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 視訊 > 正文

【訪談】張思德出生地考證

採訪與整理人:

王國旗,巴中市委黨校原常務副校長,巴中市川陜革命根據地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

張崇魚,川陜蘇區將帥碑林紀念館創始人,終身名譽館長。

汪信龍,巴中市文物局原局長。

訪談時間:採訪人先後於2014年5月22日,2014年7月25日,2014年9月24日,2019年5月6日,2020年10月12日,2021年5月24日,2021年7月26日多次採訪巴中市恩陽區群樂鎮朱家溝村張氏家族成員及相關人員;

受訪人:

李存宣,其父李自寬與張思德從小一起讀書。李存宣的祖父李富維與張思德之父張春元結拜為兄弟,兩家人關係十分密切。

張永躍,其祖父張先榜是張思德的老師,張思德的名字是張先榜老師起的。

王戴元,張思德侄兒,其母張思貞,是張思德同父異母的姐姐。

趙玉蓉,張思德出生地住戶。張思德父親張春元因年老家貧無勞耕種後將土地變賣給張先齊.1952年病故後是張先齊安埋,張春元老人舊宅實住張先齊家,張先齊之子張仕光婚後死亡兒媳趙玉蓉招夫王廷義為組合成家,現在居住張思德出生地。

張仕才,張氏家族成員,張思德之父張春元的重孫。與張思德之父張春元是鄰居.受張春元老人生前善待。

張仕福,張氏家族成員,張思德之父張春元的重孫。與張思德之父張春元是鄰居.受張春元老人生前善待。

王永明,原巴中縣委常務,辦公室主任。

李芝蘭,川陜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黨支部書記,原巴中縣委常務,宣傳部長李進忠之女。

筆者2014年在恩陽區參加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在群樂鎮進行宣講教育時,聽到當地多名幹部群眾講,張思德是群樂鄉朱家溝村人。為了弄清楚這件事情,筆者開始了調查。筆者實地走訪了張思德出生地的60多位鄉親和張氏家族的親友,見過張思德父親張春元的鄉親。實地踏勘了張家祖屋和墓地,搜尋張家宗譜,分析研究資料,得到了一些證實。後來,又會同川陜蘇區將帥碑林紀念館終身名譽館長張崇魚,巴中市文物局局長汪信龍,巴中市文化旅遊行業協會會長喻志國一起進行了調查採訪。現將採訪過程中各受訪人口述史綜合整理如下:


   一、巴中市恩陽區群樂鎮朱家溝村張氏家族起源


張氏宗譜


筆者採訪張氏家族成員


張氏家族的祖先張清墓地


張氏家族的祖先張清,在康熙年間,“湖廣填四川”時由湖北麻城孝感遷來四川。首先落戶的是儀隴縣義路鎮白沙坎村。後因為戰爭年代,兵匪擾亂,白沙坎村常有兵匪路過,燒殺搶掠,為了安全,張清用土白布一匹,換來今天巴中市恩陽區群樂鄉朱家溝村這塊土地。定居後,祖輩勤勞耕耘,積德行善,人丁興旺。人多以後,張家修了祖墓,修了族譜。原譜為:清翼謨秉得、宗元思先世、永守貽謀澤、明月韆鞦照。後來又做了兩次修改,最後修改為:清翼謨秉得、宗元思先世、永守貽謀澤、明月韆鞦照、仁義禮智信、善忍顯剛強、乾坤澤文武、忠孝興家邦。


      二、張思德的身世與出生地


張思德出生地;四川巴中市恩陽區群樂鄉朱家溝村祖屋


張思德父親張春元之墓


張思德的侄子,張思德姐姐張思貞之子王戴元(右一)

 

張思德的鄰居,百歲老人張仕華(右)


張思德的爺爺張立宗,父親張春元,祖輩生長在巴中市恩陽區群樂鄉朱家溝村務農。父親張春元生前娶妻兩次,與前妻曹氏生有一女,名叫張思貞。張思貞的兒子王戴元小時候由媽媽背著去見過舅舅張思德幾次,後來也經常聽媽媽講舅舅張思德的故事。張春元後來因前妻病逝,娶張思德生母戴氏為妻。戴氏原為儀隴縣六合場鄉小百貨商人吳貨客之妻,張春元經常到六合場鄉趕集買東西,認識了戴氏。因吳貨客病逝,在張春元的請求下,戴氏改嫁到群樂鄉朱家溝村與張春元結婚。戴氏漂亮能幹,與張春元婚後第二年生下了張思德。張春元夫婦將張思德撫養成人。張思德7歲進私塾時沒有大名,只有小名乾元子。張思德的私塾啟蒙老師張先榜,根據張家族譜輩分為張思德取了名字。鄉親們回憶,張思德小時候聰明活潑,為人友善,體格健壯,跑得很快,與小夥伴們關係很好。張思德從小在家跟父親學會了打草鞋,燒木炭。1933年,紅軍解放恩陽,張思德參加了紅四方面軍,參軍後在恩陽列寧模範學校學習文化。

