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3種藥品今起降價 會不會虛晃一槍?

    今天,國家計委規定的383種藥品降價正式啟動。

    前一階段被新聞媒體炒得沸沸颺颺的“藥品降價風潮”,仿佛一夜之間,讓我們就可以把藥價這匹“狂奔的野馬”遏制住——光是國家計委就3次降低300多種國家定價的藥品價格,各地也紛紛傳來藥品“降價”的聲音;老百姓似乎可以對“看病貴”説“不”了。但是,這股高興勁兒似乎還沒完全消退,老百姓卻忽然發現自己看病的藥單子並沒有太多減輕。傳説中的美麗的餡餅並沒有實實在在落在患者的身上,使人不禁聯想到“雷聲大雨點小”這句俗語。那麼,藥品降價的效果怎麼不見或者説不明顯?老百姓為什麼沒有得到預期的實惠?

    藥店:有些藥品降價後利潤太低,不得已又調高了

    得知藥品再次降價的消息後,記者分兵幾路走訪了京城幾家大藥店,採訪中,藥店表示本次降價啟動之日為12月28號,在此之前,藥店尚未作出相應的調整。

    被訪者:北京同仁堂辦公室王瑩

    目前我們只知道大概有14大類300多種藥品的價格將在28日統一降價,既然國家有規定,我們一定會按照規定去做。降價對藥品的銷量應該不會有大的影響,消費者不會因為藥品降價而改變自己的用藥量。

    被訪者:前門藥品批發商店的楊重慶經理

    藥品降價受到衝擊最大的就是藥品經銷部門,因為藥價下調的部分完全要由企業來承擔。前門藥店的整個環節的毛利率大約在21%左右,這次降價的平均幅度在20%左右,對企業的影響可想而知。因此在前幾次降價中,有些藥品價格降低後,藥店發現利潤太低,根本不進這種藥。於是經國家計委出面交涉後,又把藥價調了回去。

    被訪者:雙鶴藥業溫靜主任

    關於醫藥價格下調對我們的影響現在還很難説清,我們會通過原料招標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但不會降低藥品生産時的成本,更不會降低藥品的品質。我個人認為,國家統一調整藥價是不公平的。雖然對我們上市的穩定企業影響不會太大,但一些小型的制藥企業也許就會因此而關門。

    醫院:降價難醫體制病

    ■醫生是高價藥最好的“縴夫”

    問:您認為醫藥降價對社會醫藥負擔的減輕是否起到了作用?

    答:應該説醫藥降價起到了成效,降價措施出臺半年來,醫院報銷範圍內的抗生素、藥品的同比銷售額下降就是一個例證,有的醫院甚至最多的少了20.5%。但另一方面,還以抗生素類藥為例,報銷範圍內的藥銷售額少了,但報銷範圍以外的抗生素類藥品銷量卻增加了,有的醫院非報銷抗生素的銷售額增加了3倍多。

    問:是不是説有的醫生不使用降價藥,開高價藥?

    答:首先降價的藥品範圍只限于報銷範圍內的藥,而且只降了其中的40%,其餘的還沒採取降價措施;二是目前藥品的同類替代品很多,在這種情況下,有的醫生在開處方的時候就會考慮:我開哪個藥掙得最多。有一次,一位藥品管理部門的同志領著上高中的兒子來醫院看病,此前一天打的針劑是氧氟沙星,降價前49元,降價後僅為10元,吃的氧氟沙星,規格為0.2g?2片,每盒15.80元;而當日另一名醫生開的針劑是甲磺酸培氟沙星,又叫“維寧佳”,吉林産61元,吃的藥為“貝泰”,同樣規格是0.2g?2片價格為38.3元。比較起來,前一天劃價為25.8元,當日則為99.30元,在家長提出疑問後,醫生又把處方改過來。但很少有消費者會有這種選擇的能力,他只能是接受醫生給他的處方。真正花錢的人沒有選擇能力,有選擇能力的人不從自己腰包裏掏錢,用的是公費醫療,而且他還能掙錢,所以這樣就形成一個惡性迴圈。這樣直接結果就導致患者拿的是最貴的藥,最苦的還是患者。

    ■從制度上很難杜絕高價藥現象

    問:醫生開藥行為會直接影響醫院的聲譽,醫院有沒有辦法控制?

    答:從醫療規律上不好講完全控制醫生如何開藥方,因為這畢竟是醫生根據自己的經驗、根據他所面對的患者的病情,是個人行為。無論國家怎麼限價,藥品仍然有很大的獲利空間。為了達成對一些大醫院的藥品壟斷,很多醫藥公司甚至不惜犧牲生産成本來支付醫院的回扣。因此,對於醫院來説,根本的不是藥價問題,而是醫生素質問題。

    問:現在對於患者和媒體來説,反映最強烈的就是醫生拿回扣的問題,作為醫院是否有具體的、嚴格的規定?

    答:醫院內部是有要求的。但大家對這個現象的認識不夠,沒有把它作為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對待,以為這個現象比較普遍,大家誰都不首先來杜絕這種情況。

    問:您感覺要杜絕這類現象難不難?

