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欠費高達200億 “反欺詐聯盟”呼之欲出  

    無法抑制的欺詐行為

    “2001年,中國因盜用通信設施和用戶惡意欠費的損失超過200億元人民幣,戶均60元以上。現在這個數字仍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這是個可怕的數字,數字背後是大量國有資産的流失。”中國資訊産業部電信研究院的高級工程師陳育平7月11日在北京首次公佈了這一消息。

    據了解,200億這個數字是最保守的計算。2001年是中國電信業動蕩的一年,分拆合併不斷進行,再加上各個運營公司刻意隱瞞用戶欠費數字,專家認為這個數字有可能還要再多。造成這部分鉅額損失的大部分都是惡意欠費的用戶,但目前除了數額特別巨大的案件公檢法會介入調查以外,中國電信運營商仍未有任何積極的措施能夠給予防範。

    “在中國的信用體制尚未建立之前,無視個人信用惡意欠費的現象仍將大量存在,惟一的辦法只有儘快建立各個電信運營商參與的反欺詐聯盟,才有可能把損失減少到最小。”資訊産業部另一位專家分析,目前要杜絕電信欺詐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有儘量防範。但這一切只有運營商願意打破“中國墻”聯合起來,才有可能。

    電信運營商的“中國墻”

    “各個運營商會有一些欠費用戶的名單,但是你認為中國移動可能把被他們列入‘黑名單’的用戶提交給中國聯通嗎?我可以告訴你的是,在中國電信內部,各個省份之間的用戶名單是不共用的,他們只在省內進行交換。”信産部的陳育平把所謂的“中國墻”

    詮釋得很清楚。互相提供用戶名單,在中國電信業大拆分大整合的階段顯得非常敏感。誰都不願意冒著流失客戶的危險去幹這樣的事情,但又都不願意看到欠費的數字不斷上升。這其中的矛盾在於,電信運營商無法精確分析出欠費用戶是惡意欠費還是非惡意欠費,如果一概把名單交出去,那麼就存在非惡意欠費用戶被對手爭奪過去的可能。

    據了解,惡意欠費者佔欠費用戶的40%—50%,其拖欠費用則佔了85%以上。惡意欠費已經造成電信運營企業呆賬比例增加、企業利潤不實、國有資産流失嚴重,所有的電信運營商對各自負擔著的欠費數字都諱莫如深,不願多談。

    如何解決電信欺詐?

    “並非只有中國的電信運營商存在鉅額的欠費損失,例如惡意欠費這樣的欺詐行為普遍存在各個國家的電信運營商裏。這部分損失的比例根據電信運營商管理水準的不同在0.5%-10%之間。尤其隨著電信競爭的激烈,更可能誘發欺詐。為了吸納客戶增加用戶數,運營商經常主動或者被動地降低入網門檻,從而給予某些人可乘之機。”Gartner諮詢公司負責電信運營商管理諮詢的蔣炳慶分析欺詐産生的一些原因,重點提到隨著電信競爭的激烈,這樣的現象將越來越多。

    “中國目前防範電信欺詐只有兩種措施,一種是行政措施,一種是技術措施。行政措施是治標不治本,尤其行政措施主要表現在事後欠費追繳工作上,但如果不是欠費幾十萬,各方面都不會花太大力氣去努力。技術手段是一個比較好的解決之道,它可以預防一些欠費行為的發生。這塊在發達國家已經很完善,在中國則幾乎還是空白,各方面專家在討論可行性以及安全性。”信産部的陳育平暗示,中國電信行業的反欺詐行為事實上已經落入議事日程。

    陳育平提到的技術手段,業界普遍認為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是在電信交換機設立一個數據倉庫(CRM),即時對用戶實行線上管理,一旦用戶發生異常通話,就提示客戶服務人員進行追蹤,防止其産生惡意欠費的行為。

    這一切取決於數據倉庫裏的用戶模板,電信專家認為大多數的惡意欠費行為都是有跡可尋的。

    據了解,台灣的遠傳電信與中華電信在採用電信反欺詐數據倉庫之後,挽回了30%-50%的欺詐收入損失。

    山西移動首嘗螃蟹

    日前,中國移動山西分公司與NCRTeradata數據倉庫事業部簽訂了一份金額不詳的合作協定,就雙方搭建電信反欺詐數據倉庫達成協定。

    這在中國的電信運營商裏,尚屬首次。

    有關人士認為,這塊市場目前還是空白,極有可能催生一個全新的市場,即電信反欺詐數據倉庫的銷售市場,金額估計將過百億。

    “在中國,不是技術好不好的問題,是人的問題。即使各個運營商都裝上電信反欺詐數據倉庫也不能完全杜絕電信欺詐行為的發生。不要忘記了,‘中國墻’這個最大的問題。銀行信用卡、保險,電信等等需要社會信用的服務行業已經被欺詐壓得喘不過氣來,可是為什麼多少年來沒有積極的解決辦法呢?誰來負責建立電信行業的反欺詐聯盟,誰來建立中國的社會信用體制,這都不是能一蹴而就的。”香港一位中國問題專家語重心長。(高劍巍)

    《國際金融報》 2002年7月12日


電信行業投資為何銳減
張明德:電信資費可能實行浮動價格
誰是電信改革受益者
《電信服務明碼標價暫行規定》(全文)
電信消費時代悄然來臨
吳基傳:資訊産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第一支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