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 教育動態 | 教育時評 | 校園采風 | 考試資訊 | 熱點話題 | 校園回憶 |
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孩子課本“變臉”了

    “一個大綱、一套教材”過時了(報道背景)

    今年9月,20個學科(小學7科,中學13科)的49種中小學新課程實驗教材將首次在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8個區(縣、市)實驗區試用。實驗區部分行政管理人員、各科中小學骨幹教師的培訓現已完成。

    20世紀80年代初期,教育工作者已經開始意識到我國較大的地域差別給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帶來的問題。1978年初的全國中小學教材會議期間,有關方面的領導和專家學者曾就此提出過意見。1997年,《北京文學》第11期在“世紀觀察”專欄中發表了《中學語文教學手記》、《女兒的作業》和《文學教育的悲哀》3篇文章,由此引發了一場有關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大討論,涉及教法、教材、考試等方方面面。

    一個大綱、一套教材統管全國的中小學教育,已難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20世紀80年代中期,教育部有關部門經大量調查研究,制定了全國“一綱多本”的教學政策。所謂“一綱多本”,就是一個教學大綱,有不同特色、不同品種的教材,供不同地區使用。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小學教育逐漸由“一綱一本”到“一綱多本”再發展成為“多綱多本”。

    目前,除全國統一使用的教學大綱外,作為全國課程教材改革先行試驗區的上海和浙江還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學大綱和學科教材。

     拿到新教材,從教20多年的盛老師“相見恨晚”

    “當我看著這本《語文》課本時,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教了20多年語文,江蘇無錫某中學盛老師一直想自己編一本語文教材。但他説,手上正翻著的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課本,依稀有些他理想中課本的影子。

    這本課本,將在我國今年秋季實行的課程改革試驗區的一些中學使用。

    它之所以讓盛老師如此鍾情,是因為他發現一些內容很合他的想法。課本裏“四狼相會”的專題練習讓他很受啟發:蒲松齡筆下“兇殘”、“狡黠”的狼;作家畢淑敏寫的一條“聰明”、“神勇”的狼;《中國大百科全書》介紹的是具有獸性的狼;而《狼和鹿》講的是打狼引起生態失衡的客觀事實。在一個叫做“問題與討論”的專題中,課本編者通過給出不同角度描寫狼的文章,讓學生“思索”、“質疑”,然後進行自由討論、研究、辯論,再撰寫一篇小論文或簡單的調查報告。

    “為什麼這樣的內容好呢?”

    “好就好在不需要學生從事繁重無用的知識點解析,給了學生更大的空間,讓他們自主地學習,培養他們的創造性,”盛老師説:“還體現了大語文的精神。語文不僅僅是一種語言文字訓練工具,還教學生如何思考、如何做人。”他解釋説,像“四狼相會”,既教了學生如何從多個角度來正確看待一個事物的民主精神,又有環境保護意識。

    “希望這次課程改革能改掉這些毛病”

     基礎教育階段語文教育一直為一些人詬病,這讓盛老師很心酸:“教了20多年書,最後發現自己教的語文已經脫離了這個時代的發展,很可悲。”

    以往語文課本的“繁、難、多、舊”的毛病,成了人們攻擊的焦點:知識點太多,程度太深太難,練習題太多,內容缺乏時代氣息。在盛老師看來,以往在語文教育中,只強調知識點的學習和運用。大綱裏規定了這堂課要學習什麼知識點,老師們就教什麼知識點。把一篇優美的文章肢解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結果也就成了一堆堆沒有靈魂的文字段落。又比如教作文,老師們把作文的寫作技巧分解為“三段論”:第一段寫出觀點;第二段分析觀點;第三段總結點題,做到前後呼應。這樣教,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千篇一律,沒有個性,成了“八股文”。

    “希望這次課程改革能夠改掉這些壞毛病。”盛老師説的課程改革就是9月在全國的34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對新課程進行實驗。

