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教育運動從批判開始 中國母親遭遇12大批判  

    5月11日。西單圖書大廈。“關注家教,解讀母愛”大型報告會暨《傑出父母》第三輯首發式在這裡舉行。這一天,等候在這裡的100多名母親,迎來了兩位深受她們喜愛的人物:“可能影響21世紀中國的青年人物”、母親教育研究專家王東華和以“蘇杭教子”聞名全國的作家、評論家、家庭教育專家蘇杭。在長達兩個多鐘頭的交流中,蘇杭講述了17年前就被醫生判了“死刑”的她怎樣培養出一個南開學子,王東華再次強調了他的母親教育理念,唏噓聲和掌聲不時響起。

    “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母親的素質決定著人類和民族的未來。從現在起,讓我們全力推進中國的母親教育運動。”作為中國目前唯一一所致力於母親教育的學術機構——華東交通大學母親教育研究所的所長,王東華將此作為“己任”,他奔走、呼號成立這個研究機構的主要目的,就是中國家庭教育和母親教育現狀實在令人擔憂。

    “中國目前的早期教育基本上都是失敗的,原因就是作為教育者的母親(父親)不能成為良好的、合格的教育者。”因此,王東華掀起的母親教育運動是從批判開始的——

    母親教育運動從批判開始

    5月12日。“母親節”當天。就其在1999年提出的10大批判和最新的2大批判,王東華為記者作了詳細的解析,對不良的母性行為提出了警告:

    第一批判:減肥。許多未婚女性陷入減肥誤區,在受商業利潤驅使而席捲全國的“減肥運動”中迷失了方向,個個變得弱不禁風,損害了自身的健康,為未來的孩子埋下了隱患。王東華認為,健康的胎兒只生長在健康的母體內,“走出減肥誤區,投身全民健身運動,才是最好的選擇。”

    第二批判:性解放。在禁欲主義結束之後,我們可悲地迎來了以放縱人的動物本性為快樂的性解放風潮。王東華認為,古往今來對貞節的要求,並不是男人對女人的壓迫所致,而是大自然有它的內在的規律性。“貞節不僅是為所愛的人準備的,更是為未來的孩子準備的,一個不受污染的母體,是給孩子和人類的最好禮物。”

    第三批判:墮胎。目前,對母體和孩子最大的威脅就是無所顧忌的墮胎。王東華認為,墮胎不僅是戕害母體健康的第一殺手,而且也給未來的孩子健康造成巨大的傷害,“那種把墮胎當避孕的做法要堅決擯棄。”

    第四批判:剖腹産。最新調查顯示,我國剖腹産率逐年上升,有的城市竟然達到了50%以上,而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這個比例應該控制在15%以內。剖腹産只適用於解決胎兒宮內窘迫以及難産等情況,而産婦也要承擔麻醉、出血多、術後易感染等風險,嬰兒也容易誘發肺炎,免疫力也會大大降低。王東華表示,這一新增批判,將是他的最新著作《對中國母親的演説》中的一顆“重磅炸彈”。

    第五批判:拒哺。母乳餵養本是天經地義的母職,現在到了需要大力宣傳和引導的地步,而不少女性拒哺的理由竟然是為了保持身材。王東華表示,母乳是嬰兒最好的生理食物和精神食物,對孩子重要,對母親自身同樣重要。

    第六批判:輕識字。中國歷史上曾有著輝煌的早期識字傳統,可今天這一傳統卻被遺棄。王東華表示,早期識字對人的一生來説意義重大,是提高人的素質的捷徑,一定要幫助孩子練好早期識字教育這一“童子功”,“但是要講求經驗注意方法,否則適得其反”。

    第七批判:寄養。“寄養”促使“親生後母現象”在許多家庭出現,給母子雙方的心理都造成了巨大的創傷。王東華認為這是生理的隔閡造成的心理隔閡,他告誡天下的母親説:“母親的音容笑貌是孩子成長的最好環境,因此,不管什麼原因,母親都沒有理由在孩子最需要的年齡離開,否則,這將成為你一輩子也掙脫不開的枷鎖。”

    第八批判:寄宿。近些年來,寄宿制的教育機構不斷地涌現,很多母親不惜重金將自己才幾歲的孩子送到全托的保育院去,而自己去賺錢的目的竟是為了把孩子送進這類學校。王東華認為這相當於把孩子送進了孤兒院,這不是對孩子的重視,而是表明瞭自身的無知,“母親本身的存在就是孩子最好的教育”。

