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 視訊 > 正文

【自然資源】自然資源部對口支援的“接力棒”,在這片紅色沃土上傳遞

 30多年來,自然資源部持之以恒定點幫扶贛南老區,從2013年起,對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同步實施對口支援,每兩年派出一名挂職幹部和駐村第一書記持續接力,推動老區逐步走上鄉村振興和高品質發展之路。

五月的贛縣,滿目翠綠,生機勃勃。

自然資源鄉村振興廣場熱鬧非凡,電子大屏滾動播放最美鄉村的模樣;即將開門迎客的紀念館,述説著“叫崩崗長青樹,讓沙洲變良田”的生態修復故事;丹霞壁立山水間,老年大學“遊學養”教學基地成為網紅打卡點;贛江沿岸頗具聖托裏尼式風情的“蜜月島”,演繹著一個鄉村振興明星村的成長蝶變……

贛縣區是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贛縣之變,源於自然資源部37年來久久為功的傾力幫扶,見證著五批挂職幹部一任接一任的傾情奉獻。

特別是在過去兩年,自然資源部每年都專題研究贛縣區等地提請的支援事項,在用地保障等10方面給予幫扶,積極推動對口支援贛縣區振興發展實施方案落地見效。隨著自然資源部定點幫扶和對口支援政策逐項精準落地,贛縣區實現了多個“首次”,創造了多項佳績:獲評首批全國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範縣,崩崗生態治理入選全國首批“山水工程”優秀典型案例,敲響江西省深化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新增試點縣“第一錘”,全區首個天然富硒地塊獲得“國字號”認定,全區有史以來單體投資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順利通過核準……

上述點點滴滴,紮根于贛縣紅色沃土,銘記在老區群眾心間。

 

找準重點難點 強化要素保障


“將政策疊加優勢融入全區大局發揮組合效應,政策禮包才能變成真金白銀。”自然資源部第五批挂職幹部高兵兩年前來到贛縣區任區委副書記、副區長,接過了“一對一”幫扶、“訂單式”支援的接力棒。

交通基礎設施落後,一直是制約老區發展的大難題。2021年起,贛縣區實施“決戰三年、暢通贛縣”道路提升專項行動,構建主幹快捷、鄉鎮暢通、全域暢聯的路網體系。“我們遇到最大的瓶頸就是用地報批問題。挂職幹部和地方幹部協同發力,加快項目用地報批,確保及時開工建設。”贛縣區交通運輸局局長吳小亮介紹。2023年贛縣全區共獲批交通項目建設用地2056.43畝,位列江西省第一,刷新了重大項目用地報批歷史紀錄。

兩年來,贛縣區G323國道、贛縣區湖江大橋等重點交通項目建設提速,農村公路建設步伐也隨之加快。隨著旅遊路、資源路、産業路、公益事業路、路網聯通路等項目推進,長達110.55公里的鄉村振興農村公路順通暢達。

在“八山一水半分田”的贛縣,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到鄉村産業振興,不能沒有土地支撐。除了科學使用600畝新增建設用地專項指標之外,盤活存量成為該區開拓農村三産融合用地保障的新出路。

位於城郊的茅店鎮義源村,坐擁綠水青山卻沒有可持續發展的産業。“現在,我們村的工礦廢棄地、存量工業用地和閒置宅基地都被充分盤活,用於開發溫泉、攀岩、玻璃棧道、採摘園等項目。”義源村黨總支書記劉丁聯説。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疊加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政策紅利下,該村新增耕地388.97畝,獲得用地指標收益超3541萬元,解決了村裏文旅融合産業的用地需求。


茅店鎮義源村溫泉勘查工程 (方黎明/攝)

 

逐夢振興路,老區又逢春。贛縣區正在探索“地熱開發+入市試點+土地整治+生態修復”政策疊加,即將開展全國首宗“集體地+國有礦”組合出讓,給革命老區帶來振興發展的新希望。

 

聚焦主責主業 守好發展底線


山多地少田稀,贛縣區耕地面積僅39.83萬畝,地質災害多發易發,生産、生活、生態用地矛盾突出,振興發展任重道遠。

“作為自然資源系統的挂職幹部,帶著部黨組的信任與重托來到贛南,不僅要帶動當地把工作幹好,還要出經驗、出典型。”部挂職幹部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