    李天天的新課本:有很多漂亮畫

    從今年開始,江蘇無錫錫山區和惠山區作為國家課程改革實驗區而採用新的課程標準和新的教材。

    錫山區蕩口鎮的李天天小朋友很幸運,今年9月,他將成為一名採用新教材的小學一年級學生。

    當記者見到李天天時,這個可愛的小男孩正背著新書包在畫畫。記者問他喜歡什麼樣的課本。他想了一會,認真地説,有很多漂亮畫的書。老師們普遍反映舊版教材的畫不夠多不夠漂亮。新課本較以前漂亮多了,色彩之豐富,不亞於坊間的兒童讀物。

    人們一直抱怨舊版課本的課程內容難度太大。比如數學,以往教學中主要是加強孩子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光乘法口訣就要花大量的時間來背。

    “現在早就有了計算器,何必非要精確地進行口算。”作為小學數學特級教師的錫山區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助理顧萬春,對這種傳統的學習方式提出意見,“以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甚至出現珠算心算。這其實只是一種技巧,就像雜技一樣,看看人家表演無可厚非,但非要去學,簡直得不償失,而且在現代生活中也沒有用武之地。”

    在新的數學課本中有這樣一個案例:某公司有15名員工,對外招聘時宣稱該公司員工的月平均工資超過1200元。如何來看待公司公佈的這個月平均工資數?顧萬春説,這是個非常生活化的題目,教給學生的就是怎樣從表面現象看到事情的本質,重要的是分析公司員工工資結構狀況。在題中給出的一張表格上這樣寫著:經理1人,月工資5000元;副經理兩人,月工資各2000元;職員13人,月工資各800元。可見,應聘不同崗位收入不同,與平均工資遠不是一回事。所以,這樣的一堂課,有利於教會學生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社會。

    方淑娟教研員的感嘆:“新教材要培養全能學生”

     “用這套書培養出來的學生,肯定要比我們知識豐富。新教材要培養全能學生。”仔細看完新語文課本,錫山區小學語文教研員方淑娟很感慨:“我小時候讀課外書是偷偷摸摸進行的。課外書簡直就是禁書的代名詞。”

    現在不同了。翻開任何一本新教材,撲面而來的是一個練習題要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識。老師被要求教會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堂在生活中、在自然界、在課外讀物上。

    在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一年級語文新課本裏,有巴金的《繁星》。文後的一道練習題是這樣的:閱讀介紹星星最新資訊的科技書和雜誌,晚上去觀察星星,談談體會。

    據該書主編洪宗禮介紹,語文課上學天文或其他知識,在課本中隨處可見,新教材體現了綜合的特徵。第三單元的“走進圖書館”,學生不僅可以自由選讀各類圖書,而且能學會檢索著作文本,借助工具書搜尋資料,有條件的還可以進行網路檢索和閱讀。這種語文綜合能力是單一文選型教材不可企及的。

    在小學三年級的科學課,綜合特徵也很明顯。科學課是由原先的自然課演變而來的,不僅反映了教學內容的擴展,而且還包含科學探究的方法和過程。《科學》第一頁就是讓學生走出課堂,觀察一棵大樹。通過觀察,讓孩子們形象地了解樹的形狀、大小、組成等知識,以培養科學實踐的態度。

    “把複雜的運算和瑣碎的知識交給機器吧”

    類似的改革思想貫穿課程改革的全部。

    在語文學習上,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加大語文閱讀量和口語交際環節,重視語感的培養,降低對語法、修辭、邏輯的要求;在歷史學習上,要求學生通過主題學習的方式,具體地感受歷史,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不要求學生去死記硬背繁雜的歷史知識;在數學上,增加對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圖形與空間、統計與概率等現實問題的探究,降低對運算速度、證明技巧的訓練。

    “把複雜的運算和瑣碎的知識交給機器吧,讓我們來做機器不能做的事。”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崔允博士發出這樣的口號。作為教育部基礎教育改革專家工作組的成員,他理解的新的課程應該是,新的課程改革教給人的不僅僅是知識和能力,更重要的是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如果真是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課程改革的話,那麼,李天天們是幸運的。

    

    《人民日報 . 華東新聞》 (2001年08月17日第一版)

    

    

    

    

    




香江漫話:教科書年年加價家長叫苦不迭
資訊教育不是把黑板搬上螢幕
今年9月北京部分小學將試用北京自編教材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