    第九批判:跳級。由於受了早期教育的孩子的學習明顯好于一般的孩子,有些家長就不斷地讓孩子跳級,單純地追求孩子的智力發展,而忽視了對孩子社會能力的強化。“缺乏同步的社會能力鍛鍊,很容易促使孩子成為社會生活中的弱者,在這種情況下,智力再高也是沒用的。”王東華表示。

    第十批判:離婚。近幾年來,我國離婚率節節上升,許多家庭隨著婚姻的解體而破裂,讓孩子也遭遇流離失所,給孩子造成了最嚴重的傷害。王東華認為,離婚固然可以讓處於婚姻和感情冰點的父母獲得解脫,但孩子卻成為最大的犧牲品。“家庭的主要職責是培養孩子,因此,孩子絕對不是可以隨意丟棄的日用品”。

    第十一批判:否定婦德。綜觀歷史,各個民族幾乎無一例外地對女性行為的要求都要比男性嚴格。難道説這僅僅是男權社會的産物嗎?絕對不是,遺憾的是現在很少有人能理智地承認其合理的一面,卻將其視為對女性的壓迫而一棍子打死,徹底否定。王東華認為,“孩子以你為榜樣,所以,你必須遵循道德。”

    第十二批判:唯我。不少家長靈魂深處仍有封建殘余思想:孩子小,不懂事,自己必須為孩子安排一切;自己是長輩,孩子不能違抗命令,甚至不能有不同意見;我是大人,我想做什麼想怎麼做,同孩子無關。“這種現象非常嚴重。”王東華表示,“喪失了平等,就失去了交流的基礎,給教育增加了難度。”這一新增批判,在王東華的著作、演講中均有體現。

    “必須批判,才能讓母親震動,並在震動中反思,在反思中醒悟。”王東華表示,3000來中國母性正在不斷淪喪,而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這種危機,批判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強調母性的再造。

    從500例個案中尋找共性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孩子有問題,一定要檢查自己。”王東華認為,現在很多的母親已經認識到家教的重要性,但缺乏經驗,沒有參照物,做的很辛苦卻往往徒勞無功,把自己和孩子都耽誤了。因此,批判之後,王東華開始了尋找和發現母親的行動。

    從1986年起,王東華開始收集整理家教故事,尋找家教典範,要用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案例,引導相似的家庭教育。更深遠的一層意義是,“用十年的時間,收集整理500個傑出父母的案例,從這500個案中尋找成功家教的共性,為解決困擾中國的母親教育難題提供科學的素材和依據。”

    基於這個目的,從2001年1月開始,王東華推出了由他主編的《我們是這樣教育孩子的》系列家教叢書。第一輯九位傑出父母和她們的子女甫一亮相,就讓中國母親吃了一驚:

    ——天津母親蘇杭,17年前醫生就給她開出5年的生命預支,面對死亡的威脅,她不僅堅強地超越了健康,還在病榻上培養了一個優秀的孩子:女兒劉蘇,多次被評為市級三好學生、十佳少年、舞蹈特長生、優秀小編輯等,1999年還被保送進入南開大學。

    ——哈爾濱夫婦王月朋、任彥芳,把一個生下來3個月就開始患病、9個月就住院治療、6歲前就被搶救過59次的女孩,造就成為天才:7歲開始寫詩、10歲出版個人詩集、12歲加入河北省作家協會、17歲加入中國作家協會、20歲進入北京大學中文系……

    ——南京父親周弘,這個工廠技術員不但指導從小全聾全啞的女兒6歲認識2000漢字、説一口流利的普通話,8歲寫出6萬字的童話故事,11歲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年,16歲成為中國第一個少年聾人大學生,自己也成為一位著名的特殊教育專家,培養了一批聾童。

    此外,台灣父親王則敏,北京夫婦卜維勤、王麗岩,重慶父親司有和……他們次第登場,傳授家教秘籍,一時間,“洛陽紙貴”,這本沒經任何宣傳的書竟然悄悄地爬到了暢銷書榜的前列,不到一年,發行突破數10萬冊。

    王東華感受到了中國母親的渴求和需要,緊接著推出了第二輯,講述了6位外國傑出父母的成功經驗,同樣受到了中國母親的關注。其中,有一個影響了人類200年的家教經典:卡爾威特在其父的教育下,9歲熟練運用6過語言,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和數學,未滿14歲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6歲再獲法學博士學位;有一個堅持了30餘年仍在繼續的家教實驗:匈牙利一對普通的猶太人夫婦,忍受種種非難,用30年時間探索出一套獨一無二的教育方法,將三個女兒培養成為驚世駭俗的頂級西洋棋大師,創造了“一個家庭對抗一個世界”的神話……

    四個月後。5月11日。新世紀第二個“母親節”前夕,第三輯的五位中國傑出父母又閃亮登場:

