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教授終身制 上海大學45名教師摘下教授桂冠

    如何打破教授職務終身制度?上海大學以崗位職務聘任為突破口,終止原來的專業資格評審,實行以聘代評,從制度上解決教師職務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的難題。在首輪聘任中,有5名教授、40名副教授落聘,落聘率達到19.2%。

    為了改變教授職稱“一評定終身”的狀況,自1999年開始,上海大學積極探索職稱制度改革。今年6月4日,一份討論了六次才被確定下來的《上海大學教師職務聘任條例》正式向全校推出。7月起,文學院、機電與自動化學院、電腦學院、智慧財産權學院四個單位開始試點。

    上海大學職稱改革的內容是:取消教師、科研、工程技術、實驗技術、圖書資料等五個系列專業技術職稱的評審,實行按崗位職責和任職條件嚴格考核後的職務崗位分級聘任。其中正副教授等高級職務由校長聘任,只發聘書而沒有任職資格證書。正副教授3年一聘,講師、助教兩年一聘,聘期結束後根據崗位需要和考核結果重新聘任。這意味著,教授職稱終身制在上海大學開始打破了。

    為了保證公平,學校對本人的競聘申報首先在學院內公佈,對成果實行公示,每個人都可以提意見、發議論,過關後再報經學校。據統計,在這次聘任中,40歲以下博士晉陞到教授、研究員崗位的有9人,佔晉陞聘任正高崗位總數的41%。一位在文學院工作了多年的博士,因為沒有相應數量的論文,至今未評上副教授。這次實行改革,他在申報材料的截止日,竟然撤回了自己的材料。他説:“我這幾年沒有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學術荒廢沒有資格競聘副教授這個崗位。我要爭取在第二批競聘時如願。”

    實行崗位聘任制,學校堅持面向社會吸納人才,鼓勵校外人士參與競聘。今年35歲、剛出復旦大學博士後流動站的張佩國副教授,在參與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的競聘中,被聘為教授。張佩國博士説:“按照原來評審職稱的程式,我至少得在兩年後才有可能當上教授。上海大學的改革給了我機會。”

    由於堅持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任的原則,使相當一部分教師競爭意識增強,部分教師有危機感。聘任到教授崗位的教師表示:決不能鬆勁,應在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等領域作出新貢獻,否則就有可能在下一輪競爭中失敗。如今,教師們普遍産生了緊迫感,掄著承擔教學任務,主動到校外接受科研課題,鬧矛盾、搞內耗的事也少了。今年青年教師考取在職博士生83人,比去年增加兩倍多,為青年才俊冒頭創造了機會。

    新華社2001年12月30日


教授不是護身符
華師大名教授王曉明100萬“轉會”上大?
1800萬聘請12名客座教授 財富巨頭再聚清華
教授終身制絕跡上海大學
博士教授能否當“廳幹”?
給教師壓力 上海大學45名正副教授首批落聘
大學教授該不該上臺講課?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