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兩國海域劃界 廣東66萬漁民另謀生計  

    調查動機

    北部灣劃界,中越兩國的海域劃分明朗化了,但隨之而來的現實問題無法回避:廣東66萬漁民的前途顯得迷茫不清。由於傳統漁場面積銳減50%,這一群世代捕魚、以船為家乃至與世隔絕的人必須另謀生計。

    劃界的消息對這群漁民而言只能算是雪上加霜,事實上,由於狂捕濫撈,北部灣的漁業資源已遭嚴重破壞,劃界前,漁民本已是勉強地維持著入不敷出的海上營生。因此,也有人將劃界所帶來的影響稱為漁民們的一次新機遇。但是,捕捉這個機遇對漁民們而言,障礙既多,代價且大。不僅是沒有文化,岸上的世界對這群漁民來説是陌生的,甚至有些凶險。政府竭盡全力向他們提供轉業機會,但這種救急措施能保一時,難保一世,真正應對這一人生巨變,還要靠漁民們自己。

    大變前夕的人生是可觀的,近日,記者趕赴雷州市烏石鎮,對一群“棄舟登岸”的漁民進行觀察,試圖了解他們正在做什麼,正在想什麼。

    走在雷州市烏石鎮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織網、修網的漁民,他們在從容的陽光中,不緊不慢地完成著每一個動作,顯得那麼安靜、鎮定。

    3月18日,就在離烏石鎮不遠的海面上,有人在水底打樁。表面上看來,這個打樁的動作並沒有引起其他漁民的注意,織魚網的仍舊在織魚網,躺在甲板上休息的也仍然在做他們的夢。然而,這個打樁的動作卻已悄然拉開了一個序幕:這裡世世代代捕魚為生的人們,他們的生活,將在這打樁聲中得到改變。

    正是因為這個漸漸逼近的改變,在安靜、鎮定的裏面,漁民們都有著一顆驚慌、焦慮的心。

    六旬打魚佬改養扇貝

    幾天以來,老漁民張進均一直閒著無事可做,雖然已經是63歲的年齡,但他還是想做些什麼,況且在烏石鎮六七十歲仍然出海的大有人在,然而他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張進均家是世代漁民,他本人10幾歲就開始出海捕魚。但是從3月18日開始,他就再不能從事海域捕撈生産了,他已將自己的船舶證、船舶檢驗證、捕撈許可證及船員證,全部上交給烏石漁政中隊,並正式與烏石鎮政府簽訂了漁船淘汰協議書,這意味著他將與他保持了63年的漁民生活揮手告別。

    張進均使用了10幾年的漁船將被沉入海底,做人工魚礁。而他因為漁船報廢可以獲取政府補助金98萬元。除此之外,政府出6000元,張自出2000元,他就可以承包6畝的海域從事扇貝養殖了。

    目前,張是不用操心的,因為烏石鎮政府已與湛江市金洋公司簽署了墨西哥灣扇貝養殖項目合作協議,養殖項目由該公司有償提供貝苗及養殖扇貝所需的所有材料,如木樁、貝籠、挂繩、浮子等等。該公司還要提供技術指導,並負責産品的收購,産品價格隨行就市,但金洋公司承諾在前兩年內每公斤收購價格不低於3元。

    烏石鎮委副書記陳乃彬説,漁民們的思想都比較簡單,因為長期生活在漁船上,與外界很少接觸。所以,在與金洋公司的合作中,烏石鎮政府站在漁民們的角度考慮了很多問題,比如樁柱對海浪的承受能力、養殖用具的耐用程度、貝苗的成活率及養殖産量等等,所有這些都與金洋公司進行了磋商,並在所簽的協議中明確了公司、政府及漁民三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與張進均的漁船同時申請報廢的還有另外3艘,這4艘漁船上的45個魚民齊齊棄舟登岸,將全部從事扇貝養殖。從此以後他們就不再是漁民,而是水産養殖戶了。

    徹底告別了漁民生活的張進均,對大海和魚船顯然還有著割捨不掉的依戀。他的侄子告訴記者,他雖然岸上有家,但這些天來,他仍然每晚都到已申請報廢的漁船上睡覺。

    北部灣劃界促成巨變

    一定有一種巨大的反方向的力在作用著,才使這些對大海和漁船有著特別感情的人們,與他們世代相傳並早已熟悉的漁民生活揮別。

    是的,2000年12月25日,對於湛江市雷州半島西海岸的所有漁民來説,這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天。因為中越兩國政府在這一天簽訂了《北部灣劃界協定》和《北部灣漁業合作協定》,而這兩個協定的生效將對他們的傳統漁民生活産生很大的影響。北部灣劃界後,原來漁民們可以自由捕撈的全灣128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廣東省將減少傳統作業漁場32萬平方公里,佔傳統作業漁場的50%;廣東省常年在北部灣中心線以西生産的6000艘漁船,也將被迫退出,回到中心線以東作業。而烏石鎮的漁民,祖祖輩輩都是以北部灣為主要傳統漁場的,全鎮過北部灣中心線以西作業的漁船就有303艘,佔該鎮漁船總數617艘的近一半之多。