    ——廣東父親鐘沛,從來沒有走出國門,卻僅僅用兩年時間,就成功地讓9歲的女兒説出一口流利純正的英語,達到優秀大學生的水準。成為中國本土最為成功的兒童英語家教個案。

    ——台灣果農鐘淑家,接連培養出兩個出色的孩子,老大和老二都在初二時跳級考入高中尖子班,接著又在高二時跳級考入台灣最難進入的台灣大學醫學院!尋常人家,一門雙傑,整個台島為之沸騰。

    ——黑龍江母親李振霞,把自己的四個孩子全部培養成為海內外知名學府的博士生:老大是美國霍浦金斯大學博士後,老二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老三是英國康橋大學博士,老四是中國航空研究院博士。

    ——上海單親女工錢麗芳,面對腦癱病兒,面對離家而去的丈夫,她用一個人的城市最低收入,承擔起包括孩子治療在內的所有生活重擔,將一個註定要在病床上度過一生的弱智兒,培養成了一名自強不息,連連在國內國際各類賽事中獲得大獎的美院學生。

    ——浙江下崗殘疾父親顧今昔,患先天性侏儒症、身高僅1.3米、靠救濟金生活,卻奇跡般地將女兒培養成了杭州市的中考狀元。被保送到新加坡後,女兒又以自己一系列出色的表現蜚聲南洋。

    王東華以一個母親教育研究專家的眼光,組織一批研究者對浩如煙海的資料進行嚴格的遴選、核實,從全新的家教視角切入,力求樸素、簡潔、具有親和力,自始自終強調一個觀點:並非專家、教授的子女才能成大器,只要善於學習,無論什麼樣文化程度的父母都可以培養出好孩子!

    為了孩子,我們必須重新做人

    發現讓母親明白,原來有這麼多優秀的參照物。不知道怎麼做沒關係,學呀!

    學外國傑出父母的觀念、意識以及她們的平常心:在孩子出生前就做好準備,不要等到孩子出生、上學乃至出了問題以後,才開始重視孩子教育;對孩子採取人本主義態度,讓孩子順著自己的意願去發展,不必太在乎孩子學業,不要給孩子加壓。

    學蘇杭媽媽的交流、平等和言傳身教:“每月一句媽媽贈言”,引領女兒做人;一家三口互取綽號,像朋友一樣平等;告訴孩子父母不是萬能的,讓女兒“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在人之上,要視別人為人;在人之下,要視自己為人”,學會寬容和自尊……

    如果你覺得學習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看看蘇杭。“在人看來,我已經是一個成功的媽媽,我不缺經驗。其實,我一直都在學。”在11日的報告會上,蘇杭對台下的母親們説,“你們有什麼好的經驗,哪怕只是一丁點,也請介紹給我”。這個成功媽媽的結束語,再一次感動了現場的母親們,致使交流與傾訴達到高潮。

    如果你覺得學習已經很辛苦,但王東華卻認為還遠遠不夠:“做母親本身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面對孩子,我們必須重新學習。”這是《我們是這樣做母親的》第一輯封面上的一句話,但王東華覺得這句話顯得弱了一些,分量不夠,“其實,我的原話是,為了孩子,我們必須重新做人。”

    “只要做了父母,你就應該時時刻刻做到行為端正、思想純潔。”王東華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加重説明:你在雕塑童心,你的粗枝大葉、你的自由散漫就必須改變;你在打造未來,你的不良嗜好、你的異常行為就必須停止……

    【背景資料】王東華,男,1963年生,安徽省蕪湖市人。華東交通大學母親教育研究所所長,副教授。其研究當代大學生的教育專著《新大學人》(40萬字),為93深圳(中國)優秀文稿公開競價首部成交著作。其致力人類文化啟蒙的另一教育專著《發現母親》(80萬字),1999年一經推出,即在社會産生廣泛影響。由於其在母親教育研究及普及方面的突出成績,2000年被全國婦聯授予“助西愛心大使”稱號,2001年入選《中國青年》“可能影響21世紀中國的100位青年人物”。

    千龍新聞網 2002年5月14日

    


願天下所有的母親都快樂 三國腳齊賀母親節
母親
高學歷母親教子過嚴
為母親正名 為母親分憂
慈母尋兒二十五載 異國他鄉終團圓
6齡童上大學 美母親炮製神話
中國人為何聽娘話?心理學研究揭示有趣成因
讓“母親”走下神壇
中國母親的風采
母親 灑向人間都是愛
母親節 為中國母親們頒獎
異彩紛呈的“母親節”
全球“母親待遇”排行榜大公開
首屆“中國十大傑出母親”評出
走出黑洞 奔向自由
——讀《母親三部曲》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