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生山難搜救紀實  

    8月13日

    上午9時,一個噩耗傳來:北大登山隊出事了!

    記者立即趕往西藏自治區登山協會。北大登山隊的李蘭和岳斌正在那裏給西藏自治區體育局和登協的領導介紹情況,他們手裏拿著登山隊遭遇雪崩的照片。

    6天前,北大登山隊A組5名隊員衝頂希夏邦馬西峰,與其他隊員失去聯繫。B組隊員于8月9日在海拔6700米左右的失事地區發現雪崩的痕跡,同時發現兩位同學的遺體,另有3人不知去向,據此推測他們可能遭遇雪崩。

    新華社西藏分社迅速將快訊發到北京總社,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對此十分關心,做了批示。

    下午13時,西藏自治區派出的救援隊緊急出發。

    8月14日

    大雨滂沱,雷聲陣陣。新華社西藏分社在淩晨3時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派常年負責體育報道的記者薛文獻和藏族年輕攝影記者格桑達瓦,前往希夏邦馬西峰登山大本營採訪。天亮後,兩位記者和司機普布次仁組成的前方報道組帶著通訊設備、禦寒服裝和食品冒雨奔向希夏邦馬峰。

    希夏邦馬西峰坐落在喜瑪拉雅山脈中段的聶拉木縣境內,海拔7292米,距拉薩約800多公里。

    當晚22時30分,記者住在拉孜,夜晚,輾轉反側,難以入睡。採訪登山,大多是以喜悅的心情報道登山隊員攀登峰頂的好消息,而這次,記者心情格外沉重……

    7月19日,失蹤的其中一名北大登山隊員曾來到新華社西藏分社,説他們要攀登希夏邦馬西峰,希望能對登山活動予以報道。登山隊出發前,記者還到他們住宿的商貿旅館看望了全體隊員。學生們一個個生龍活虎。記者勸他們聘請教練或高山嚮導,租用海事衛星和車輛,這些可是登山必備的條件。他們説隊裏15人中有8人具有高山活動經驗,而且由於經費原因,不準備聘請教練和租用設備。記者一再叮囑他們注意安全。

    8月15日

    日落前,記者來到西藏南部海拔4650米的色龍村——一個距離希夏邦馬峰最近的村莊。村長次仁多吉告訴記者,救援隊一行7人和兩名北大學生今早剛剛離開這裡。他們雇用了3頭牦牛和兩位民工,步行前往希夏邦馬西峰大本營。這時,圍上來一大群村民。當我們談到北大5名學生在衝頂時遭遇不測的消息時,他們都表示出非常惋惜的心情。

    次仁多吉説,如果需要,他們會立即派人進山搜救,“要牦牛、要人,我們馬上派”。他説,希夏邦馬峰夏天雪崩比較頻繁,在這個時候攀登非常危險。

    當晚10時,記者用海事衛星發出進山後的第一篇稿件。

    深夜,月亮的清輝灑在遼闊的草原上,不時有狗吠聲在寂靜的山村迴響。

    8月16日

    天濛濛亮,雇用的兩位民工趕著牦牛上山後,記者開車先經過希夏邦馬峰傳統大本營,然後翻過一座山梁,在亂石遍地的山坡上找路。昨天剛下過雪,車轍印比較清楚,到中午12時,實在無路可行,記者就在這裡等待民工和牦牛。

    耗費了一個半小時,記者將所帶物資設備捆綁在牦牛身上,在紛飛的雪花中步行上山。

    西藏本來就高寒缺氧,記者在高海拔的山區行走更是氣喘吁吁,腳滑腿軟;走一陣歇一會,翻過道道山梁,或亂石、或草甸,步行5個多小時,終於在日落前趕到5580米的希夏邦馬西峰大本營。

    北大登山隊的大本營建在一個小山包上,有兩頂軍用大帳篷,還有三個高山帳篷,帳篷前飄揚著北大登山隊和北大山鷹社的紅旗。此時,他們在這裡共有8人,其中有兩位女隊員。

    在北大登山隊隊長劉炎林的幫助下,記者搭好了帳篷,立即前去看望、慰問北大學生。

    記者了解到,西藏登協和西藏登山隊派出的救援隊一行7人昨天抵達這裡,今天清晨離開大本營上山展開搜救行動,北大登山隊的岳斌為他們帶路,但大本營不知道他們抵達的位置以及山區活動的情況。