破題起勢,守正創新。

面對頻發高發的違法用地態勢,贛縣區以“防、疏、改、增、督”為主保護耕地,對違法佔用耕地行為“亮劍”。“黨政同責落地,耕地保護納入年終績效考核。作為鄉鎮田長,我們任何時候都要將土地的性質和現狀放在首位考慮。”五雲鎮黨委書記劉匯文認為,耕地保護是頭等政治任務。

經過調研發現,贛縣區大部分違法用地的成因主要還是不了解、不熟悉相關政策。於是,區裏邀請專家開展專題培訓,把政策法規講透徹,把違法後果和處罰措施講清楚,並用通俗易懂的標語在群眾中廣泛宣傳。“我們還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常駐,提供用地上圖查詢技術服務,哪不能建、哪可以建,一查便知。”贛州市自然資源局贛縣分局局長魏大武介紹。

針對土地開發難度大、週期長、入庫慢等現象,贛縣區優化流程、做細工作、縮短週期,土地開發項目跑出了新速度。2023年全區違法佔用耕地面積同比下降94.5%,新增水田指標830畝,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位居省市前列。

“疏通用地渠道,可以從源頭上減少佔用耕地。”贛縣分局四級調研員張石鳳説:“部挂職幹部給我們講了很多節約集約用地典型經驗,也帶我們一起做了很多探索。”贛縣區健全用地前期部門聯合審查協調機制,完成7個鄉鎮總體規劃、65個村莊規劃編制,用地報批5700多畝,為贛縣10年來最多。

此外,贛縣區以批而未供和閒置土地盤活處置為核心、以“畝産論英雄”評價模式為載體、以“增存掛鉤”典型示範引領為路徑探索節約集約之策。2023年消化批而未用土地2117畝,處置批而未供土地2235畝,盤活閒置土地527畝,為當地發展開拓了新空間。

贛縣山多坡陡,又瀕臨贛江,地災隱患無處不在。5月初連降大雨,又一次考驗了老區的地災防治能力。“前些日子連續降雨,我們也絲毫不敢大意。這幾年沒有因地災帶來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産損失,要把這個成果守住。”魏大武説。

近兩年,贛縣區聯繫江西省地質局等單位專家6批次,在全區所有鄉鎮開展地災防治知識培訓,構建“人防”與“技防”相結合的防治體系,爭取省級以上財政支援地災防治項目資金4515萬元。今年年初,中央財政資金支援的7個地災防治項目已全部開工。“2023年以來,區裏多次在夏潭村開展地災防治知識培訓和地災應急演練。依託上級資金,我們對村內13個地災隱患點進行了治理。”自然資源部派駐夏潭村第一書記王萍説。

立足贛縣實際需求,自然資源部兩年來量身定制36條支援舉措,著力在村莊規劃編制、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進行精準幫扶。隨著各項政策精準落地,贛縣區穩步踏上高品質發展之路。


贛州高新區一角

 

立足專業優勢 打造特色産業


振興發展,産業先行。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就是贛縣區發展特色産業的底氣。

“自然資源工作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具有基礎性、保障性作用。立足自然資源稟賦,孵化特色産業是振興發展的起點。”贛縣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工商聯主席龔世紅説:“我們不僅要依託綠水青山培育生態産業,還要探索延伸生態産業鏈,開拓強村富民新路子。”在城區,推動稀金新材料産業園“調區擴區”,園區面積擴大1.79倍,為全市稀金産業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有力空間要素保障;在農村,結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支援集體經濟組織以土地入股、聯營等方式興辦企業……一樁樁,一件件,串珠成鏈、點土成金,匯聚起推動老區高品質發展的磅薄力量。

“贛縣區是江西省崩崗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一代代人持續同崩崗鬥爭。”三溪鄉黨委書記周巍表示,近兩年,贛縣區的崩崗生態治理與農林開發、鄉村旅遊相結合,探索以公司+農戶等形式參與臍橙、蔬菜種植和湖羊養殖,培育發展特色産業。

