植和存放,如DKl824—DKl826段路基在施工時,剷除的植被和表土移植于路基兩側或取土坑中加以有效養護,施工完成後用於回鋪場地地表或路基邊坡。在開心嶺2號大橋濕地橋梁施工中,採用橋墩圍欄施工、控制施工範圍,保護了墩間濕地不受擾動;便道埋設排水管,保證兩側濕地水力聯繫通暢;施工場地地表草皮移植養護用於樁周植被恢復等多項措施,較好的保護了濕地的生態環境。

積極開展人工植草試驗研究。檢查組實地查看了沈沈河和當雄植被恢復試驗工點,從試驗效果看,高原植草長勢良好,試驗研究目前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錯那湖沿湖路段環保措施落實情況

青藏鐵路沿錯那湖路段距湖邊距離較近,施工及將來運營期環保難度較大,是本次檢查的重點之一。目前,沿錯那湖長約20Km施工便道已完成;有2座橋梁、19座涵洞、1處站場及部分路基工程已開工。施工中,制定了詳細的沿湖路段專項生態環保施工組織設計方案;沿湖設立大量自然保護區區界標示牌;施工場地及便道邊設置了大量的垃圾箱;中鐵十九局顧全大局,為保護錯那湖的環境在沒有施工預算的情況下,犧牲單位利益,在臨湖一側20公里長的路基坡腳設置了砂袋或片石臨時攔擋措施,有效防止施工棄碴進入湖中,同時疏導湖邊坡體地表徑流,防止水土流失;便道及路基基底植被及表土均採取了異地移植和保存,並定期灑水養護,目前已移植草皮達9萬m2;採用拉線或圍欄的方式限定施工活動範圍,該段施工期環保措施有效防止了對錯那湖及湖畔濕地造成污染。

以先進的施工工藝保證環保措施效果

重視水土保持,河道採砂和樁基施工,對主河道均採取了疏導和防護等措施。沿線大量推廣採用旋挖鑽幹法成孔,避免了施工污水和泥漿的産生,同時也有效的保護了凍土環境。個別地段採用衝擊鑽施工時,均設置了泥漿沉澱池。棄土棄碴嚴格遵循 “先擋後棄”原則。路基工程根據施工進度,及時進行邊坡防護工程施工,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

環境污染得到有效防治

沿線現場管理規範,檢查組所到各處營地生活生産污水、固體廢棄物均作了處理,經沉澱處理後的營地污水用於道路及場地的抑塵或綠化,生活垃圾普遍做到了分類存放集中處理,未發現有生活垃圾亂堆亂棄現象,有效控制了施工對環境的污染。(本文照片均由樓平攝)

當雄植被恢復試驗點

資料:青藏鐵路工程概況  
      建設青藏鐵路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世紀之初做出的戰略決策,是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工程,對加快青藏兩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增進民族團結,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義。
      青藏鐵路由青海省西寧市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全長1956公里。其中,西寧至格爾木段長814公里,1979年建成鋪通,1984年投入運營。正在修建的格爾木至拉薩段,自青海省格爾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全長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爾木至南山口既有線改造32公里。青藏鐵路建設面臨著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難題”的嚴峻挑戰,工程艱巨,要求很高,難度很大。 (更多)

資料:青藏鐵路沿線的生態環境特點
      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位於青藏高原腹地,跨越青海、西藏兩省區。線路北起青海省西部重鎮格爾木市,基本沿青藏公路南行,途經納赤臺、五道梁、沱沱河沿、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進入西藏自治區境內後,經安多、那曲、當雄至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青藏高原具有獨特的高原、高寒生態系統,有極具保護價值的特有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資源。有獨特的氣候條件,連片的凍土、湖盆、濕地及緩丘構成原始的高原面貌。長江、黃河、怒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等許多大江、大河都源自青藏高原,隨著高原內部水熱條件的差異,形成了由高寒灌叢、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組成的高寒生態系統,具有獨特的高寒生物區係。其中,尤以高寒草原分佈最廣。青藏地區的高寒草原在亞洲和世界高寒地區中均具有代表性,至今還基本保持著原始的自然演變過程。 (更多)

資料:青藏鐵路建設的環境保護任務   
      為使青藏鐵路的建設對青藏高原環境的影響得到有效控制。在建設前認真做好環境影響評價,貫徹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原則,在工程的設計、建設、運營中充分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採取相應的措施。
      (一)高原、高寒地表植被的保護
      為了保護青藏高原特殊的植被系統,工程有針對性地採取了多項措施。合理規劃施工便道,施工場地、取棄土場和施工營地,嚴格劃定施工範圍和人員、車輛行走路線,防止對施工範圍之外區域的植被造成碾壓和破壞;對施工範圍內的地表植被,施工前先將草皮移地保存,施工中或施工後及時覆蓋到已完工路段的路基邊坡或施工場地表面;對崑崙山以南自然條件允許的地段,工程中安排了有關植被恢復工程,採取選育當地高原草種播種植被和使用部分當地草甸採用根系繁殖方式再造植被。(更多) 

中國網2003年8月28日


青藏鐵路鋪過可可西裏無人區
青藏鐵路建設提速 西藏境內全面開工(圖)
青藏鐵路建設者為藏羚羊讓路
鐵道部副部長孫永福:青藏鐵路建設穩步推進
鐵道部將集中力量攻克青藏鐵路凍土世界性難題
青藏鐵路總指揮部與西藏簽訂環保責任書
青藏鐵路建設
三大難題待突破
青藏鐵路鋪軌穿越崑崙山隧道
青藏鐵路環保投資創中國鐵路建設史最高紀錄
青藏鐵路建設投資將給西藏帶來40億元經濟收入
青藏鐵路四座大橋突破技術難題 工程進展順利
中華第一“生態路”青藏鐵路進入建設攻堅年
我國為青藏鐵路建設與凍土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青藏鐵路建設中大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紀實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