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還湖規劃啟動 湖區居民大遷移  

     近日,湖南省洞庭湖“4350工程”總體規劃首次亮相。規劃目標是通過退田還湖、平垸行洪、移民搬遷等方式,在2010年,使洞庭湖水面面積由目前的2625平方公里恢復到新中國成立以前的4350平方公里。

    而早在1998年特大洪水之後,湖南省洞庭湖區居民便已經開始進行退田還湖、移民搬遷。今年大洪水期間,記者環洞庭湖兵分東西兩路深入洞庭湖移民區見證移民生活。

    -汨羅市白塘鄉:蕭條小村變成現代新鎮

    一條30米寬的水泥路,兩邊幾百棟嶄新的樓房緊密相連;一條6米寬的沙石土路,兩邊十幾座房子陳舊而稀疏。如今,在汨羅市白塘鄉政府所在地能見到這麼兩條相隔不到20米的街道,它們在無聲地對比著。這是白塘鄉新舊兩條街道,對比臨界點是2000年。

    回憶起2000年前的白塘鄉,鄉幹部們至今為她的寒酸而汗顏。鄉“首府”所在地的白塘村街上只有十多戶人家,總人口還不到100人。而那條所謂的街,就是一條不到6米寬的沙石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蕭條,雜亂。

    2000年,白塘鄉開始實施“平垸行洪,移民建鎮”。白塘鄉位於汨羅江下游,境區內有松柏、雙河兩個上萬畝的大垸子(“垸”為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所特有,就是在湖泊內和河道中的沼澤地上築堤圈地,造田耕種,形成一個個居民點),第二期移民中有800多戶人家要移走。

    汨羅市移民建設辦和鄉政府決定把握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將移民和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建設一個新鎮。擴大城鎮規模的辦法,便是將鄉政府周邊的小丘陵推平,修上30米寬的水泥路,路的兩邊全部統一規劃建成移民新村。

    一年多過去,白塘完全變了樣,成為帶有現代化氣息的小鎮。320多戶居民成了這裡的主人,人口增加了20多倍,其中絕大多數是移民。到今年底,它還會增加100多戶。

    -沅江市畔山洲:曾與洪水抗爭40年

    “新家就是有新感覺。”現在移民到沅江市南嘴鎮的劉迪倫説。

    劉迪倫的家是一個典型的農家小院,打掃得乾淨整潔。在劉迪倫的客廳裏,他環顧著新家告訴記者,今年汛期來得早,他們以前居住的那個垸子早已經是煙波浩淼了。往年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他們早就開始抗洪搶險了,全垸子裏的人都提心吊膽過日子,大家得睡到大堤上去。而眼前,湖水在猛漲,生活卻平平安安。“都是平垸行洪、退田還湖造的福!”老劉喜笑顏開地説道。

    “就在千米之外,那兒曾是我的家。”就那麼一指,老劉的心頭就沉甸甸的。那片土地曾經讓他承受多少苦難,但仍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感覺。

    生生不息的家園叫畔山洲。1958年在“將洞庭湖建成天下糧倉”的號召下,成百上千的父老鄉親在南洞庭湖畔,把幾個小小的島嶼圍成了有著4000畝田地的畔山洲垸。

    當時還只有10多歲的劉迪倫,就是那時隨父母住進畔山洲的,這一住就是40年。水讓這裡的人們煩惱了40年,也提心吊膽了40年、抗爭了40年。那時,每年的5、6、7月,一有點什麼風吹草動,他們就緊張得不得了,或是不辭勞苦地抗洪護垸,或是扶老攜幼逃命。

    1998年,政府要求他們平垸行洪,遷出畔山洲垸。當時,他和鄉鄰們心裏涌出一種失落感。“那時真的不想走。”老劉坦然説,40年了,畔山洲上一草一木,都熟悉了,捨不得。

    沅江市平垸行洪辦郭主任告訴我們,當時類似劉迪倫這種情況的人很多,一方面想搬,而另一方面又捨不得。南嘴鎮平垸行洪的負責幹部與他們促膝長談,最後,村民們同意搬遷了。但在離開畔山洲時,老劉仍然圍著大堤轉了好幾圈。

    老劉家遷到了離畔山洲垸幾裏之外的山頭上,交通便利,經濟發達,以前所顧慮的,如耕作問題、田地問題都迎刃而解。平垸行洪時政府補貼給了他1.5萬元重建經費,還分給了土地。

    -南縣再西洲:“我們早就想搬。”