老區群眾或許從來沒有想到,地下還有“沉寂”的寶貴資源,更沒有想到還能靠這些資源發家致富。部挂職幹部多次對接地質調查單位、相關企業和協會,充分利用地質調查優勢推動富硒資源、地熱能源及礦泉水資源開發,為培育新興産業築牢根基。

“有了‘國’字頭認證,我們富硒土地上種植的食用菌産品附加值提升20%,銷售額同比提高50%。”南塘鎮一粒紅塵企業總經理鄧海洋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自然資源部支援贛縣區開展天然富硒土地調查,2023年9月全國第三批天然富硒土地認定結果公佈,贛縣區內認定的綠色富硒土地超1800畝、無公害富硒土地超10萬畝。“將天然富硒土地認定與贛縣臍橙、茶油發展規劃結合起來,將扶持項目與當地紅色旅遊結合起來,贛縣區發展富硒功能農業規模化、産業化、市場化就有了基礎支撐。”高兵説。

“這裡深化地質調查成果應用,開展地熱資源勘探開發,後期我們將主要精力放在溫泉小鎮,發展溫泉文旅産業,打造贛州市休閒娛樂‘後花園’。”張石鳳介紹,在前期地質調查的基礎上,部挂職幹部主動對接國內地熱勘查單位,在義源村投入878萬元開展溫泉勘查,溫泉小鎮規劃建設同步啟動,與周邊旅遊資源一體化開發,為全區旅遊産業發展打開一扇窗。

地質調查發現,夏潭村地下水源自無污染的寒武係砂岩含水層,可達國家一類飲用水標準,且富含多種礦物質。“目前我們正在探索全國首例國有礦權和集體建設用地組合出讓模式,項目建成後將實現村集體經濟大飛躍。”五雲鎮黨委書記劉匯文表示。在自然資源部支援下,村裏開展健康地質調查,為提升農産品和飲用水健康價值奠定基礎。“這也是我們延伸産業鏈發展旅遊、特色農業等産業的基礎優勢。”劉匯文説。

“立足贛縣區實際需求和産業規劃,大量真金白銀持續投入,用於支援鄉村一線孵化、培育特色農業産業。”説起産業,贛縣區發改委主任彭鋒鋼如數家珍。自然資源部每年直接投入幫扶資金150萬元,先後用於建設臍橙産業基地、紅培基地改造以及鄉村振興車間項目等,共新增就業崗位60多個。“今年申報幫扶項目3個,分別用於富硒農産品綜合加工廠建設、鄉村服務能力提升改造等項目。”彭鋒鋼説。

産業鏈的終端,就是銷售變現。消費幫扶一直是促進老區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環節。部挂職幹部牽頭制定贛縣區優質農副産品銷售目錄,多方對接拓寬消費幫扶渠道,兩年來幫助贛縣區銷售農産品總價4356萬元。“去年臍橙滯銷,挂職幹部協調聯絡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等單位,為果農解決了銷路問題。”在贛縣區首個臍橙深加工基地,南塘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黃天生説。果農們紛紛表示:“去年冬天低溫冰凍,但我們心裏很溫暖。”

隨著一個個産業項目落地,一件件難事難題破解,一幅幅強村富民新圖景漸次展開。

 

推動“兩山”轉化 實現生態産品價值


綠水青山,就是贛縣的金山銀山。

贛縣區山水資源稟賦獨特,自然風光優美。如何將優越的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贛縣區在走向振興發展過程中,努力探索“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有效路徑。

五雲鎮西北部的夏潭村距離贛縣城區30公里,區位優勢明顯,是個山水林田湖資源豐富的山區村,也是遠近聞名的最美鄉村。

“按照村莊規劃,夏潭村將依託碧水、青山、多彩村做旺鄉村旅遊,建設田園綜合體,打造最美鄉村典範。”自然資源部派駐夏潭村第一書記王萍表示,“我們將生態旅遊産業和鄉村研學融合發展,不僅帶來了源源不斷的人流量和就業機會,還讓越來越多的村民改造利用自家閒置房屋開起了農家樂、民宿,增收致富的路子越來越寬。”

