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李政道:科學成就出於青年

    10月7日上午,1萬餘人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傾聽了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教授的學術報告《物理的挑戰》,由國家經貿委等16家單位聯合舉辦的中國工業高科技論壇,就此拉開了序幕。朱鎔基總理致信李政道説,這次大會“盛況空前,必將推動中國科學技術之發展,謹表祝賀,預祝成功”。

    160多位省部級領導、20多位兩院院士,以及來自政府部門、科技、經濟、教育、企業界的專家學者、企業家、機關幹部,1000多位大中小學學生,參加了報告會和論壇。

    很多人都知道李政道教授是因發現宇稱不守恒現象,與楊振寧在1956年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卻很少有人能説清什麼是“宇稱不守恒”及它對人類認識宇宙有什麼關係,對絕大多數公眾而言,這門學問實在太高深了。

    而李政道要面對的難題,是要讓這一場專業學術報告,同時適合眾多且水準參差不齊的聽眾,這真稱得上是一次諾貝爾獎級別的科普。據説,李政道教授為此精心準備了好幾個月。

    20世紀物理學上兩個重大成就是狹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和量子力學(普朗克),李政道説:如果沒有狹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誕生,就不會有後來原子結構、分子物理、核能、鐳射、半導體、超導體、超電腦等一切科技文化的發展。而産生這類劃時代的基礎科學成果,需要培養青年人才。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時25歲,波爾提出量子論時27歲,海森伯格提出量子力學時24歲,費米提出量子統計學時25歲,湯川秀樹提出介子理論建立核力基礎理論時28歲,費曼完成電動力學的理論基礎時29歲,他和楊振寧提出宇稱不守恒時一個29歲一個33歲……

       李政道由此指出:科學成就出於青年。一代新人才,一片新科技。培養人不能只依靠課堂教育和高科技教育工具,高科技工具可以很快傳達資訊,但資訊並不等同於理解。他回憶自己40年代做研究生時,費米問他,太陽的中心溫度有多高,他回答1000萬度。“為什麼是1000萬度呢?”費米問他。“是材料中讀來的。”費米告訴他,一個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不能輕易接收別人作出的結論,對一切物理方面的問題,都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並能找到答案。費米後來幫他作了一把巨大的計算尺。李政道用這把尺子最終算出了太陽中心的溫度。

    李政道説,培養人才需要認清方向,製造環境,抓緊時間和機遇,需要上一代科學家和政府政策的支援。他記得費米帶學生時,每天都要拿出半天時間來和學生聊天,聊任何問題,雷打不動,這種傳統,他一直繼承到現在。李政道認為,正是這樣的良師和一段密切的師生共同研究的過程,培養出了能創新的科學人才。

    終於講到最難懂的問題了———對稱與不對稱。他從商代玉器的缺口講到古代天文測量儀;從蘇州窗格、西班牙阿爾漢布拉宮的17種格式講到對稱;用人的左右手比喻,為什麼這一除左右外最高的對稱性,會等於最多的不對稱可能……剝繭抽絲,一步步將聽眾引導向“宇稱不守恒定律的否定,是由於發現基本粒子在其弱作用中,有左右不對稱的變化”這一結論。如此艱澀、深奧的理論物理命題,在李政道教授的深入淺出、娓娓道來中,竟變得淺顯易懂了許多。兩個小時的報告,一萬多人的會場竟很少有人走動、交談,大家都聽得津津有味,絲毫不感覺枯燥。

    結束報告前,李政道教授提出了21世紀物理學領域面對的4大難題:為什麼一些物理現象在理論上對稱但實驗結果不對稱,為什麼一半的基本粒子不能單獨存在而且看不見,為什麼全宇宙90%以上的物質是暗物質,為什麼每個類星體的能量竟然是太陽能量的10的15次方。

    這一挑戰無疑將降任于新一代的才俊們。

    1萬多觀眾用他們一浪高過一浪、經久不息的掌聲,表達了對這位為人類科學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的科學大師的敬意。他的高超的科普藝術令人嘆為觀止。

    李政道提出當代科學四大問題

    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華裔科學家李政道在今天舉行的《物理的挑戰》大型學術報告會上,提出了21世紀科技所面臨的四大問題。

    這四大問題分別是:為什麼一些物理現象在理論上對稱但實驗結果不對稱,為什麼一半的基本粒子不能單獨存在而且看不見,為什麼全宇宙90%以上的物質是暗物質,為什麼每個類星體的能量竟然是太陽能量的10的15次方。

    “21世紀的物理髮展,更強調整體統一,微觀的基本粒子和宏觀的真空態需統一研究。”李政道説,“宇宙充滿了我們不了解的挑戰性的現象,這些問題的突破所産生的影響,可能比20世紀初的幾大突破還要大。”

    李政道説,這些研究需要工具。為此,科學家目前正在積極建設高能加速器,以製造近似大爆炸時的宇宙環境。今年年初,美國科學家利用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的“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機”將金離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研究得出了迄今最高的物質能量密度。據認為,這對理解宇宙的形成將有重要幫助。

    如何産生劃時代的基礎科學成果,如何能真正實現創新?這位物理學家還著重談了人才培養問題。愛因斯坦25歲發現狹義相對論,沃森27歲提出DNA螺旋結構……李政道認為,科學成就出於青年,但是僅僅靠人才還不夠,還有幾個必要條件必須具備,才能在科學上取得成功。這些條件包括認識學術方向、製造學術環境、抓住時間和機遇。

    “培養人才不能只依靠課堂教育和高科技教育工具,高科技工具可以很快地轉達‘情報’,但‘情報’不是‘了解’。”李政道以自己的切身體會説:“培養能創新的科學人才,需要良師和一段密切的師生共同研究過程。”

    基本粒子、夸克、強作用、弱作用……儘管報告有些艱深,但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近萬名與會者仍然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

    今年75歲的李政道1957年因發現宇稱不守恒現象而與楊振寧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至今仍活躍在物理學的前沿,在物理學領域做出了許多傑出貢獻。他創辦了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等多個學術組織,還建議設立博士後制度和完善自然科學基金制度,為促進中國科學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網綜合新華社、《中國青年報》消息 2001年10月08日    



相關新聞


中國工業高科技論壇明在京舉行



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頒獎



人民科學家錢學森



科學家終於來了



今年諾貝爾獎時間敲定



科學家的科學研究與社會責任的認識



我想寫出華裔科學家在美的真實處境



諾貝爾獎得主為何頻顧中國



吳冠中李政道笑論藝術科學



風從哪來——讀《李政道文錄》



楊振寧:中國將涌現更多一流科學家



攜手追求普遍性
——李政道教授談科學與藝術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