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書價為什麼這樣高?

王進業

    “現在到書店買書,總得做一番‘思想鬥爭’。面對高高的書價,決心實在難下!”山東師範大學李老師的感受,在讀者中具有相當的普遍性。

    北京印刷學院對18個省市的抽樣調查表明,85%的讀者認為書價貴,並有25%的讀者認為已難以承受。

    我國圖書價格十幾年來上漲20多倍;每本書的平均價格達到30多元。對此有關專家痛心疾首:出版界一味漲價的結果會毀掉整個市場,嚴重阻礙普通大眾沿著書籍這一人類進步的階梯攀登知識經濟高峰。

    成本裏面名堂多

    出版部門對書價上漲給出的一個重要理由是成本上升。圖書生産成本包括稿酬校訂費、印製加工費、紙張及材料費、出版損失費、編輯費用五項。這些費用近年來都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上漲幅度與書價上漲幅度不成比例。紙張在圖書生産成本中約佔50%。據山東造紙工業協會介紹,目前膠印書刊紙價格比八十年代末增長了40%左右。

    生産成本增加,仍有相當一些出版社熱衷於“增肥”。或東拼西湊,拉拉雜雜;或把字號放大;或者版心縮小,上下左右弄上花邊裝飾。記者在書店看到,由北京一齣版社出版的談論人生的書,17個印張,只有8.6萬字。遼寧某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回憶錄14個印張,22.1萬字。而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的《21世紀中國面臨12大挑戰》一書,18個印張,有42.6萬字。

    圖書成本中還包含管理費。作為保證出版社正常運營的費用,本來已不少了,但有的出版社對此項費用有意“ 注水”,有的把蓋大樓的錢加在這裡,有的按“倒演算法” 把向上級主管部門上交的利潤也分解到這裡。據業內人士介紹,近年來,相當一部分出版社的管理費提高了1倍甚至更多。

    圖書印數越少,成本越大。但近年出版社盲目“跟風” ,重復出版嚴重。有關調查表明,《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四大古典文學名著,就有200多個版本。全國出版醫學類圖書的出版社有400多家。這直接導致每種書印數下降。業內人士介紹,十幾年前每本書印數少則五六萬冊,一般十幾萬冊;現在相當一部分書印數只有幾千冊。另一方面,庫存上升。據新聞出版總署有關統計,1999年全行業圖書庫存超過40億冊,總金額250多億元。庫存又迫使出版社把損失加到新出版的圖書上,形成惡性迴圈。

    有關人士對一些名著進行了測算,15年來“成本” 上漲10倍左右。

     (評點:面對網路和“入世”的雙重挑戰,出版界應有強烈的憂患意識,轉機建制,使經營管理儘快走向精幹、科學、高效。)

     “虛高定價”迷人眼

    在2001年北京春季書市,吉林一齣版社出版的《聊齋志異》僅賣半價,38元。北京翰林書屋攤前高挂著一條橫幅:“新書一律六五折”。

    記者以批發圖書為名詢問了幾家出版社,有給六五折的,有給六0折的,有給五八折的。內蒙古一齣版社出版的250萬字的《文學經典名著》,在書市上有賣6折的,也有賣7折的。出版社發行部的一位女士稱,批發可給四五折。

    今年3月出版的《中國皇帝大傳》,標價1980元,賣200元。業內把這類裝幀豪華、標價上千元、上萬元的書稱為“大書”。據業內人士講,“大書”的批發價基本是定價的一折。一般圖書高定價苦了普通讀者。這些主要面向公款消費的“大書”,還助長了腐敗。

     審計部門對一些出版單位審計後發現,圖書定價普遍虛高。如《英漢中醫藥名詞集》、《格林童話》、《文秘與財經寫作》等圖書,價格分別是其成本的4.58倍、5.13倍和9.22倍。

    再版圖書本應降價,但不少出版社不降反提。如《金庸作品集》再版價格為688元,為初版價格的兩倍左右。

    (評點:國家應制定圖書價格管理辦法,通過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規範定價。同時,應公佈圖書成本核算方法,形成社會監督機制。)

    流通環節“大吃”折扣

    記者採訪了北京、濟南等城市的新華書店和一些“二渠道”書店,除了特價書店,較少能享受到打折優惠。北京一家大書店標價40800元、15000元、9800元不等的精品書,都不打折。

    在北京春季書市,記者看到這樣一幕:一位山東書商設了個流動書攤,既零售又批發。一套《十萬個為什麼》4.7折出售。在書市設攤的北京一民營書店從他這裡以3.3折批走13套,在攤點上也以4.7折出售。這就是目前我國圖書流通領域的現狀:環節多,無序。

    我國目前已形成新華書店、出版社、非國有書店三種成分共同發展的發行格局。國有和非國有書店發行渠道各自獨立,環節較多。新華書店發行所、省店從出版社批發,基層店再從上一級店批發,也有從民營渠道批發的。大量的零售攤店從中間商批發,而且中間商又有一級代理、二級代理之分。可見圖書流通環節之亂。一家出版社要對一兩百家書店、中間商,一個批發商對一二百家出版社。北京一家出版社發行部有40多人,佔總人數1/5多,使圖書成本提高了三至五個百分點。批銷商不同,出版社不同,折扣也不相同。

    出版社對此很苦惱:你要是折扣空間小,發行商就會轉向其他出版社,於是大部分利潤被流通環節拿走。知識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愛爾蘭咖啡》,出版社利潤只有10%,扣除成本後以5.5折批銷。

    (評點:編、印、發上下游之間的分割和地區市場的分割,是我國出版業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

    地下出版價格更沒譜

    由於專營,我國出版業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平均利潤率。一些集體、個體書店的老闆,一些“文化公司”、“工作室”等,不滿足於圖書零售或二級批發的銷售利潤,一手炮製暢銷書稿,一手向出版社買賣書號,非法介入出版業,高定價,低折扣,獲取暴利。買賣書號的行情幾百元、幾千元、上萬元、幾萬元不等。

    前不久被撤消的改革出版社,1998-1999年出書291種,其中買賣書號的127種。1997年以來,全國已有27家出版社因買賣書號受到停業整頓處分。

    北京天石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成立3年時間,先後向9家出版社買書號出版發行15種圖書,總收入2700多萬元,盈利1025萬元。

    與買賣書號相比,盜版盜印的成本更低。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社長劉國輝告訴記者,他們出版的暢銷書盜版的比正版的還多。由於現在盜版技術比較高,賣價低,再加上不同程度存在地方保護主義,致使盜版盜印書在市場上大行其道。

    令人吃驚的是,一些新華書店和出版社也涉足其中,因為可以逃掉稅收及其他一些費用。業內人士指出,地下 “做書”、盜版等行為,像病毒一樣感染了正規出版社和書店。

    (評點:不管是生産環節還是銷售環節的違法行為,都應當予以重罰,並取消其經營資格。用法律手段規範出版行為,才能形成公平有序的圖書市場。)

    

     新華社新華視點 2001年5月20日



相關新聞


虛高書價:怎樣才能打破的怪圈?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