    再西洲位於澧水流域,這個洲上原有一處種牛場,建場達40年,住戶180戶。國家不從這裡收取一分錢稅費,只讓他們自己養活自己,但因為長期受水患困擾,這裡的居民卻根本做不到。1995年潰垸後,國家拿出幾十萬元錢、幾十萬公斤糧食來救濟這裡的居民,潰後又投入20多萬元修復潰口。不料,在1996年、1998年,這裡又兩度潰垸。無奈的群眾説自己是“四怕”:春天怕風(洲上風大)、夏天怕水(洪水氾濫)、秋天怕鼠(鼠患成災)、冬天怕凍(冰凍以後,孤島與兩岸完全隔絕,無法聯通,人們無法取得食物、鹽等生活必需品)。

    “早就想搬到大垸去,就是沒有搬家的錢!”從再西洲搬到南縣縣城的幾位村民告訴記者:“如今移民建鎮,國家幫我們出搬家的錢,我們當然願意搬?”人們或串親戚、或赴外地,僅餘下約三分之一的人員留居縣內。南縣平垸行洪辦負責人肖滅資説到這裡時顯得很欣慰:“至今沒有移民反映有生計問題!”移民們也確實幹得不錯,村民劉國慶夫妻倆如今搞了一個門面,年收入在2萬元以上,兒子正在讀大學,這可是過去在種牛場想也不敢想的。按當時的情形,兒子考上大學也讀不起。-漢壽縣百家嘴村:“洪水經濟”使民諺改成“有女要嫁百家嘴”

    作為洞庭湖邊漢壽境內一條重要的河流,南撇洪河流入與目平湖相接的大連湖。以前這裡可謂洪災連連,而今年,面臨高危水位,農民生産照樣搞得紅紅火火。記者趕到位於南撇洪河南側的余家橋垸百家嘴採訪時,就有了真切的感受。

    “有女不嫁百家嘴,吃了蘿蔔吐酸水”,一説起這句諺語,當地的老人就堵不住“話匣子”:圍湖造的田比較肥沃,人們便忙著種稻子,但每到收穫時,洪水席捲而來,幾個月的心血在幾天內毀於一旦,所以幾十戶人家便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種蘿蔔,蘿蔔豐收了,人們便想著法子做“花樣蘿蔔”吃,那些炒蘿蔔、燉蘿蔔、煮蘿蔔、蘿蔔片、蘿蔔丁、蘿蔔湯終於能讓人們拌著救濟糧聊以生存下去。活是活下來了,但當地的光棍卻逐年上升,本村閨女紛紛外嫁,外面的閨女卻難得落戶百家嘴。

    隨著退田還湖、平垸行洪的逐步推行,産業結構發生變化,人們驚奇地發現,過去洪水一來就沖走他們賴以生活的所有東西,而現在卻能帶給他們“財富”。村民們在垸內深水處設置網箱養魚,在淺水處種起湘蓮,在沒水處建舍養豬喂羊,一年下來,收成還真不錯。今年洪水時,垸內水位已有32.5米,與其一堤之隔的撇洪河水位則達34.5米。兩邊的汪洋絲毫不能驚擾村民胡光桃,他只是專一地編網蓋住新置於垸內深水處的260多平方米網箱,“為的是不讓魚跳出來!”一見記者詢問,老胡便指著垸內深水處笑著談開了,他家過去的田地就在那兒,肥沃得很,不過現在早被水淹了,利用洪水用網箱養魚,一舉兩得。“網箱中有好幾百斤魚苗呢,一年下來至少要出三批魚,少説也能賺六七千元錢!”他説起話來樂呵呵的。當地村民又自編了新諺語:有女要嫁百家嘴,喂豬養魚不怕水。

    -常德市北民湖:洪水幫咱養珍珠

    與百家嘴相似,位於常德澧縣的北民湖一帶也搞起了“新經濟”。

    北民湖是洞庭湖的一個重要組成板塊。當記者趕到這裡時,立即為眼前兩道大堤吸引:一道高堤(確保堤)橫亙於此,向兩邊延伸過去,將湖水堵在一邊,保護著津市、澧縣縣城;另一道較矮的大堤幾乎與高堤呈直角連接,縱向伸往遠方。矮堤一邊是一望無際的北民湖,另一邊則是幾百畝大大小小的魚塘。記者採訪時正是北民湖水猛漲的時候,住在湖邊的居民卻絲毫沒有搬走的意思,有幾個還正往魚塘中放珍珠蚌。“湖水再要高漲,頂多漫過矮堤衝進這片魚塘,對我們喂的珍珠蚌卻沒有影響,水退後珍珠照樣有好收成!”正在放蚌的劉師傅告訴我們,水急的時候,這幾百畝魚塘實際上就是北民湖水的緩衝區。高、低兩大堤並存,妙也就妙在這裡,既利於防洪,又利於生産。

