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排除人情干擾 北大博士論文匿名評審

    從今年開始,北京大學博士論文的“水份”要越榨越幹了!近日,北大研究生院作出決定,繼去年中文系試行博士學位論文匿名評審和導師回避制度之後,今年,這種做法將在全校進行推廣。

    眾所週知,現今論文答辯普遍的做法是由導師決定、約請評議和答辯專家。而一些導師為了讓學生順利過關,就約請與自己的學術觀點接近和好説話的專家來參加評審,有些評審專家受人之托也往往將答辯變為友情出演,答辯走過場,不合格的論文也被放過。

    北大中文系主任溫儒敏教授就經歷過這樣的場面:去年到南方一個大學參加博士論文答辯,結果一個上午完成3個答辯。身為主席的溫教授,剛想對一位博士的論文提出一點意見,其導師就過來説情。“為什麼國外不承認我們一些大學的學歷?有一點就是因為有些學位太水了!”溫教授感慨。

    “論文會有人情的成份在裏面。如果不加以整治,教育水準、科技水準和學術道德都受影響。”北大研究生院副院長王仰麟説。為了進一步規範學術秩序,張揚學術的尊嚴,素來學風嚴謹的北大中文系從去年開始實行博士論文匿名評審和導師回避制度。

    溫教授介紹中文系的做法時説,先由專家評審決定論文是否可以組織答辯,中文系設立一個校內外的專家庫,按論文所屬的學科,由係學位委員會從專家庫中隨機抽取,以確定評審專家和組成答辯委員會。論文送審由系裏做相關的技術處理,隱去博士生及其導師姓名,指派專人送審。如果5位評議人中有兩位或兩位以上不同意,則該論文不能答辯,視情況做結業或推遲答辯處理。申請論文答辯的博士生,其導師不參與答辯委員會,僅負責介紹博士生和論文寫作的有關情況,在論文投票表決時必須回避。

    實際上,博士論文匿名評審是國外多數大學的通行作法。溫教授説,德國和法國,論文不但是匿名評審,還有一個復議期,有大約半年的時間可以挑毛病。溫教授總結它的好處是“盡可能排除了人情的干擾,使答辯比較公正、客觀。”

    效果立竿見影。去年,北大中文系原定有40位博士生要申請論文答辯,因為實行了匿名評審制,有一半的博士生不得不推遲答辯時間,潛心推敲,把論文做得更有品質、更經得起考驗。而兩位博士生則沒有通過評審和答辯。

    導師和研究生們都感到了匿名評審制帶來的壓力。有人不理解:幹嘛跟自己的學生過不去?“給學生壓力是希望他們真正學到更多的知識,為日後立足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溫教授説。與這種嚴謹的學風相襯的是:連續3年,中文系都有論文入選全國年度百篇優秀博士論文。而一般的情況是,每年全國文科專業入選的論文加起來也不過十五六篇。

    北大在全校推行此舉,更重要的意義是逐步使研究生教育與國際相關辦法接軌。王仰麟副院長認為:“北大是防患于未然。如今,北大的博士生數量上去了,可品質不能下去,不能出現學術滑坡現象。如果學術水準上不去,那北大怎麼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儘管這種做法是研究生教育與國際接軌的必由之路,但在操作上,王副院長認為目前在兩方面存在問題:一是學生完成論文的時間保證不了;二是論文十來萬字,要給專家一定的報酬,專家願不願意看,還是個事兒。

    據了解,目前國內已經有少數單位實行論文匿名評審,但普遍反映壓力較大,主要集中在“自討苦吃”上。溫教授希望:“能有更多的單位都來實行匿名評審,真正形成好的學風,讓學術界有真正的學術尊嚴。”

    

     《中國青年報》2001年5月16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