    8月17日

    早晨8時,外面正在下雪。記者眺望遠處潔白的冰川和荒涼、寂靜的群山,焦急地等待山上的搜救消息。

    中午13時,遠遠聽到有人説話的聲音。鑽出帳篷,發現是昨天前往山區搜救的西藏救援隊回到了大本營。

    救援隊負責人丹真多吉是記者的老朋友了。他説,搜救隊于昨日9時出發,山區一直在下雪,道路特別難走。在海拔5800米的一號營地下面,救援隊費了好大勁,才一個挨一個走過泥石流地段。快到6000米處時,發現巨大的冰裂縫。“我們心中想到的是儘快找到遇難者,”丹真多吉説。他們克服重重困難,于傍晚6時到達海拔6250米的二號營地。由於山區至少已經持續下了6天的大雪,那裏積雪深厚,雪質疏鬆,隨時可能發生雪崩。當晚7時30分緊急下撤到一號營地。在持續下雪的惡劣氣候條件下,進山搜救非常困難。

    就在這時,前線搜救小組指揮長王勇峰、副指揮長西藏登山協會副秘書長尼瑪次仁和國家登山隊教練羅申以及其他搜救人員陸續抵達大本營。稍事休息後,搜救組全體成員圍坐在大本營帳篷間的空地上開會,聽取搜救一組的情況彙報,討論下一步搜救計劃。

    尼瑪次仁説,黨中央、國務院和西藏自治區高度重視這次救援行動,搜救小組將盡全力做好搜救工作。

    會後,尼瑪次仁帶領西藏登山隊隊員小齊美、西藏登山培訓學校的4名學員組成前線搜尋組,又再次開赴5800米的一號營地。此時,天空的雪花變成密集的冰雹。望著他們的背影,記者頓生敬意。

    8月18日

    上午8時30分,對講機裏傳來消息,尼瑪次仁一行從一號營地趕往6250米的二號營地。二號營地的上方就是一個非常陡的大雪坡,雪崩頻繁。我們很為尼瑪和小齊美等人擔心。

    上午9時,國家登山隊教練羅申帶領兩位助手從大本營出發向5800米的一號營地進發。

    11時30分,記者帶著海事衛星電話隨西藏登山隊的丹真多吉、大齊美、嘉措等人開赴5800米的一號營地。

    中午,西藏登山協會組織的後勤供應隊伍抵達大本營,帶來了足夠一個月生活的大量物資。

    8月19日

    早上8時30分,對講機裏傳來尼瑪次仁氣喘吁吁的聲音:“大本營,大本營:尼瑪呼叫,尼瑪呼叫!我已到達出事地點,我已到達出事地點。我們正在尋找遺體,我們正在尋找遺體……”

    10時06分,對講機再次響起:“尼瑪呼叫,尼瑪呼叫。已找到3具遺體……他們結組繩相連。另外兩具估計就在旁邊……”

    記者一陣激動,淚水再次涌出,立即打開海事衛星電話,對準方位:“新華社希夏邦馬西峰6100米處8月19日10時07分電:北大登山隊5名遺體全部找到。”

    今天淩晨5時,尼瑪次仁帶領西藏登山隊國際級登山運動健將小齊美和6名西藏登山綜合培訓學校的學員,從海拔6200米的二號營地出發向上攀登。二號營地以上全是厚厚的積雪,他們在夜色中用頭燈探路,艱難行進。

    大約在6時45分,搜救組抵達海拔6600米的三號營地。在那裏他們發現了帳篷和睡袋、羽絨衣等物資。三號營地往上的積雪非常深,搜救組的隊員輪流在雪地上踩出路來。

    8時50分,他們上到大約海拔6700米處,只發現兩根竹竿,其他的痕跡都被近日的大雪遮蓋。他們與大本營聯繫,根據大本營提供的方位,就在這裡開始尋找。他們在白雪中慢慢地挖,發現了繩子,接著出現一個紅色的背包,又出現帶著冰爪的高山靴,這樣先後發現3位同學的遺體。他們都有結組繩互相連著。結合8月9日北大登山隊B組兩名隊員已發現兩位遇難者的情況,估計其他兩位同學的遺體就在附近,繩子的另一頭深埋在厚厚的雪裏。但他們的體力不允許,況且也沒有時間再繼續尋找。