我們採訪到兩位見到過張思德的證人。一位是王戴元,是張思德姐姐張思珍的兒子,他把張思德叫舅舅,小時候母親張思珍背著他到爺爺家幾次見過張思德。另一位是張思德的鄰居張仕華,現已百歲,小時候經常和張思德一起玩耍,過去經常和人講起張思德小時候的故事。他們都是張思德是群樂朱家溝人的目擊證人。


三、張思德走上革命道路


張思德當年在恩陽列寧模範學校學習時同班同桌同學羅忠與夫人合影


   張思德當年讀書的恩陽列寧模範學校


根據恩陽列寧模範學校,張思德同班同桌同學羅中回憶錄記載,與張思德一同在恩陽列寧模範學校學習文化的,還有朱玉山,羅中、張震、杜林生、喻以祥、喻以忠、喻成文、陳定仁、張洪利、齊永厚等人。曾經在紅四方面軍工農劇團工作過的老紅軍羅忠是恩陽人,當時作為兒童團隊長被選送到“恩陽列寧模範學校”讀書,與張思德同班同桌學習,是好朋友。恩陽縣列寧模範學校建立於1933年7月,規模較大,校長是恩陽縣蘇維埃文教委員會主席楊廉奇,副校長魏彩成(石城黃家梁人),大隊長袁繼海,教師有賴伍成、喻智勞、喻以欽等,,紅軍從各地挑選學員200多名,。

恩陽列寧模範學校,開設的課程有:政治、國語、算數、唱歌、美術、體育、常識、勞動、軍訓等九門課程,即有文化課,也有體育課,還有政治課,可以説,已很齊全。教材由川陜省委宣傳部和川陜省蘇維埃文化教育委員會編寫的,課本有《初級小學識字課本》《童子團站崗讀本》《革命三字經》《少先隊課本》《消滅劉湘三字經》,還有的一些教材是由教師蒐集整理的。通過訴説工農勞苦群眾受剝削受壓迫的苦難,揭露國民黨、資本家、四川軍閥的種種罪行,鼓動窮人起來抗租抗捐稅,組織遊擊隊,參加紅軍,開展土地革命,消滅反動軍閥。川陜蘇區的學校教育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培養各種革命幹部的學校。如黨校、蘇維埃學校、彭楊軍事學校等。另一種就是完全免費的普及義務教育,如列寧學校,紅軍小學。列寧學校一般是在當地獲得解放後,建黨建政後即行開辦的,對貧雇農和中農的子女實行免費教育,並提供紙張、課本、筆墨。恩陽列寧模範學校創辦後有一點文化基礎的優秀青少年在這裡讀書,學習政治、軍事、文化課程,結業後分配到紅軍總政治部、政工劇團單位和連隊工作。時任川陜省委宣傳部長劉瑞龍、川陜省蘇維埃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羅世文經常到學校檢查指導工作,親自給學員們講政治課,幫助學員提高思想覺悟。一個個貧困兒女和農家子弟,在這裡沐浴著共産主義思想的光輝。張思德在恩陽列寧模範學校學習期間,接受黨的教育,懂得了很多革命的道理,樹立了革命的信仰,奠定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基礎。

跟隨紅軍長征出走前,張思德還在朱家溝村帶走了李自遠、李自田、李自玖三個小夥伴一起參加紅軍。張思德在恩陽戰鬥中立功,還給家裏寄過蘇維埃銀行發行的紅軍布幣。張思德跟隨紅軍出走後不久,國民黨還鄉團佔領了川陜革命根據地。張思德父親因生活漸入困境,張思德生母戴氏又重新回到了老家儀隴縣六合場鄉。