    -漢壽縣青山垸:“死保大堤”變成利用決口

    “平垸行洪、移民建鎮”使洞庭湖區的防汛抗洪方式有了根本性的改變。記者在沅江、漢壽、澧縣、津市、安鄉等地採訪時,就較難見到過去那種純粹“死保”的抗洪方式,取而代之的則是“活用型”方式。

    位於西洞庭湖南岸的青山垸于1975年圍墾,面積約11平方公里。1998年,青山垸大堤4處地方決口,垸內居民全部遷移。已經啟動“退田還湖”的青山垸,如今沒有再進行決口修復。大垸就通過這些決口與一堤之隔的目平湖相通。今年8月的連續大雨,使沅水、目平湖水位暴漲,這條沒有修復的大堤,正好為大垸與目平湖連為一體創造了條件。在採訪時,大堤上一位巡邏隊員這樣説:“沒有修復決口,現在看來是很有遠見的!”

    “平垸行洪”顯然大大降低了當地防汛抗洪的壓力。在益陽南縣,按水利部門有關數據顯示,自1998年實行平垸行洪以來,該縣倫和垸等10個垸子全部實現退田還湖或退田還水(澧、資等),面積達10000多畝,調蓄能力超過3000萬立方米。“1998年抗洪時,全縣出險情300多處,而今年才46處!”8月28日,説起平垸行洪的妙處,長年與洪水打交道、當時正在抗洪一線作戰的南縣政府辦負責人章希頗多感慨:“這固然是因為今年洪水沒有1998年洪水大,但不容置疑的是,這些行洪的垸子有莫大幫助!”他清楚地記得,1998年洪水期間,就是這些現在被行洪的小垸子險情頻發,讓他們疲於奔命、疲於應付;今年卻大不相同,險情數、危險情況相對於當年都大大降低,他們感覺“輕鬆多了”。

    -漢壽縣毓德鋪鎮:白鷺重回洞庭湖

    在漢壽毓德鋪鎮,鬱鬱蔥蔥的杉樹林上空,成千上萬隻白鷺正在悠閒地飛翔。“以前是絕對不會出現鳥的,退田還湖後,垸裏的人都搬走了,那些鳥兒才來呢!”一位就住在山下的老農聶子民告訴記者。

    他説的沒錯,因為人為的破壞,眾多鳥類逐漸離開了它們曾深愛著的家園,直到實行退田還湖,生態環境變好了,它們才陸續遷了回來。2000年,對於居住在目平湖(西洞庭湖一部分)邊漢壽縣蔣家嘴鎮的村民來説,那個冬天最讓他們興奮的莫過於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天鵝重現洞庭湖,而且數量達到200多只。當地老村民説,在洞庭湖邊上住了40多年,還是第一次一下子看到那麼多可愛的白色天使。

    -洞庭湖:成為國家生態保護區

    來自湖南省相關部門的數據顯示,自實施平垸行洪、移民建鎮以來,目前共完成平垸行洪堤垸253個,搬遷12.1萬戶42.5萬人。今年抗洪期間,主動啟用的行洪垸168個,擴大洞庭湖蓄水面積24萬畝,調蓄水量增加5.28億立方米,從而減少受災人數16.6萬人。

    洞庭湖作為長江中下游重要的調蓄性過水湖泊,由於泥沙大量淤積,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以後湖泊面積曾一度減少了40%,容積減少了43%,致使洪水調蓄功能下降,洪水水位不斷升高,特大洪澇災害頻率加大。去年3月,洞庭湖成為首批10個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試點之一。

    目前,一個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規劃正在出臺。根據這項計劃,湖南省將爭取總投資18億元,用15年時間將洞庭湖建設成為長江中游重要調蓄滯洪主導功能區。同時,建成後的保護區,在佈局上將分為湖泊濕地景觀區、退田還湖區和環湖經濟生態區,確保洞庭湖維繫區域生態安全和長江生態平衡,實現湖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那時,洞庭湖面積將完全恢復到解放初期的4350平方公里,重現八百里洞庭浩蕩美景;自然保護區數量達到12個,再現其美麗面容。(王澤湘 顏海均 倪志剛 文華 周志穎)

    新華網 2002年9月18日


洞庭湖區百萬居民大遷移 7年要還湖4350平方公里
洞庭湖解除“警報” 岳陽市防汛告捷
千里大堤作證:洞庭湖流域戰勝今年最大洪水紀實
湖南搶險新聞目擊:"蛙人"洞庭湖底堵管涌
上萬子弟兵嚴防死守洞庭湖堤
洞庭湖、湘江全面告急 八十萬軍民奮戰抗洪一線
洞庭湖生態規劃:18億元完善湖區生態功能
萬隻白鷺齊飛 湖南洞庭美景再現(多圖)
洞庭湖長大五分之一
恥辱的風景
——東洞庭尋鳥日記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