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鄰友好條約揭開中俄關係新篇章   

    在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一週年之際,俄羅斯駐華使館公使銜參贊CH岡察羅夫接受中國網專訪,就《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基本準則、重大意義和中俄關係現狀等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中國網:您認為2001年7月16日簽訂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基本準則有哪些?

    岡察羅夫:條約的每項條款都無疑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不過我想把開頭的12條歸為“一組”,因為它們構成了雙方關係的政治基礎。條約的第一條將兩國關係描述為俄中兩國將長期全面發展的睦鄰、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初看起來,這是一個普通的表述,但它包含著條約在後面揭示的相互關係的非常具體的各項原則。

    例如,第二條從法律上規定了雙方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互不將戰略核導彈瞄準對方的義務。第四條談到,俄中雙方相互支援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而且俄方在條約中重申自己在“台灣問題”上的原則立場不變(第五條)。

    第六條是“邊界”條款,它的意義無論怎樣評價都不過分。該條講到雙方相互沒有領土要求,規定了確定尚未取得一致的兩小段邊界(僅佔我國邊界總長度的不足百分之二)走向的原則。雙方遵循領土和國界不可侵犯的原則,申明決心將兩國邊界建設成為永久和平、世代友好的邊界。

    第七條記載的保證意義分外重大。雙方將不限于已有的軍事領域的信任措施,繼續用政治手段鞏固國家安全,增進相互信任的氛圍。

    條約第九條引起全世界的密切關注。第九條規定,如果出現威脅和平或涉及俄羅斯和中國安全利益的情況,締約雙方將立即進行磋商。這項準則具有重大的政治心理意義,它表明歐亞大陸的兩個大國盡其所能防止可能出現的國際衝突的決心。

    世界大家庭的多數積極評價第十二條規定的,莫斯科和北京共同致力於維護全球戰略平衡與穩定的義務。這項準則的實際體現就是我們兩國密切配合,防止對1972年反導條約的侵蝕,以及俄中雙方正在共同致力於防止宇宙空間的軍事化。

    我只是大致地勾勒了這項條約的原則性意義,外交人士普遍稱它是一項“重大的”條約。

    中國網:為什麼這個條約被認為是兩國關係發展中新階段的開始?

    岡察羅夫:像這個條約這樣的文件是不會“憑空”出現的。可以這樣説,它包含了我們兩國關係的全部歷史中積累的一切優點。這份文件的前身是1945年8月14日蘇聯和中華民國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和1950年2月14日年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簽訂的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但是這兩份文件和我們今天的這個“重大的”條約之間的原則區別在於:它們毫無疑問是當時時代的産物,是針對共同的敵人的。1945年的條約聲稱任務是共同戰勝軍國主義日本,而1950年的條約提到在出現軍事衝突時彼此提供軍事及其他援助,指的首先就是同美國及其西歐和亞太地區盟國的對抗。當年的蘇中關係也同“冷戰”時代的所有結盟一樣,都是以團結一致、反對共同敵人的原則為基礎的。難怪這兩份條約都附有“一長串”首先涉及中蘇之間在亞洲劃分勢力範圍的文件。同樣能説明問題的是,關於經濟和人文合作、人員交流方面的條款都訂得十分簡略,而且沒有實際的目的。因此1945年的條約即使在“字面上”也僅僅存在了幾年,而1950年的條約雖然在形式上生效了30年,事實上到60年代初就不復存在了。

    在評價新條約時,我們完全有理由説它在我們兩國的關係中揭開了嶄新的一頁。首先,這個“重大的”條約同歷史上兩個類似的條約不同,它不是針對第三國的。這條原則也完全適用於俄中兩國在條約框架內實行的軍事—技術合作。

    其次,條約的重點是實現有利於雙方的具體而實際的任務。這裡指的是在經貿、科技領域,相互保護處在雙方境內的公民的權力、文化交流等方面長期的、遠景的合作方向。實際上,每一項這類任務的長期性就是條約生效的至少20年期內的日常議題。

    第三、這份文件充滿了平等和相互的精神,這些原則不是形式,而是規定了我們兩國關係的戰略問題以及具體問題上雙方協作的模式。當然,在某個階段上,合作的某些問題對其中一方而言可能更為迫切。但是,最重要的是解決這些問題的規則體系以雙方切實的平等為基礎。

