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 視訊 > 正文

【自然資源】“治”ד用”,互花米草何以兩面觀?

互花米草是禾本科米草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發達,植株高大堅韌,葉片有鹽腺,葉表有白色粉狀的鹽霜出現,花期長達八至十個月。

1979年,互花米草由美國東部引入我國,作為保灘、促淤的工程物種被沿海各地引種,在防治海岸侵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被稱為護岸“寶草”。

但是,作為外來物種的互花米草具有強大的擴散能力和生長優勢,擠佔了本地植被生境,造成水鳥生存空間被擠壓、部分岸段潮溝淤積、航道堵塞等後果,嚴重影響了海岸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從護岸“寶草”到生態“害草”,幾十年間,互花米草在我國沿海地區角色的轉變,出人意料,引人深思。由於其耐鹽、耐淹的特性,從美國引進的互花米草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對我國近海地區保灘護堤、促淤造陸、減緩海岸線侵蝕發揮了一定作用。

然而,外來物種的特點是,一旦適應了當地環境,往往會不受制約地瘋長。本世紀初以來,互花米草爆髮式繁殖,我國沿海地區一些灘塗和自然保護地因此變成一片草海。而在生態專家們看來,這一片盎然的綠意實則是“綠色的沙漠”。

當地的鹼蓬和海草床被擠壓了生存空間,水鳥無法覓食離開了棲息地,灘塗上的螃蟹、貝類、小魚不見了……在威脅區域生物多樣性的同時,密集的互花米草植株還堵塞了港汊、航道。

治理勢在必行,但要約束這種生命力頑強、繁殖力旺盛的外來植物並非易事。十幾年來,從國家到地方,一直在加強互花米草防治的研究與投入,但這註定是一場持久戰。

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些護岸“寶草”被清除後,海岸侵蝕的問題將再度擺在人們面前。不僅如此,含化學成分的除草藥劑的使用,也會造成新的環境污染。

那麼,有沒有可能找到一條低成本、長效化,能夠有效化解多重矛盾的互花米草治理與利用之路,這個問題考驗著人們的耐心與智慧。

 

防治攻堅

已獲階段性成效


2022年12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自然資源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互花米草防治專項行動計劃(2022-2025年)》(以下簡稱《專項行動計劃》),在全國範圍內啟動互花米草防治專項行動。對此,山東、江蘇、福建、海南等地積極採取措施,創新方法開展整治。數據顯示,到2023年10月底,我國沿海各省(區、市)已清除互花米草3萬公頃,取得階段性成效。今年3月,《2023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我國已完成互花米草治理4萬公頃。

位於山東省東營市的黃河三角洲曾是互花米草氾濫的重災區,其入侵導致當地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嘴鷗棲息地遭到破壞。不僅如此,膠州灣等區域的海灘蟹類、貝類等底棲動物在互花米草侵佔區也基本消失。高密度的互花米草形成攔截“大壩”,留存著海漂垃圾,導致水質下降,漁業生産、河道航運、灘塗旅遊等也受到極大影響。

2020年8月,山東省印發《互花米草防治實施方案》,率先開展全域互花米草治理,並取得明顯成效。2022年12月,《專項行動計劃》印發後,山東省統籌謀劃,精準施策,將互花米草防治工作列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專項巡視重點,並召開全省互花米草防治工作會議,對全省新一輪攻堅行動作出全面部署安排。

為加快推進互花米草防治,山東省設立了省級互花米草防治攻堅專項小組,分管省領導任組長,10個省直部門和7個沿海市政府負責人為成員,同時明確了各成員單位職責分工,形成防治攻堅的合力,制定實施《山東省互花米草防治攻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確保實現“一年清除存量、兩年減低復發、三年完成修復、長期加強管控”的目標。

為進一步推動防治工作取得實效,山東省將互花米草治理成效納入全省林長制考核和高品質發展綜合績效考核,督促各地建立臺賬、挂圖作戰、銷號管理。在省級層面建立了“月調度、季通報”制度,確保任務措施落細落實落地。山東省明確,市縣政府是互花米草防治的責任主體,各市要成立專門議事協調機構,建立考核驗收機制,確保責任清、任務明、措施實、效果好。

