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 “兩山”理念湖州論壇 > 正文

《中國碳中和政策與行動》(英文版)和《新質生産力導論》新書發佈會在湖州師範學院舉辦

7月4日下午,由湖州師範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主辦的“中國碳中和政策與行動(英文版)和新質生産力導論》新書發佈會暨工作座談會”在湖州大學生創新創業大樓舉行。兩書均由湖州師範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兩山”理念研究院精心策劃和組織編寫,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並向全球公開發行。



《中國碳中和政策與行動》(英文版)是研究院基於2023年7月出版的《碳達峰與碳中和:中國行動》修改增補後,由該校外國語學院院長初良龍教授學術團隊翻譯出版。該書按國際慣例出版,宣傳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變化、在碳達峰與碳中和行動中取得的偉大成就,以及中國在碳達峰碳中和領域的政策。時任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原副主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解振華先生擔任本書的顧問並作序。



《中國碳中和政策與行動》(英文版)是湖州師範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在編寫出版《碳達峰、碳中和知識解讀》《碳達峰與碳中和:中國行動》基礎上,以國務院發佈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為依據,系統研究了550多個“十四五”規劃、實施方案及相關政策,分11章內容介紹了中國的碳達峰碳中和政策。第1章總結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後10章圍繞重點實施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節能降碳增效行動、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迴圈經濟助力降碳行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綠色低碳全民行動、各地區梯次有序碳達峰行動的“碳達峰十大行動”介紹我國的政策和做法。收集的材料截至2023年12月31日,是國內目前公開出版的有介紹中國在碳達峰碳中和領域最全面的出版物。

2023年11月30日-12月12日,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迪拜舉辦。湖州師範學院“兩山”理念研究院副院長楊建初應邀攜帶正式出版的《碳達峰與碳中和:中國行動》和出版社印製的《中國碳中和政策與行動》(英文版)樣書出席了COP28,向與會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8個締約方、全球政要、國際組織的專家、從事氣候變化研究的學者、非政府組織的人士和全球媒體詳細介紹中國的碳中和成就和做法,使國際社會更全面地了解中國在氣候變化領域履行的諾言和進展,得到一致好評。日前,帕斯出版社已經決定引進本書的英文版,在國外出版發行。2024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將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辦,由湖州師範學院“兩山”理念研究院主持的“兩山”智庫聯盟將組團前往亞塞拜然參加COP29,積極宣傳中國在碳中和政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提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和思路。

《新質生産力導論》于2024年5月正式出版。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産力”一詞,此後又在多個重要場合作了深入論述。

2024年3月5日,李強總理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産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積極培育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

作為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我們當前工作的首要任務。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是中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後國家發展戰略的一個準確定位,以科技創新為主要驅動力的新質生産力發展是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基礎。為了深入理解新質生産力這一全新理念,把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同當代中國發展實際和人類所處的時代特徵相結合,湖州師範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組織了馬克思主義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等校內專家,前後歷時四個月,編寫並出版了《新質生産力導論》。創造了出版歷史,體現了團隊力量,呈現了“湖師速度”。

《新質生産力導論》是在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發展新質生産力論述和指示精神基礎上,結合新一輪科技革命發展給生産力的要素注入了新的元素,並深刻地影響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的基礎上,參閱大量文獻,在最短的時間內編寫而成。本書分3篇9章,系統論述了新質生産力産生的背景和含義、當前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主要內容、發展路徑和相適應的制度建設,並探討了新質生産力的評價指標。上篇介紹新質生産力的理論,中篇介紹當前發展新質生産力的3個重點領域,下篇介紹發展新質生産力措施。



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湖州師範學院教授李學功認為《新質生産力導論》具有三個特點:一是一部直面問題,視角獨特的著作。《導論》緊緊圍繞“新質生産力”這一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在解析小問題時有大視野,概論大問題時有小案例。二是一部視野開闊,説理透徹的著作。既有全局性綜述,又有溯源尋根的數據分析,其中不乏闡幽發微的卓識。三是一部責任擔當,家國情懷的著作。

據悉,湖州師範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院正在策劃組織“新質生産力叢書”,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向廣大讀者詳細介紹各領域的新質生産力理論和發展情況。(文、圖/沈琪霞)

責任編輯: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