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東擴將如何實現? 
馮仲平

    對於歐洲國家來説,今年有兩大決定。這兩大決定都與東擴有關。一是歐盟的東擴,另一則是北約的東擴。上個月,北約國防部長會議決定接納包括波羅的海三國在內的7個中東歐國家,而歐盟卻一直沒有吸納任何原中東歐社會主義國家。

    今年下半年,歐盟明顯加快了東擴步伐。按照計劃,歐盟將於12月哥本哈根首腦會議上正式宣佈東擴國家的名單。本月24—25日,歐盟15國領導人集聚布魯塞爾就東擴的財政安排達成了妥協,為歐盟曠日持久的東擴進程劃上一個句號掃清了最後一個主要障礙。

    侯選國已基本滿足入盟條件

    冷戰結束不久,中東歐國家就提出了回歸歐洲的口號。具體而言,就是申請加入歐盟和北約。1993年歐盟決定向東擴展、向原社會主義國家敞開大門,同時,就這些國家加入歐盟的條件作了明確的規定。這些條件包括,政治上合格,即必須實行民主,建立多黨制;經濟上實行市場經濟;安全方面,必須與所有的鄰國簽署永久和平條約。此外,還要求這些國家政府尊重本國內少數民族權利等。從1993年開始,中東歐國家就開始踏上了漫長的入盟之旅。為幫助申請國完成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歐盟與這些國家首先建立了聯繫國制度,從1991年至1995年間,歐盟與波、匈、捷、保、羅等國先後簽定了聯繫國協定。

    近年來,歐盟每年都要公佈一個申請國入盟達標進展報告,將歐盟與中東歐國家的入盟談判公之於眾。今年10月9日,歐盟委員會公佈的報告宣佈,有10個國家已滿足歐盟標準,這些國家包括8個前蘇聯集團的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此外還有兩個地中海島國—塞普勒斯和馬爾他。歐盟同時宣佈,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還未完全達標,仍需繼續努力。歐盟委員會報告的發表,是歐盟東擴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它標誌著歐盟東擴的障礙已經消除。

    《尼斯條約》生效

    談到歐盟東擴,不能不談《尼斯條約》。尼斯條約是歐盟專門為成員國擴大而于2000年簽署的一項條約。實際上,這是為歐盟適應成員國增多而提出的機構改革方案。1993年歐盟正式決定向中東歐國家敞開大門後,機構改革問題就被提上了歐盟的議事日程。歐盟在半個世紀的發展中,不僅從煤鋼共同體、共同市場發展至今天的經貿聯盟,而且也經歷了4次擴大。然而,歐盟機構及其決策方式卻一直沒有變化。歐盟現有的體制均是歐共體在50年代成立初期按照當初6個成員國而設置的。若不進行改革,隨著大批新成員的加入,歐盟就有癱瘓的危險。1996年3月歐盟15國開始了長達1年多的馬拉松式的政府間會談,專門討論有關改革的問題。然而,由於各國間分歧很大,1997年6月簽署的《阿姆斯特丹條約》沒有能夠完成機構改革任務。

    2000年歐盟15國首腦在法國尼斯舉行了歷史上最長的一次首腦會議,經過長達4天1夜的激烈談判,終於就歐盟體制改革問題達成了一致意見。此項改革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1)壓縮了歐盟委員會的規模。歐盟委員會是歐盟的執行機構,現有20名委員,其中英、法、德、意、西5大國各有兩名,其餘10個小國各有1名。為了提高該委員會的工作效率,法國主張歐盟東擴後委員會總數目不得超過20名,但小國擔心失去在歐盟委員會內的發言權,堅決要求各國在該機構內保持1名委員。最終達成的協議是,大國將不再多派委員;每個成員國在歐盟委員會中將只能有一名代表。但當成員國擴大到27個之後將決定是否把委員會席位限制在“不超過27個”。(2)對現有成員國及申請國未來以多數表決制進行決策時所擁有的表決票作了新的分配。根據新的分配方案,法、德、英、意4大國將各獲得29票,西班牙和波蘭各27票,羅馬尼亞15票,荷蘭13票,希臘、捷克、比利時、匈牙利和葡萄牙各12票,瑞典、保加利亞和奧地利10票,斯洛伐克、丹麥、芬蘭、愛爾蘭、立陶宛各7票,拉脫維亞、斯洛維尼亞、愛沙尼亞、塞普勒斯和盧森堡各4票,馬爾他3票。總計345票,有效特定多數為255張。為了使歐盟的決策能夠更加準確地代表歐盟民意,新方案還規定,部長理事會通過每一項決議不僅需要得到特定多數票,而且還須具備62%的總人口的支援。(3)為了避免中東歐國家入盟後阻止歐盟行動,歐盟各國一致同意減少使用一致通過方式錶決的範圍,並決定將多數表決制擴大到環境、交通及歐盟委員會主席的確定等問題和領域。