    這時已近中午12時,山上的陽光非常強烈。前一段連續下了8天多的大雪,積雪松軟,雪坡陡,隨時可能發生雪崩。搜救組在請示了拉薩救援指揮部和前線搜救指揮部後,把3位遇難同學的遺體從雪中挖出來,摘下手錶,從背包中取出相機,用手套把他們的臉輕輕擦乾凈,整理好衣服,拍照後,再埋入雪中,做好記號。在這前後,搜救隊員組織了簡短的悼念儀式,脫帽默哀。

    12時20分搜救組下撤,撤至海拔6400米處的一面雪坡時,遇到國家登山隊教練羅申、西藏登山隊國際級登山運動健將丹真多吉和大齊美等人。他們是今晨從一號營地上來接應的。

    在二號營地,西藏登山隊國際級登山運動健將嘉措帶著兩個民工已燒好了酥油茶。停了半個小時後,所有搜救人員返回一號營地。這時漫天大雪紛紛颺颺,希夏邦馬西峰山區一片潔白。

    尼瑪次仁説:“6000米以上一直隨時有雪崩的危險,但我們必須上。前一天住在二號營地,營地上方就是一個非常陡的雪坡。今天下撤的時候,平措被卡到一個冰裂縫裏,幸虧搶救及時。我們本來計劃把遺體運下山,但時間實在不夠。我覺得我們所做的一切,可以告慰遇難同學的家長,可以告慰這些同學的在天之靈。”

    這一夜,記者依然是徹夜無眠,耳邊不時傳來轟隆隆的聲音,如山崩地裂,沉悶而厚重。登山隊員説這就是雪崩的聲音。

    8月20日

    上午10時30分,根據指揮部的命令,已完成第一階段搜救任務的前線搜救組開始撤營,前往海拔5000米的希夏邦馬峰傳統大本營。

    大雪中,從大本營趕上來接應撤營的民工和搜救隊員背上重重的行李物資,沿著冰川北側的山坡向下行走,途中要經過五六處泥石流高發區,泥石流還在緩緩流動。記者小心翼翼從上面跨過去。有的地段是滑坡、塌方區,細小的石塊不時從山頂上掉下來。走過去的人在監視著山上的一舉一動,後面的人不敢吭聲,一個挨一個趕快過去。

    高原山區的天氣説變就變:出發時還是大雪迷漫,一會兒就太陽朗照。隊員們提醒記者要帶上防雪鏡,否則地面的雪光一會兒就會把皮膚曬傷。

    儘管是下山,記者依然跟不上行進的隊伍,身上的行李雖減了又減,可依然氣喘吁吁。特別是經過一些常發生泥石流的山坡時,腳踩在鬆軟的砂石上沒有任何支撐力,幾次險些滑下去。

    下午4時開始,搜救組開始陸續撤離西峰大本營。到晚上9時多,32位民工趕著40頭牦牛將大本營的所有物資全部運抵希夏邦馬峰大本營。

    8月21日

    從10點半開始,搜救隊陸續撤離希夏邦馬峰傳統大本營,到晚上全部抵達日喀則。日喀則地委、行署宴請這些冒著生命危險而搜救他人的隊員們。

    8月22日

    下午2點30分,前線搜救組回到拉薩。整個搜救活動圓滿結束了,但回想起山上採訪的日子,回想起長眠雪山的5位學生,一種酸楚的感覺又涌上心頭。(新華社記者薛文獻 格桑達瓦)

    新華社 2002-8-24

    


教育部領導慰問北大登山隊員和遇難學生家屬
山難前線搜救組撤離一號營地
北大登山隊隊長回憶山難經過
北大登山隊五名遇難隊員遺體全部找到
21世紀體育報:誰來對山難負責
南方都市報:“北大山難”值得認真反思
北京青年報:北大山難——山鷹稚嫩 目標扭曲
北大高材生殞命雪峰,值不值?
北京青年報:不要因為山難而喪失了山鷹的精神
北大登山隊事件追蹤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