同時,山東省強化互花米草防治的資金保障,一方面爭取國家資金支援,另一方面安排省級專門資金,各沿海地市也積極自籌資金開展治理。


黃河三角洲治理互花米草現場 (山東省自然資源廳供圖)

 

數據顯示,2023年山東省9000余公頃互花米草基本實現治理區域全覆蓋,互花米草清除率超85%。

同樣作為東部沿海大省,江蘇省將互花米草防治作為重要實施內容,納入《江蘇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江蘇省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21-2035年)》《江蘇省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21-2035)》等,加快推動規劃方案落地實施。

同時,江蘇省自然資源廳制定了實施方案,並與省林業局開展互花米草現狀調查,在全面摸清現狀的基礎上,協同出臺《江蘇省互花米草治理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據了解,江蘇省將互花米草防治作為中央財政支援的連雲港藍色海灣、鹽城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南通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重點內容。目前,江蘇省已累計完成治理面積17萬多畝,有效提升了海岸帶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位於我國東南部的福建省則要求各地根據互花米草的分佈區域、面積大小、危害程度、擴散趨勢等,細化落實轄區內互花米草除治年度任務,制定除治攻堅行動實施措施和路線圖,將轄區內互花米草現狀圖斑落地上圖,建立互花米草除治斑塊清單,逐一明確除治斑塊的具體位置、範圍、面積、措施、完成時限和相關責任人,實行清單化管理,確保責任落實到地到時、到崗到人。

福建省強調,要堅持環境保護優先,因地制宜選擇科學的除治方法,依法依規開展除治工作,確保不形成化學污染,不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科學施策

各地舉措因地制宜


治理互花米草絕不是像除雜草那麼簡單,這不僅是個“力氣活”,更是個“技術活”,不僅要看當時的效果,還要考慮資 金 成本、後期維護等等。多年來,從政府主管部門到科研院所,一直在摸索更有效、更科學的方法路徑。

2023年12月5日,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互花米草治理區域生態修復技術指南(試行)》,從調查方法、方案設計、監測評估等各個方面,對互花米草的防治和修復區管護等進行指導。沿海各地也在多年的治理過程中取得了經驗,總結出適合本地區的有效方法。

山東是最早開展省域一體化治理的省份,自2020年8月起,該省按照“邊試點、邊推廣”模式,啟動實施全省的互花米草治理工作。山東省選取煙臺市、東營市、威海市等沿海地區,分別對“刈割+圍淹”“刈割+冬季翻耕”、環境友好型試劑等方法進行試點,並編制完成《山東省互花米草治理技術手冊》。其中,在煙臺市海陽、萊州兩地連續兩年開展使用的環境友好型試劑試點成效明顯。

同時,有關技術團隊組織開展調查,通過遙感影像解譯和現場踏勘等摸清了山東省互花米草在不同區域的分佈情況,詳實掌握了互花米草分佈動態變化情況,並將分佈數據納入自然資源“一張圖”,為開展互花米草全面治理提供數據支撐。

據介紹,互花米草具有極強的復生力,除治後灘塗的生態修復是防止復生的重要舉措。為此,自然資源部北海生態中心在山東沿海7個市設置了48個調查站位,開展生態修復適宜性評估,為沿海各市確定修復方式、制訂修復方案、提升修復效益提供參考和指導。

江蘇省沿海灘塗、濕地眾多,各地區也根據自身特點探索出相應的互花米草治理模式。

鹽城市充分考慮“國際濕地城市”的定位以及市域內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敏感性,採取以“刈割+圍淹”為主,輔以“地膜覆蓋”“機械碾壓”的綜合防治方法,逐步恢復區域生態。南通市採用機械割除、翻耕及旋耕、生物替代種植修復“三步走”方法,取得了積極治理成效。連雲港市則探索出“刈割+旋耕+翻挖深埋”“絞吸+刈割+海水圍淹”的互花米草治理技術模式。


連雲新城濱海濕地修復工程中清除互花米草後的現狀(江蘇省自然資源廳供圖)

 

福建省沿海地區根據潮間帶基質特點,按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灘則灘”的原則,確定互花米草除治後灘塗的修復方式。根據本地生境和氣候特點,構建以紅樹植物或鹽沼植物為主體的、具有區域特色的濕地植物群落,形成海岸複合植被防護體系;對不宜開展植被修復的除治區,保留光灘進行自然恢復。

