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峰:中國製造業只是美國的1/5  
趙明

    “目前不少國內媒體聲稱,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的製造業中心,外國媒體也趁機鼓吹所謂‘中國威脅論’,讓人覺得好像中國在製造業上已經成為全球第一了。而事實上中國的製造業大部分還在依靠進口設備、零件發展,缺乏自主開發項目。許多本應由國內製造業提供設備的領域也在依靠進口。”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朱高峰院士近日在成都舉行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02年學術年會上指出,中國製造業要明確自己跟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避免在發展過程中出現浮誇。

    據朱高峰介紹,我國製造業雖然名列世界第4位,但總體規模僅相當於美國的1/5,日本的1/4強;製造業的每人平均勞動生産率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僅為美國的1/25、日本的1/26、德國的1/20;製造業結構仍然偏輕,表現為裝備製造在製造業中的比重不到30%,遠低於美國的41.9%、日本的43.6%、德國的46.4%;技術創新能力十分薄弱,産業主體技術依靠國外,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産品少,依附於國外企業的組裝業比重大,工業增加值率僅為26%,遠低於美國的49%、日本的38%、德國的48.5%;低水準生産能力嚴重過剩,據第三次全國工業普查,機械、電子、化工、建材、輕工、冶金等行業生産能力利用率分別為51.86%、54.45%、54.9%、64%、46.09%和35.55%,而同時高水準生産能力不足,大量先進裝備仍主要依賴進口;企業集中度低,大型骨幹企業少,圍繞大型骨幹企業的中小企業群體也未形成。

    據他介紹,在裝備製造業,首先是設備陳舊落後,缺乏核心技術,1999年固定資産新度系數為66.4%,大多數産品技術依靠從國外引進;企業快速反應能力差,新産品開發週期平均為18個月,而美國不少産品已達到設計週期3個星期、試製週期3個月;企業經濟效益低,1999年銷售收入利潤僅為3.64%,勞動生産率3.36萬元/人年,均低於整個製造業數字;組織結構落後,基礎件、零部件發展缺乏合理安排,成套能力薄弱,民營企業比重過小;組織多塊分割及地方保護依然嚴重。朱高峰説,總體來看,我國現有3.6萬家國有企業(由於裝備製造業進入門檻高,一般都為國有企業)沒有一家能躋身世界500強,國民經濟建設所需裝備已形成依賴進口,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中設備投資的2/3依賴進口。

    朱高峰指出,像建築工地使用的機械,還有國防所需要的各种先進武器,都或多或少充斥著外國製造業提供的設備。他説,我國目前裝備製造業的外貿逆差有數百億美元,1999年進口為700多億美元,出口卻僅為500億美元。而現在卻有不少地方、企業對外宣傳自己出口增加了多少。這種表面繁榮的景象很多是建立在進口基礎上的“出口”:對進口零件組裝外銷,甚至是連組裝也省略掉的直接進口設備進行貼牌再出口。

    朱高峰嚴厲批評利用這樣的手段來增加中國製造業的出口額是不可取的。

    他説,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勞動力比較優勢顯現,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部分製造業進一步向中國轉移,但大量的是來料加工、裝配等工序,技術含量高的部分並沒有轉移過來。即使有跨國企業在中國建立了開發機構,也主要是一些需要本地化的技術工作。

    “中國基本上是承擔了國際分工中的勞動密集部分,我們還不是世界製造業中心。” 朱高峰強調。

    

    《中國經濟時報》 2002年9月11日


高盛研究報告:中國並未掏空其他地區製造業
樊綱:中國還應大力擴展製造業
“全球製造業中心”該是什麼樣 ?
邱曉華:中國經濟靠製造業牽引 
林毅夫:提高製造業自生能力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