    而上述問題將直接導致北部灣中心線以東的漁業資源爭奪進一步加劇,近海資源狀況堪憂。因此,我省有66萬漁業人口受影響,其中湛江市63萬漁業人口的生産、生活受嚴重衝擊,10萬漁民的轉産轉業問題迫在眉睫。

    打魚人早已入不敷出

    其實,中越北部灣劃界僅僅是一個導火索。而在此之前,漁民們的生活就已經相當窘迫了。

    老漁民們回憶,過去北部灣的漁業資源十分豐富,他們有人一網拖上來的黃花魚賣了50萬元;也有燈光漁船一網捕獲1000多擔魚。53歲的漁民張亞提告訴記者,以前的魚網都是靠人力來拉的,有時候魚多得拉不起網,不得不割斷網繩,倒掉一部分魚,再拉起來。

    然而,如此傳奇的場面已成遙遠的歷史。如今出遠海1天捕撈20—30擔魚就算不錯了,但出海1次10天左右,捕撈200—300擔魚,還不夠出海的費用。張亞提説,他的漁船是1077千瓦、66噸位,出1次海需要消耗柴油10多噸,每噸油價格3200元,還要冰塊10多噸,每噸價格220元。也就是説,張的漁船出遠海1次,僅柴油和冰塊這兩項開支就是三四萬元,除此之外,他還要支付船上僱員的工資。張的漁船去年的産值12萬元,但成本是20萬元,一年虧損8萬元。

    在烏石鎮眾多連普通話都不會聽的漁民中間,張正提顯然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他讀過高中。張在分析上述巨大變遷的原因時説,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尤其是1995年以來,北部灣的漁船發展得太快,而且新增漁船設備先進,尤其是馬力的加大,使得船速迅猛,兩船之間的魚網甚至可以綿延幾十海裏。如此瘋狂的捕撈方式,最終導致北部灣魚資源在近年大量減少。

    魚販子發財漁民負債

    在烏石鎮上有不少漂亮的樓房,三四層的結構,裝修相當氣派。據當地人介紹,這些都是私人住宅。也就是説,烏石鎮上也不乏先富起來的人。但這些先富起來的人分為以下幾種:1、早期走私發家的;2、販魚致富的;3、較早擺脫漁民生活,從事其他職業的;4、漁民。

    部分先富起來的漁民,他們主要是在漁業資源還很豐富的時候,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後期購置數量較多或設備先進的漁船,完全雇人作業。但這種單純靠捕魚發家致富的漁民是極為少見的。

    烏石鎮如今尚有2470個漁民的生活處於貧困線以下。70多歲的麥老伯的房子完全是由瀝青紙和木板釘成的,高不過15米,常人都要彎腰進出,而且一下雨就漏水,黑漆漆的房子裏沒有一件現代電器。儘管如此,麥老伯還要常年在外借宿,因為他要把房子讓出來給兒媳婦和孫子們住。麥老伯有兩個兒子,一個從冷凍廠下崗,無業;一個幫別人打魚,卻僅夠自己糊口,兒媳婦不用出海,全都在家閒著,麥老伯自己因為年紀大了,無法出海。全家人的生活來源僅是靠老伴替別人做飯所得的兩三百元工資。4個孫子和孫女都到了讀書年齡,卻只有兩個在上學。

    在烏石鎮流傳著一句話,叫“打魚的富不過賣魚的”,意思是説,販魚的普遍比漁民富裕。烏石鎮的漁民把魚販子都稱作“老闆”,因為漁民們基本上都欠他們的錢。而欠錢的原因有三種:一、漁民在購置漁船和魚具時,都向魚販子借錢,因為漁船和漁具的價格都比較昂貴,不是一般家庭能夠購買得起的。而魚販子為了壟斷貨源,都願意以“高利貸”的形式借錢給漁民,但漁民同時保證所捕的魚都必須賣給他們,不得賣給別人。二、漁民在出遠海時所需柴油和冰塊,也是向魚販子借取的,但出海回來時,捕獲的魚經常不能抵消這兩項費用。三、有少數十分貧困的漁民,還時常向魚販子借錢作伙食費。