    答:消極地、被動地制止比較難。我們以前也試驗過,包括安排人員檢查,試圖割斷藥品銷售人員和醫生之間的聯繫等等,目前看效果都不好。

    ■以藥養醫強化了多賣藥賣高價藥的機制

    問:很多醫院是不是明文規定或者聲明不許醫藥代表入內?

    答:規定是規定,那我進去看病行嗎?我拿著個病歷本去找醫生,這個誰也阻擋不了,醫院是個公共場所。歸根到底,以藥養醫的體制、機制問題沒有解決,醫院各科室和個人收入又與藥品等銷售收入掛鉤,醫院為了維持自己的利益,也要靠多賣藥或賣高價藥來獲取更多的純收入。以藥養醫,恐怕是一個很長時間的,很難否定的一個問題。

    醫藥代表:降價造成的影響會通過其他途徑補償回來

    問:你認為這次降價與往次的降價有什麼不同?

    答:從措施上沒有什麼不一樣的,所不同的只是降價藥品的種類。問:這次降價對你們是否有影響?答:在降價的領域肯定是有一些,但這種影響可能會通過一些渠道補償回來。國家降價的目的肯定是針對醫藥流通領域的,但光靠降價遏制藥品購銷領域中的不正之風,恐怕“藥力”還不夠,因為藥價“虛高”的得益者並非藥廠和藥品批發零售企業,而是某些單位和個人。如果不能杜絕醫生收回扣的現象,那麼流通領域的水分就擰不乾淨,相反,給醫生的錢不能少,又要按國家規定降價,就只有降低藥品的生産成本,不排除一些企業為了保留“適當”的中間環節費用而降低藥品的材料成本費用,所以這一問題必須從體制上動刀才能根治。

    問:對於前幾次降價你們有什麼措施?

    答:方法差不多,其實降價真正能擰出多少水分有待考證。比如醫院實行醫藥招標,但只要給醫生多送點,醫生同樣會向患者推薦沒中標的藥,醫院也不可能同一種類藥只進按國家規定降價的一種藥,因為藥的成分很複雜,很難説兩種藥完全相同。這就有迴旋的餘地。還有藥品降價了,但藥品脫銷的情況卻不能避免,市場上沒有這種藥,你是不是還得買高價的藥。其實藥品降價不能起到預期效果的根源就在於它是特殊商品,對消費者而言,價格並不是重要的因素,在沒有能力選擇的情況下,消費者對於藥品的消費還是主要取決於醫生的推薦。

    藥商:審核之前已給自己留足了利潤空間

    ■降價不能讓回扣傷筋動骨

    問:藥品降價的空間到底有多大?

    答:很難講,因為藥品的成本是模糊的概念。藥的成本除了藥材本身以外,還要加上前期的開發費用,廣告費用,還有在流通環節的費用,包括私下給醫生的好處,全部加起來就不能確定了。比如這家藥廠此次推銷的是由一種中草藥提煉而成的治療感染的注射液。藥廠人員與醫藥公司敲定的供貨價格是每盒(5支裝)6.5元,這種藥的價格構成情況卻是:製造成本13.46元、銷售費用3.51元、財務費用1.90元、管理費用1.77元、利潤1.03元、銷售利潤率5%,最後物價部門審定這種藥品的含稅出廠價格為24.58元,含稅批發價格為29.99元。如果再加上15%的批零差率,零售價高達34元左右。你説這不合理,可這是經國家物價局審核的,你説合理,按供貨的價格,它的成本肯定不超過4元錢,卻賣到了34元,所謂“頭戴三尺帽”,砍三刀還沒傷到皮,藥廠在過物價“審核關”之前,通過虛報成本已給自己留足了利潤空間,這裡不排除也有物價部門知識不足,認不出和砍不去虛的成分,另外還有地方保護主義的因素。新聞媒體也好,業內人士也好,多次提出藥品價格虛高的問題。但藥品的數量很多,到底有多高誰都不知道,甚至連醫生都不清楚。

    問:您認為國家降低藥品價格對於國內的醫藥企業經營是否有影響?

    答:由於化學原料藥的技術含量低,競爭激烈,營利水準低下,因此這類藥品生産企業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大。但從長遠來説,藥品價格的一降再降將使得一批規模小、技術差的生産企業倒閉,對大型醫藥生産企業則是機遇與挑戰並存。不過,光靠降價遏制藥品購銷領域中的不正之風,恐怕“藥力”還不夠,因為藥價“虛高”的得益者並非藥廠和藥品批發零售企業,而是某些單位和個人。從國家的角度講,降價主要意圖在於擠乾藥品流通領域的水分,但由於國內醫藥流通領域大體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價格下調最終還是會反逼到生産領域,不排除一些企業為了保留“適當”的中間環節費用而降低藥品的材料成本費用,這樣就適得其反了,所以這一問題必須從體制上動刀才能根治。

    ■有的藥商認為“誰中標誰倒楣”

    問:您認為現在實行的醫藥招標制是否能夠遏止這種情況?