    最後,這個條約在政治上結束了歷史遺留給我們的邊界分歧。我們走進二十一世紀時,不再背著過去常常使兩國關係蒙上陰影的領土問題。當然,這個條約不包含任何秘密附件,這是不消説的。它標誌著不針對世界上任何人的、平等的、信任的、不結盟關係的全新類型。

    中國網:請您談談中俄關係的現狀。

    岡察羅夫:我們兩國關係的現階段可以稱為成熟的階段。我們的合作較之早先的任何一個十年都在品質上達到了一個新水準。這表現為幾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我們的關係非意識形態化了,但與此同時,俄羅斯和中國對那些決定國際關係的哲學(如果可以這樣説的話)的現時代迫切問題(全球化、國際法的首要地位、聯合國的作用、多極化等等)持相同或相近的觀點。

    第二、我們的關係建立在全新的、牢固的法律基礎上。90年代初,俄中兩國在協作領域的全方位——從重大的國際問題到雙邊的具體事宜——建立了與當代實際相符的國家關係、政府關係和部門關係的條約—法律基礎。

    現在生效的有200多項國家間和政府間協定。而且很能説明問題的是,50年代簽訂的各種協定中,今天仍然有效的只有一項——關於貿易和航海的協定。所以説,舊的法律實踐已經被革新了的、具體化了的、以協作為目標的條約——法律基礎所取代。

    第三、理順了各個層次上空前廣泛的協作機制。在政治領域,首先就是兩國元首定期會晤,這種會晤有時是雙邊的,有時是多邊的——聯合國大會、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上海合作組織會晤等。兩國領導人之間已實行定期電話交談,這也成了交流的一條獨立渠道。外交部、軍事部門和特勤部門之間廣泛的協商制度也有助於鞏固最高的對話。

    俄中兩國政府首腦的會見也定期舉行。今年8月份在上海將舉行第7次會晤。為總理會晤正在進行準備的是BE赫利斯堅科——吳儀委員會(它包括經濟方面的8個小組委員會)和BH馬特給延科——李嵐清委員會(負責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方面的合作,包括4個相應的小組委員會)。

    同樣重要的是俄聯邦各主體和中國各省(首先是邊境地區)領導人之間有經常的渠道進行交流。

    還有,經貿合作也有獨特的意義。這方面十分重要的是俄中兩國轉向實施能源方面的長期戰略項目(鋪設天然氣及石油管道)。

    我還必須提到兩國關係的“群眾基礎”已經大大擴展了。去年兩國公民跨越國境的有400萬人次。按今年上半年的指標預測,這個數字還將增加100萬。我相信,這並不是極限。

    我再説一遍,最近十年內,我們兩國的關係中相互信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特點為軍事技術合作的進度緊湊而飽滿。不過無論是我們的軍事接觸,或是軍事技術方面的接觸,都同我們整個的協作一樣,不是針對任何人的。俄中兩國在國際政治方面協調行動,其目的在於尋求解決突發問題的建設性辦法。我們爭取朋友和夥伴,而不是尋找對手。莫斯科和北京都非常明白,二十一世紀的國際關係不能歸結為“零和對策”。我們相信,無論是我們之間的,或是同其他國家的長期夥伴關係都是經過仔細權衡的、負責任的決定。這一切都使我們得以預言,即使在國際形勢中出現某些嚴重的變化,雙邊合作仍將獲得穩定的發展。所以我們認為現階段的俄中關係是成熟的,它包含著,借用經濟學的術語,獨立的擴大再生産的內部機制。

    中國網:中俄兩國人民之間的“非官方”、非政府合作進展如何?

    岡察羅夫:我想,首先應當關注兩個重要的方向——旅遊和教育交流。

    在俄國,對中國的興趣——對改革20年來中國取得的成就、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的興趣逐年增長。現在是該考慮發展旅遊計劃的時候了。現在已經有許多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居民喜歡到北戴河、海南島以及其他自然景觀和名勝古跡豐富的地點去休息。要緊的是要有來有往。我們希望有盡可能多的中國人到俄羅斯去旅遊度假。我們國內值得一看的東西也是有的。

    搞好大學生的定期交換,應當採取切實認真的措施。不論在俄國,還是在中國,大家都明白,隨著兩國經貿合作的發展,對青年專家的需求將不斷增加,而且要求他們不僅掌握某種前景光明的專業,特別是技術領域的專業,而且相應地懂得漢語或是俄語。

    現在的情況是,我們兩國的絕大部分大學生是自費學習,而不是靠國家預算開支。因此相互交換大學生的潛力顯然還沒有被充分利用。不論是俄國的、還是中國的名牌大學,學習費用實際上是相差不多的,因此對於願意為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投資的年青人而言,不存在出於經濟考慮而選擇學校的問題。

    中國網:俄方就條約簽訂一週年開展哪些活動?