張思德跟隨紅軍參加了長征,爬雪山過草地,多次與敵人浴血奮戰,終於到達延安。抗戰爆發後,部隊整編,張思德編入警衛連,做一些站崗、送信、燒木炭等普通的後勤工作。張思德愛崗敬業、勤奮努力,1943 年初春,組織上選派張思德到毛澤東身邊的內衛班當警衛戰士。在一次燒木炭的勞動中,炭窯坍塌犧牲。1944年9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直屬機關隆重舉行追悼大會,黨中央主席毛澤東親筆寫了“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詞,並親自參加了追悼會。在會上毛澤東發表了《為人民服務》的重要講話,對張思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德作了高度的評價,説“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毛澤東不愧是偉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親自參加張思德追悼會併發表了《為人民服務》的重要演講,在黨內具有重要影響。當時正處於抗日戰爭的艱難時刻,環境艱險,毛澤東提出,“要奮鬥就會有犧牲,”“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針對黨內一些人只願意上前線打仗,不願意做為他人服務的普通工作;只想當指揮員和領導幹部,不願意當普通戰士。毛澤東提出了,無論職務高低,都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的概念。其實革命的成功,不僅需要有人在槍林彈雨中冒死衝鋒,也需要有人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針對張國燾的錯誤在延安受到批判後,一些人對曾經在紅四方面軍工作過的同志有偏見的錯誤,毛澤東提出了,“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的思想。最重要的是,毛澤東提出了,“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的重大主張,為把“為人民服務”確立為黨的宗旨奠定了基礎。


四、張思德的出生地為什麼搞錯


張思德作為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戰士,得到了全黨全國人民的公認,這是值得大家欣慰的。但是在張思德的出生地問題上有一些誤傳,雖然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有悖于實事求是。張思德出生於群樂朱家溝村張氏家得到大量證實,張思德當年在恩陽列寧模範學校讀書有更多人證明並無異議。張思德參加紅軍離開家鄉以後再也沒有消息,所以解放初巴中縣民政局為張思德父親頒發了烈士證書,現在仍有資料,後來記入巴中縣革命烈士英名錄。

張思德家鄉産生錯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行政區劃調整變動,今天的恩陽區在紅軍入川解放巴中縣以後的一段時間,曾經叫做儀閬縣,包括儀隴縣和閬中市的一部分,縣蘇維埃設在恩陽。還有一部分劃為長勝縣,縣蘇維埃設在頂山鎮。儀南戰役勝利後,解放了儀隴、閬中全境,分設為恩陽縣、閬中縣、儀隴縣和長勝縣,群樂鄉包括朱家溝村,在歷史上這段時間曾經劃歸儀隴縣管轄,所以那時候説張思德是儀隴人也是對的。紅軍撤離川陜蘇區以後,國民黨恢復了川陜蘇區原來的行政區劃,群樂鄉又回到巴中縣管轄。



解放以後,今天群樂鎮確屬恩陽區行政轄區。二是張思德母親是儀隴縣六合場鄉(今天儀隴思德鎮)人。三是解放初中央有關部門來人調查張思德家鄉時,時任朱家溝村農民協會主任是外地人,剛到朱家溝村不久,不了解情況,反饋了錯誤資訊,造成後來結果。

據原巴中縣委常委,辦公室主任王永明回憶,原巴中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進忠同志,在八十年代初,跟他專門擺談過張思德故鄉是群樂朱家溝的事情。李進忠同志老家在群樂鎮獨柏樹村,“四清運動”回老家聽鄉親們説過張思德的故事,他在80年代初提出要爭取改正張思德出生地問題,縣委領導在小範圍議論過這件事情,一些領導覺得爭取張思德故鄉這件事情意義不大,決定放棄了爭取。川陜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原黨總支書記,李進忠之女李芝蘭回憶,李進忠同志寫過一篇文章談論這件事情,發表在巴中報(原巴中縣委機關報、週刊),以後就再也沒有提起過。王國旗的父親王錦華上世紀五十年代在茶壩區任區委書記,茶壩區轄群樂鄉,小時候聽副區長李自勉向父親説,群樂的老紅軍張思德給毛主席當過警衛員,那時候對名人家鄉並沒有需要爭取核實的概念。王國旗2014年在群樂鄉參加群眾路線活動,詳細聽取了群樂朱家溝的鄉親們擺談張思德的情況,並進行了相關調查,把當時調查了解到的情況,在《巴中晚報》,《巴中文史》《巴中線上》發過調查文章,後來一直堅持跟蹤調查,現把訪談公佈出來,供大家鑒別參考。





2014年,王國旗與張氏家族成員張世福(中),巴中市恩陽區群樂鄉朱家溝村原支部書記李進榮(左一)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