    今年春節後,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調研組對烏石鎮的漁船作過一項調查,調查顯示,該鎮的漁船有50%虧本經營,30%保本,僅有20%微利。調查還發現90%以上的漁船都是負債經營,而且欠債額很大,多的一艘船達幾十萬元,少的也有幾萬元,平均都在十幾萬元到二十幾萬元之間。

    張進均的漁船購買時花了80多萬元,使用了12年,卻累積負債40—50萬元。正因為如此,張進均説:“政府是對的,搞養殖是好事。”他希望墨西哥灣扇貝養殖項目快點完工,這樣他就有事可做了。

    今天看來,同是烏石鎮居民的馮亞福似乎有先見之明。馮家曾經也是世代捕魚為生,但1985年,馮亞福就開始棄舟登岸,與人合夥買了一輛車搞運輸,把魚販子收購的魚運往福建等地。現在,馮亞福建了一座4層的樓房,在烏石鎮算是比較顯眼的。

    全鎮近千人即將上岸

    在烏石鎮並不是只有張進均及其他44個漁民面臨著轉産轉業,還有一大群人在今後幾年裏陸續上岸,放棄他們最傳統的漁民生活,迎接全新的生活方式,可能去搞畜牧,可能去搞種植,也可能去搞養殖。據烏石鎮委副書記陳乃彬介紹,該鎮計劃在今後5年內淘汰漁船93艘,與此同時,烏石鎮將發展8個新項目,如墨西哥灣扇貝養殖、高位池養蝦、水産品加工、畜牧種植業、休閒漁業、興建酒廠、改造舊市場、改建漁用打繩廠等等,以安排轉産轉業的漁民921人。

    而張進均等45人趕上的,正是烏石鎮淘汰漁船、開展墨西哥灣扇貝養殖的試點項目。

    上岸後前途有喜有憂

    面對全新的未來,張進均表示既有信心又有擔心,擔心的是,如果養殖也搞不成功怎麼辦呢?原來捕魚雖虧本,但還能勉強養活一家人。

    張亞提則認為,在烏石鎮漁民轉産轉業工作剛開始做的時候,搞扇貝養殖肯定是可以的,但以後要安排更多的漁民轉産轉業,如果大家都搞扇貝養殖了,競爭就又惡劣了。而且他還擔心,烏石港的自然環境對扇貝養殖有一定的影響,比如一年有2—3次颱風,5—6月又有較大的東南風等等。

    烏石鎮鎮南漁業村委會書記石雲珊説,面對著轉産轉業的命運,所有漁民都有心理壓力,他們認為,“岸上”的人都在失業下崗,而他們常年生活在海上,沒有一技之長,能和別人競爭嗎?

    相對於其他漁民來説,鎮西漁業村委會的漁民郭亞敏對未來的生活更是無可適從。郭世代生活在漁船上,天冷,睡在船艙裏,天熱,睡在甲板上,吃飯也在甲板上,想看電視就到岸上去,但他們在岸上沒有房子。據了解,在鎮西漁業村委會,像郭亞敏這樣的漁民還有39戶。

    敦亞敏夫婦倆有4個孩子,大女兒和二女兒已經出嫁,現在一家還有4口人。他有一艘自己的漁船,欠債4—5萬元。只要天氣不壞,他們都會出海,但他們的船隻較小,只能在淺海作業。

    3月21日下午,記者來到郭的船上,正趕上郭亞敏一家出海剛剛回來,妻子和三女兒在船板上理網。郭指著曬在船板上的10多條只有幾釐米長的小魚説,這就是他們一家出海1天的所有收穫。

    記者問他是否考慮過從事別的工作呢?郭亞敏説,他很想上岸,但沒有錢蓋房子;他也不想再打魚了,想做點別的,但還是沒有錢,而且又怕虧本。正是因為沒有錢,岸上沒有房子,郭的小兒子已經9歲了,還沒有上學。

    最後,郭亞敏説:“我們世代都是漁民,也要讓他成為漁民。”(鮑小東)

    《南方都市報》 2002年3月26日


紐約時報:中國要求建立更緊密的中越關係
新世紀中越關係呈現的新特點 
江澤民河內國家大學演講:共創中越關係美好未來(全文)
中國企業闖越南
中越經貿關係不斷發展
江澤民2月27日至3月1日訪問越南
2002年,越南旅遊業欲更上一層樓
越南擷奇(圖文)
中國機車首次出口越南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