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龍城考古發現改寫“商文化不出黃河流域”  

    近年來我國學術界不斷的考古發現和研究證實:位於湖北省黃陂縣的盤龍城,是我國目前在長江流域發掘的唯一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商代早期城市遺址,這意味著它與河南省安陽殷墟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都是了解商代文明的重要途徑,並改寫了“商文化不出黃河流域”的傳統觀點。

    據介紹,盤龍城,位於長江北岸,距武漢市區僅5公里。盤龍城遺址的分佈範圍是兩面臨盤龍湖,南瀕府河,僅西面有陸路相通。其東西長1100米,南北寬1000米。而城址坐落在整個遺址的東南部,平面形狀略呈方形,南北長290米,東西寬約260米。城垣至今仍保存完好,城門和護城河清楚可辨,城內被發現有三處大型宮殿基址。城外散見居民區和釀酒、制陶、冶銅等手工作坊及墓地,顯示出完備的城邑形態和功能。

    專家經多年研究認為,盤龍城的發現,推翻了以往公認的“商文化只存在於中原地區”的理論,是商王盤庚遷都之前歷史的有力補充,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從商代早期起就共用著同樣的文明。商文化的南漸,加速了南方原始文化的解體和青銅文化的出現,同時大量礦産資源運到中原地區,又促進了商文化的發展。所以,盤龍城成為殷商文明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坐標。

    自上世紀中葉被發現至今,盤龍城先後出土大量文物,尤其是豐富多采的青銅器皿、玉器、石器、陶器、漆木器,包括禮器、兵器和生産工具。其中有很多是極其珍貴的精品,如長達94釐米的大玉戈、青銅大圓鼎、雕花鉞形器等。

    與當時遠在千里之外的王都鄭州商城相比,盤龍城青銅器的品類、造型和各種裝飾花紋極其類似。原盤龍城工作站站長李桃元研究員説,把兩件同類的青銅器擺在一起,即使考古專家也很難僅從外表分辨其屬於哪一座商城。除此之外,城墻的夯築技術,宮殿的佈局和建築方法,同為北偏東20度左右的建築方向,墓地的葬俗(熟土二層臺、殉人、腰坑內殉狗)等,兩座商城也非常相似。

    李桃元強調,盤龍城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南臨長江,通過府河及其幹流向北可通往鄭州,經長江、漢水穿隨州、棗陽可經南陽直抵關中,四通八達,扼水陸交通之喉,而湖北大冶銅綠山、陽新港下,江西,安徽銅陵等地含有豐富的銅錫資源,這些是製造青銅器必不可少的(青銅器是銅、錫、鉛的合金)。

    許多專家一致認為,盤龍城是商王朝南征的據點,是商王朝控制南方的戰略資源的轉机站,其城墻外陡內緩,易守難攻,軍事目的較為明顯,後來不斷發展成為商王朝在南方的軍事、政治中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楊育彬介紹説,盤龍城發掘出的三座大型宮殿建築,體現了我國古代前朝後寢即前堂後室的佈局,一直影響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近三千年,在中國建築史上的學術價值不可低估。(完)

    新聞背景:獨一無二盤龍城

    盤龍城至今被發現已近50年,許多中國考古界的權威人物曾在這裡工作過,俞偉超、李伯謙、王勁、張雲鵬等都對其發掘有所貢獻,陳賢乙、李桃元兩位原盤龍城工作站站長以及多位研究人員甘守清貧10多年,為使這座古城的文明“重見天日”付出了很多心血。其發掘和研究的重大事件如下: 1954年,江城武漢遭受了一場特大暴雨的襲擊。在防汛取土時,不斷有發現古墓的消息傳來。雨停浪靜後,在武漢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的藍蔚先生搜尋地圖和翻閱資料時,找到一張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的軍用地圖,上面標有“盤龍城”和城墻的標誌符號。初冬的一個早晨,藍蔚與從事田野考古工作的遊紹奇結伴騎車前往勘察,盤龍城就這樣被發現了。此後一段時間,由於防汛取土,城墻的東、南、北三面已被挖毀,西墻的上部大半部分也被削掉。因城址地處荒僻、人跡罕至,而在三千多年裏未造成破壞,最終得以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

    1956年,盤龍城被列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63年夏,專業工作者對盤龍城進行了首次科學發掘,在樓子灣的5座古墓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青銅器、玉器。

    上世紀七十年代,盤龍城一號宮殿基址、二號宮殿基址、李家嘴一號墓、二號墓、南城垣、壕溝等被發掘,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

    1988年,國務院公佈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盤龍城位列其中。

    1989年冬,湖北省博物館設立的盤龍城考古工作站主持發掘了楊家灣十一號大墓,出土數十件青銅器,包括青銅大圓鼎、雕花鉞形器、鉤刀等十分珍貴的文物。

    上世紀九十年代,當地政府進行了盤龍城的道路、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並與盤龍城工作站聯合開設“盤龍城遺址陳列室”,開闢現場參觀區。

    新華社 2002年7月23日


盤龍城的“中華之最”
盤龍古城如何再現風采?
出土文物還能保存多少年?
盤龍城的研究價值有待進一步開發
盤龍城消失之謎有待解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