    尼斯會議達成的改革方案為歐盟東擴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證,但根據歐盟的規定,任何一項條約必須得到所有成員國的批准方能生效。2001年愛爾蘭進行全民公決,否決了這一條約。愛爾蘭遂決定今年10月重新就《尼斯條約》公決。這場倍受關注的全民公決結果于10月20日揭曉。最終63%的愛爾蘭民眾向《尼斯條約》投了贊成票。尼斯條約的生效決定了歐盟東擴將可以順利如期進行。

    首腦會議就東擴費用達成共識

    在12月歐盟宣佈東擴名單前,東擴的費用問題也不能再拖延了。其一是歐盟具有“扶貧”性質的“結構基金”在新成員增加後如何發放;二是新成員國的財政補償問題,歐盟已承諾新成員國在入盟的最初幾年不會成為歐盟財政的凈出資國,但具體財政補償額的多少,卻一直懸而未決;最後是共同農業政策問題。這就是10月24—25日歐盟首腦會議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此前,歐盟成員國在這些問題上一直存在分歧,其中最突出的是歐盟兩個大國—法國和德國—在農業補貼問題上存在分歧。農業補貼佔歐盟每年1000億歐元預算的近一半,涉及許多成員國的切身利益。在歐盟的發展過程中,德國一向是歐盟財政最大的出資國,充當著“買單”的角色。但德國的統一加重了德國的負擔,近幾年的經濟不景氣更使德國不堪重負。而法國則是受益國,雖為歐盟的另一個“發動機”,但在農業補貼問題上也受到強大的壓力,但因考慮本國農民的利益,故對削減農業補貼一直不肯鬆口。德國總理施羅德多次表示,德國不會同意歐盟在東擴後增加農業補貼。他指出,如果東擴後繼續執行目前的農業補貼政策,歐盟每年將增加80億歐元的額外財政負擔。而其中的四分之一需由德國來承擔。這是德國財政不能承受的。他呼籲對歐盟現行的農業補貼政策進行改革。

    本次首腦會議經過兩天激烈爭論,終於達成妥協。歐盟領導人經討價還價後達成的妥協是,歐盟新成員國將從2004年開始逐漸享受直接農業補貼,但不是一開始就享受與現有成員國相同的待遇。這一過渡期從2004年開始到2013年結束。之後,新成員國才能享受與現有成員國同等待遇。期間,自2007年之後,歐盟的直接農業補貼將在2006年的水準上每年遞增1%。此外,從2004年至2006年,歐盟將撥出230億歐元作為支援新成員經濟發展的結構基金和“聯合基金”,同時也為新成員制定了財政補償機制。會後,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對記者説,本次首腦會議取得的成果是各方努力的結果,會議解決了主要問題,達到了預期目標。在這次會議的基礎上,歐盟將履行承諾于12月在哥本哈根首腦會議上完成與10個候選國的入盟談判。他還説,法國和德國作為歐盟的發動機達成了必要的妥協,為本次首腦會議取得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

    總之,歐盟和申請國採取的以上一系列舉措,為冷戰後歐盟啟動的新一輪擴大掃清了全部障礙。新成員國將於明年春季簽署入盟協議。之後,按照歐盟所定時間表,現有歐盟成員國和新成員國議會分別用兩年時間來審議、批准這一協議。波蘭等國家將於2004年正式成為歐盟成員。隨著中東歐國家入盟,歐盟的總人口將增至5億多。歐盟將成為名副其實的“大歐洲”,歐盟在歐洲地區的主導地位將得到進一步加強。

    (馮仲平: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

    中國網2002年10月29日


歐盟達成東擴預算協議
歐盟15國達成東擴預算協議
歐盟首腦會議就一系列擴大重要事項達成妥協
法德就歐盟農業補貼問題達成妥協
中歐貿易欲建提醒機制 11月重新討論雙邊糾紛
以色列要求俄羅斯和歐盟斷絕與阿拉法特聯繫
愛爾蘭公投與歐盟東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