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聚焦新“科學”教材

    從今年秋季開始,部分省市中小學學校的學生,開始用上了與以往完全不同的教材。這標誌著我國新一輪以課程、教材為核心的教學改革進入新階段。在這次課程改革中,科學課程的改革因其力度、深度和廣度而受到廣泛關注。我國不僅第一次制定了中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在課程設置上打破人為學科界限,而且在教材編寫上實行“一綱多本”,力圖改變過去初等科學教育範圍偏窄、內容偏深的狀況。目前中小學《科學》出版了哪幾種版本?新教材與傳統教材有何不同?是不是適應我國國情?在適用和推廣上還有哪些問題?帶著許多學校、老師、學生及家長們普遍關心的一些問題,記者近日採訪了有關部門、出版社和專家學者。

    科學教育:全新的課程標準

    教材是教學所依據的藍本,是國家教育思想、培養目標的體現。在新世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開展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教材改革勢在必行。據了解,從1996年開始,我國就全面啟動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培養目標上,要使新一代國民具有適應21世紀社會、科技、經濟發展必備的素質,在培養模式上,則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使現在的學生成為未來社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公民。今年7月國家教育部正式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和《國家科學課程(7-9年級)標準(實驗稿)》中,借鑒了美國等西方國家關於科學教育的一些做法,對中小學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培養目標、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等制定了一系列的規定。

    在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把《科學》確定為“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對中學7-9年級,據“國家科學課程(7-9年級)標準(實驗稿)”項目組第一負責人袁運開教授介紹説,新課程標準要求教材要面向全體學生,立足於學生發展,能夠體現科學的本質,突出科學的探究性,能夠反映當代科學研究的新成果,以達到全面提高每一個學生科學素養的目標。課程標準強調了這樣幾個原則:一是整體性原則,即把自然界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努力把各學科的知識整合成結構有序的結構體系,以科學主題形式進行分類和歸納;二是探索性原則,注重通過學生身邊發生的具體活動組織學生進行探索性的學習,通過親身經歷加強科學形式思維和科學興趣的培養與訓練;三是基礎性原則,強調面對全體學生;四是適用性原則,注重適合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特點;五是時代和發展原則;六是強調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繫,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的價值觀。

    過去,小學從三年級開始學習自然課,初中則在三年中分別學習物理、化學、地理、動物、植物等課程。根據新的課程標準,在小學階段將設置綜合課程《科學》;初中則採取綜合教材和分科教材並行的形式,究竟採取哪種形式則由具體地方和學校決定;而高中還不準備採取綜合課的形式。

    科學教材:從“教本”走向“學本”

    在進行課程標準制定的同時,國家教育部于2001年2月正式啟動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編寫工作。記者從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有關部門了解到,全國共有15家出版社被指定出版中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其中有六家出版社的中小學理科教材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1年初審通過。小學科學教材有教育科學出版社和江蘇教育出版社兩個版本;中學(初中)科學教材有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和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個版本。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分科中學理科教材也同時初審通過。另據了解,人教社在出版分科教材的同時,也組織編寫了一套綜合教材,估計將在近期出版。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目前初審通過的幾種教材,最大的特色就是以學生為主,與傳統的教材相比可謂從“教本”到“學本”的轉變。新教材在突出探究色彩上,不僅以整合方式打通了各學科的人為界限,而且特別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各版本新教材雖然各有各的特點,但都把學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這主要表現在,結構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注意適應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在設計的一些實驗、討論和小欄目上,側重於引導學生親身參與,有的還特意安排了一些學生的習作;同時,在內容上強調科學與社會的關係,側重於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情感態度和科學價值觀的培養。另外,版面設計生動活潑,含有大量的插圖,語言表達上也比較注重具體描述,而儘量避免用抽象的方式表達。教育科學版《科學(小學)》主編,國家小學課程標準項目組核心成員鬱波認為,過去教材一直把教師而不是學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80年代以來的改革一直在解決這個教育過程問題。新教材在這一點上有了較大的飛躍,真正做到了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做,用其親身經歷去認識和掌握知識,培養科學思維能力。她認為過去以“方法”、“能力”為線索的探索都具有明顯的不足,如今看來,真正合適的途徑應該是“活動”。這就意味著教師的地位和角色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在她主編的教材中,特別注重設計典型的、優化的、結構化的活動,使之更加適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水準。據悉,課程標準中關於新教材的前言,就是採納了鬱波的建議,全部改為《給小朋友們的一封信》或《致同學們》這樣的前言。

    傳統中小學教材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但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興趣愛好注意不夠。而新的科學類教材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注重學生心理因素,把對學習興趣的培養作為十分重要的內容。人教社物理編輯室主任張大昌認為,教育要全面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興趣愛好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組成部分,新教材不僅注意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更重要地是儘量“保存”學生的興趣。浙教版《科學》責編湯菊芬認為,科學課教材首先應該能吸引孩子,因為科學本身就是很有趣的。他們出版的《科學》教材,除了注意合理地安排課程內容和深度及比例,增強可行度外,特別注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科學研究的方法。“科學就是被好奇心推動的。你的好奇心會不斷豐富你的科學知識。”該套教材的主編,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還在“前言”中告誡學生,“學習《科學》不能只是記住書本中的結論。學《科學》的中心環節是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

    為了使新教材儘量能夠使學生産生濃厚的興趣,各個版本都配上了大量的插圖,不僅由專業美術人員設計製作,而且強調要有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如江蘇教育版《小學科學》,在教材呈現方式上強調童趣,表現形式生動活潑,語言親切,容易引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育科學版為了引進小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特意採用了一些小學生自己的設計和習作。