    答:現在醫藥招標被認為是一種比較好的防治措施,但這其中也有問題,首先目前參加招標的藥品種類大多只有十幾或幾十個品種,只佔我國上萬個藥品種類的極少部分。其次,許多地方都是“一部分招標購藥,一部分不動”,這些不動的品種,在價格、回扣上給醫院和醫生的“迴旋餘地大”,所以仍是醫生開處方的熱門。而那些中標的藥品因在價格上較低,醫藥代表已沒有更多的利潤空間,時間長了,醫生無利可圖老不開這些中標藥品,這些藥就會慢慢“死掉”。比如兩種分屬頭孢類和喹諾酮類抗生素的藥品參加藥品招標前價格50元的藥品銷量很好,但中標後降至28元後卻在醫院受到冷遇。參加招標醫院已將九成藥品給他們退了回來。原因就是價格低,醫生沒油水。這種價格越高、折扣越大、藥品越好銷的“逆調節”現象,一些醫藥廠家甚至因此認為“誰中標誰倒楣”。對於實行招標的藥,現在藥廠都在琢磨賣“新藥”的辦法。

    問:是不是説有些廠家把屬於降價的藥換個名字就可以逃避降價?

    答:當然不是換名字這麼簡單,國家發佈的降價藥品大部分只用化學名稱,只要適當調節一下藥品的成分,藥品的化學名稱就變了,也不用降價了,有的産品甚至可以借新藥的身份提高價格。比如調價前的環丙沙星,零售價為16.20元,而不少生産廠家的出廠價僅為1.8元,一些醫療機構實際進價不足兩元,醫院售價為16.20元,而同類藥品叫“特美力”的價格為144.9元;叫“西普樂”的150.65元。

    國家計委:現行醫療體制是藥價“虛高”的癥結

    ■降價是為了擰出流通領域的水分

    問:此次價格方案的具體內容有哪些?

    答:這次價格調整涉及到列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的抗腫瘤藥、迴圈系統用藥、神經系統用藥、治療精神障礙用藥等十四類藥品,共383種890多個規格,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常用藥品。80%以上的品種價格下調,降價品種平均降價幅度約20%,降價金額約30億元。這次方案制定的重點是降低市場供過於求、價格高的藥品價格,如:干擾素、部分抗癌藥、心腦血管用藥等;對於上市時間較早的普通藥品的新劑型、新規格比價嚴重不合理的,如吡拉西坦(腦復康)等品種,價格做了較大幅度調整,有些品種價格降幅達到80%。

    問:本次方案價格制定的主要依據?

    答:價格方案的制定經過反覆徵求有關方面意見,集中生産製造、市場經營、臨床應用等方面專家審議論證後制定的。價格方案制定的主要原則是:依據藥品市場實際購銷價格,即生産企業的實際出廠價、批發企業和醫療機構的藥品實際購進價,按照國家規定的流通差率,並綜合考慮合理比價等因素核定其最高零售價。對實際出廠價、批發價或醫療機構實際購進價與市場零售價差價過大的藥品,大幅降低其零售價格。

    ■降價可能會導致生産企業進一步壓低成本,以擠出新的促銷空間

    問:為什麼有的患者反映感覺不到降價帶來的“實惠”?

    答:1997年以來,國家計委多次組織藥品降價方案出臺,但社會反映降價減負效果不明顯。感覺不到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一是降價品種範圍有限。這些藥品只是市場銷售的一部分,因此,對於不同的患者人群感覺不盡相同。二是市場上出現了對降價藥品不經營不使用的現象,使得降價的好處患者無法得到。三是由於各項體制改革尚未到位,藥品零售價格降低並不能改變藥品利益分配格局。零售價格降低,縮小了藥品價格折扣、回扣的空間,可能會導致生産企業進一步壓低成本,以擠出新的促銷空間。如果超過了生産成本的臨界點,勢必影響藥品的品質,影響制藥行業的健康發展,在更大程度上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制止虛高關鍵在於加快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問:進一步解決藥品價格“虛高”的措施有哪些?

    答:今年以來藥品價格方案的制定,主要依據藥品的市場實際購銷價格並按照規定的中間環節流通差價率制定最高零售價,目的是解決當前藥品流通環節差價過大、價格“虛高”問題。從實施的效果看,這種辦法還無法全面考核企業的實際成本,價格制定難以做到完全科學合理,仍然是一種過渡性辦法。

    藥品價格“虛高”是在我國藥品生産嚴重供過於求、流通體制改革嚴重滯後、醫療機構補償機制不合理以及醫療機構藥品銷售壟斷地位等多方面體制條件下形成的,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藥品價格“虛高”問題,必須加快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北京青年報》 2001年12月28日


383種藥品大幅降價
最高降幅80% 國家計委大幅降低部分虛高藥價格
廣州藥品零售放開 市場反應趨於平靜
大連出現低價藥房 有人歡喜有人憂
中醫藥界秣馬厲兵直面入世
藥品價格“虛高”為何如此厲害 撕開黑幕看藥價
藥品定價“水太深”——醫藥領域怪現象透視
新《藥品管理法》開始實施
北京明年藥品招標方式將作重大調整
2003年外國醫藥批發、零售商允許進入市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