據了解,福建省制定的互花米草除治攻堅行動方案,對互花米草除治後,紅樹植物和鹽沼植物的選種作出了具體指導。該方案提出,紅樹植物可選擇秋茄、桐花樹、白骨壤、木欖、老鼠簕等。其中,秋茄適宜在全省中高潮位灘塗種植,桐花樹和白骨壤適宜在福清灣以南的中低潮位灘塗種植,木欖適宜在九龍江口以南高潮位灘塗種植,老鼠簕適宜在九龍江口以南中高潮位灘塗種植。鹽沼植物可選擇蘆葦、短葉茳芏、南方鹼蓬、海馬齒、海三棱鑣草、海雀稗、鹽地鼠尾粟等。其中,短葉茳芏耐鹽能力較差,適宜在河口低鹽區灘塗種植;海三棱鑣草適宜在中低潮位灘塗種植;其他鹽沼植物適宜在高潮帶上緣灘塗種植。

 

變害為寶

産業化利用有待開拓


互花米草的防治不僅艱巨,而且複雜,不僅要看到清理防治的必要性,還要考慮到清理防治可能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比如,互花米草被清除了,海岸侵蝕的問題可能再度凸顯,甚至可能威脅沿海大堤的安全。本地植物雖可起到一定作用,但效果不及互花米草。

據了解,蘆葦的耐鹽能力最高僅1%,而互花米草可在鹽度高達3.5%的海水里正常生長。再如,莎草科和藜科植物,地上部分不到50釐米,地下根系也不如互花米草發達;紅樹林的栽種也只適合在溫州市以南的沿海地區。同時,如果大量使用化學藥劑除草,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

除此之外,治理成本也是必須考慮的因素。數據顯示,互花米草防治專項行動計劃總投資超過60億元,後期還要投入植被修復、岸灘防護等費用。實踐中,有的地方治理不足兩平方公里的互花米草,投入就達5億元,其中一半資金用於構建硬質岸灘防護。鋻於互花米草的適應性和繁殖力,即使經過大規模治理,復發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後期維護的投入不可低估。

從另一方面來看,除了守護岸灘,防治海岸侵蝕,互花米草還有多種其他價值可以挖掘利用。不久前,自然資源智庫編寫的《關於優化調整互花米草治理方案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對互花米草大規模産業化利用的可行性進行了研究。《建議》認為,互花米草可在飼料青儲、提取生物礦質液、製備生物碳等方面産生重要的經濟價值。

研究表明,互花米草的幹生物量可達每公頃10噸-15噸,其粗蛋白含量超8%,高於玉米、水稻等作物的秸稈,並含有一定的鹽分和糖分,牛羊喜食,但不耐貯存。飼料青貯具有大規模利用的發展潛力,經初步試驗,已取得較好效果。青貯包可存放一兩年甚至更久,可長途運輸。青貯後的粗蛋白含量更高且適口性更強,可部分替代牛羊飼料。

提取生物礦質液是互花米草的另一種利用方式。在生物礦質液提取過程中,礦質液含有多糖、皂苷、黃酮等多種活性成分,具有抗痛風、提高機體免疫力等功效,有科研團隊基於此開發出了多種功能食品、飲料、飼料添加劑等。此外,互花米草秸稈可以提取品質較高的纖維素,脫鹽後的互花米草高氮殘渣還可用作菌菇培養基等。

為此,《建議》提出,應支援互花米草生物資源的産業化利用。研發互花米草收割相關機械,包括上下灘吊裝設備、履帶式收割—青貯打包一體機等,為下游用戶提供原材料。相關部門可對採用互花米草産品的養殖場和企業給予政策上的傾斜等。

事實上,對於有害生物的資源化利用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的重視。比如,造成綠潮的滸苔可用於生産生物燃料、飼料、有機肥等。而可能形成赤潮的藍藻,可以轉化為生物燃料,提取用途廣泛的丁二醇等。在維繫生態環境平衡與生物多樣性的同時,充分挖掘各類生物資源的潛質,變害為寶,不僅可以利用其經濟價值化解治理成本,還可以探索出更加科學有效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

來源: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

責任編輯: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