    岡察羅夫:活動肯定是有的。國家領導人互發賀電,在俄羅斯若干座城市裏由俄中友協召開大會。還要安排一些展覽和演出。

    我想,我們可以向前人學習一些東西。例如,在前蘇聯和中國,許多年裏的2月14日都曾經高規格地慶祝1950年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週年。這的確有助於加強兩國人民間的友誼和相互理解。這條經驗在今天也仍舊是需要的。現在就應當考慮,我們怎樣紀念這個“重大的”條約簽訂兩週年、三週年、十週年等等。

    總之,我相信,締約一週年會成為我們兩國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使我們能夠初步總結過去,安排未來。

    中國網:請您談談您在北京的生活。您是否同普通的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青年人交往?您認為,中國年青人是否對俄國,對它今天的現實和偉大的文化有很好的了解?

    岡察羅夫:我初次來北京是在1984年。那時我在北京大學進修。我們全家都非常喜愛這座城市,我有一個女兒就是在北京出生的。

    我的工作是很繁忙的,但是只要我能擠出一點閒暇時間,我就喜歡到郊區去,參觀那些我們非常喜歡的名勝古跡。我也盡可能多地同普通中國人、同青年人交往。

    我不能不承認,對當今中國實際情況的介紹在俄國進行得不夠廣泛。與此同時,應當對貴國的大眾傳媒手段,首先是新聞界,給予應有的評價,它們相當詳細而客觀地介紹俄羅斯的情況。因此中國讀者對我國的情況基本上有相當好的了解。

    我想專門談談那些已經到了退休年齡的中國人。他們中有許多人早先學過俄語,醉心於蘇聯文學(貴國對尼奧斯特羅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是非常熟悉的)。他們中有許多人推崇俄羅斯和蘇聯音樂。但是從那以後時代變了,連這一部分中國人對當今俄羅斯的認識也是很有限的。很遺憾,這是客觀原因造成的。在80—90年代,中國書店裏俄羅斯作者的範圍非常狹窄。許多著作的印數很少,只以專家或者高品味的行家,而不是廣大讀者為對象。

    至於説中國青年對俄羅斯了解多少,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地回答。當然,他們的了解總的説來不是很多,因為中國大量的旅遊者和大學生通常都定位在東南亞各國、美國以及某些在中國有強大的經濟陣地的歐洲國家。但是,即使是只靠道聽途説來了解俄國的那些年青人,也對我國正在發生的事情,對他們俄羅斯的同齡人生活得怎麼樣表現出強烈的興趣。

    中國青年中有相當多的人到俄羅斯去經商。在我國這些人被稱為“跑單幫的”。這是一些精力旺盛、有毅力而且目標明確的人,他們很了解俄羅斯生活的實際情況,他們對我國有生動鮮明的印象。當然,這是俄羅斯生活一個頗為獨特的斷面,所以中國的許多“單幫客”在經商活動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可是連他們也不僅沒有喪失到我國去的願望,卻反而對我國更有興趣,更加好奇,更有好感。

    有的中國人早就居住在俄羅斯的大城市裏,他們有自己的事業,自己的公司。同他們的談話表明他們喜歡我國,把自己的孩子送進我國的學校,他們自己不僅學習俄語,而且學習我國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俄羅斯將為合法經商創造越來越有利的各種條件(這是我國政府提出的最直接的任務之一),而在中國就會逐漸形成對我國更為客觀、我希望也是更為關切的態度。

    中國網 2002年7月17日


江澤民就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一週年致普京賀電
普京就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一週年致江澤民賀電
北京東直門北中街:中俄兩國關係的一個最好注解
《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一週年  
新型國家關係的光輝典範
俄著名漢學家説中俄睦鄰友好合作關係前景廣闊
中俄關係史上的里程碑
——慶祝《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一週年
中俄人士共慶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一週年
中俄睦鄰關係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俄羅斯外長伊萬諾夫:兩個偉大鄰邦的共存模式
2001年中俄關係大事記
中俄睦鄰友好新篇章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