    新教材不僅關注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的需要,同時也增加了科技與社會關係的內容,注重教材的基礎性、時代性和發展性。浙教版為了讓學生了解最新科技發展狀況,內容涉及到當前最新的科技熱點克隆技術、遙感技術、基因工程等。袁運開主編的華東師大版《科學》,則把內容分為主體和發展兩個部分。主體部分包括課程標準要求掌握的概念、原理和一些活動,主要在課堂上完成;發展部分包括一些閱讀材料和課外活動。比如開了“視窗”等小欄目,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設計一些科學家小傳,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成就與科學家的精神是分不開的;教材中對一些熱點問題如“沙塵暴”、生態農業的解釋,不僅能夠擴大學生視野,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現實問題,而且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科技與社會的關係,培養學生對科技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一綱多本,博採眾長,是新課程標準一個基本思想,這一點在初審通過的新版科學教材中也得到了顯著體現。過去的教材一般都是由一家或幾家出版單位組織一幫學者集體編寫,統一齣版。但往往編寫人員雖然術有專精,卻並不了解教學實踐的真正需求,對教材的創新和提高明顯不利。一綱多本則為編寫工作提供了很大的發揮餘地。由各個出版社分別組織一些專家、學者和教師編寫不同的版本,顯然能夠拓寬思路,博採眾長,比過去一家出版社組織一個編寫組出版統一教材具有不可低估的優勢。據袁主編介紹,華東師大版《科學》教材是由華東師大和南京師大合作編寫,參加人員有十七八個,其中既有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科技史方面的教授,也有中學的特級老師。而上海教育版的則是由北師大組織編寫的,既有大學的專家教授,也有中學教師參加。浙教版也是由當地著名高校教授、一些專門從事教學研究的學者和一些中學特級教師編寫的。

    從試點到普及:路還很長

    目前新教材主要在國家教育部指定的一些實驗區進行試教,雖然剛剛開始,但也引起了許多學校極大的興趣。比如全國38個實驗區中有23個決定採用教育科學版的《科學(小學)》。浙教版不僅被教育部指定的內蒙古和深圳等實驗區使用,本省也有好幾個縣市主動要求採用新教材。對此湯菊芬編輯的解釋是,浙江省從91年就開始採用他們社編寫的綜合理科教材,經過跟蹤調查比較,發現使用綜合教材的學生,會考、高考的成績不僅不低於,甚至還略好于使用分科教材的學生,正是這多年的實踐,消彌了一些教師和家長對新教材的疑慮。

    然而,作為迄今為止我國力度最大的一次科學教育改革,新教材從培養的目標方式到教材內容和教學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這對長期受到傳統教學內容和方式熏陶的教師們來説無疑是一次重大的挑戰。鬱波認為,我國過去一直不把《自然》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基本上都是別科的教師兼課,而新教材的學科地位已經改變,估計現在很難找到足夠的任課老師。人教社張大昌告訴記者,一些老教師對新教材感到很不適應,而年輕教師則相對較好。對此,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劉兵教授認為,新教材的整合性的內容和所要求的教學方式是目前所有教師都不曾經歷過的,不僅老教師由於受傳統教學體制的束縛,一時無法適應,就是青年教師,如果不經過培訓也很難説能夠實現新教材的教育目標。

    作為國家教育部課程改革課題組的成員,劉兵教授長期關注國外科學教育的改革,對西方如美國、荷蘭、澳大利亞等國科學教育的人文因素特別感興趣。他認為新的教材在很多方面借鑒了西方的一些作法,如注重教材內容的綜合性,不搞人為的分科,教學方式更多強調活動和學生的參與,同時注重科學與社會的關係,這些是我們過去的教材和教學中比較忽視地方,不僅處在教學一線的教師們對這些內容不太了解,就他所知,就是專門從事教育研究的學者也知之不多。因此,從試點到普及,應該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不僅現在要找到足夠多的合適教師比較難,就是找到足夠多的培訓人員也不是容易的事。

    對於目前制訂的課程標準,由於很大程度上借鑒了西方科學教育改革的經驗,能否適應我國的國情也還有待實踐的檢驗。劉教授認為,雖然科學研究的發展軌跡有一個由分到合的趨勢,此次教改要求基礎教材具有一定的整合性,完全符合這一趨勢,但在如何把握其中的分寸,弄清國外一些作法背後的深刻意義,還有一個研究和實踐的過程。華東師大的袁教授也特別提到,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並不是整合的範圍越寬越好,針對具體內容還要具體對待。他們的做法就是,考慮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接受水準和能力,初中一年級整合性小一些,然後再適當提高。

    另外,從現在通過初審的幾種科學教材來看,雖然顯示出一綱多本的優勢,不同版本之間也顯示一些差別,但總體上還是比較接近的,而且在接受採訪時,有些編輯人員也提出,課程標準中一些規定過細,對編寫人員水準的發揮有一定的限制。劉兵教授認為,可以呼籲今後修訂課程標準時,注意增強標準的原則性,以增大編寫人員的發揮餘地。

    《中華讀書報》 2001年9月28日



相關新聞


6種教材網上“露臉”



洋教材“摸”進大學門



中小學教材告別壟斷之後



從新教材看國家最新中小學課程標準



滬鄂新學年教材降價



不再共用同一版本 中小學教材可自選



中小學教材走向競爭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