夏潭村以股份合作社為主,按照土地入股的模式帶動鄉村旅遊發展,引進祥雲湖和雲嘯植物園項目,開發花海攝影、農宅民宿、農事教育體驗等項目,打造“七彩祥雲—繽紛夏潭”旅遊品牌。據介紹,目前祥雲湖紫薇小鎮佔贛州市鄉村研學、團建市場份額第一,每年遊客量超過13萬人次。不僅如此,村裏還與贛州五雲半山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農耕産業研學合作協議,確保村集體收入每年不低於5萬元。

寨九坳村位於三溪鄉東北部,素有“贛南小丹霞”之美譽,也是風光旖旎的生態旅遊打卡地。

“我們以獨特的丹霞地貌為載體,以客家民俗文化體驗和丹霞主題民宿度假為主題,打造贛縣精品旅遊示範點。”在寨九坳風景區建設現場,三溪鄉黨委副書記李惠民介紹了依託特色旅遊景區拓展綠色産業鏈條的發展思路:引入深圳五方文旅集團投資10.3億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進行景區開發,今後將建立“旅遊景區+産業”互補機制,推動鄉村文旅融合發展。

“以這個項目為龍頭,村子的綠色發展之路會越來越寬廣。”寨九坳村黨支部書記鐘惟燖説,依託寨九坳風景區和村周邊水域、林地等自然資源和原有房屋及景點設施,贛縣區老年大學“遊學養”教學基地在此落戶,給村裏發展帶來了更大的拓展空間。

從贛縣城區出發,向北30多公里,可達位於湖江鎮洲坪村的“蜜月島”,這裡也是贛南有名的鄉村振興明星村。


“蜜月島”通過舉辦露營音樂節等活動,豐富遊客的觀賞體驗 (湖江鎮政府供圖)

 

贛江西岸,三面環水,一年四季有花有果,優越的生態資源條件,使洲坪村成為湖江鎮全域旅遊的突破點。“我們保留了依山傍水、錯落有致的鄉村肌理,獨特的漁島風情和鄉村風貌,累計吸引遊客50萬餘人次。”湖江鎮黨委書記蔡聯慧表示,這個曾經以打魚、種植水稻為主的窮村莊,按照村莊規劃整體佈局,盤活存量建設用地,開展村莊環境整治,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如今田園變公園、村莊變景區。

目前,洲坪村已經推出“鄉村+婚慶”“鄉村+營地”“鄉村+主題遊樂”等多元化的“鄉村+”生態旅遊産品,正在努力探索將更多本地資源轉化為生態産品的可能性。“村民出租閒置房屋得租金,村集體回購固定資産後村民得補償金,村民在景區務工得酬金,資産換來‘三金’惠農興村。”據介紹,僅“蜜月島”一期項目,村民通過房屋出租、務工和參與經營,戶均增收約2000元。

從單一的鄉村旅遊轉向田園觀光與休閒遊憩、主題遊樂、文化體驗、養生度假的複合文旅融合,贛縣區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的多元化路徑,不斷開拓從鞏固脫貧成果走向振興發展的新路子。

 

“黨建+”賦能 增進民生福祉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從城區到鄉村,一路走來,帶領振興發展的“火車頭”,就是精練能幹的基層支部書記。

“基層幹部不能‘低頭拉車’,我們要手把手帶著大家幹,讓他們少走些彎路。”在高兵看來,部挂職幹部來到贛縣區任職就要不負“書記”之名,腳往下走,心向下沉,“把黨的建設延伸到每一個黨員和群眾中。”

“黨建+”賦能,産生了1+1>2的協同效應。截至目前,自然資源部機關司局和相關單位的7個黨支部與贛縣區5個脫貧村黨支部建立支部共建關係,不僅為脫貧村群眾捐款募資送溫暖,還實現資源共用、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幫扶基層黨組織提升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

黨建引領,“黨建+網格化管理+數字化鄉村平臺”開啟了鄉村治理新模式。按照居住地相近原則,將村莊劃分為若干個網格,構建以黨員為主,網格長負責的網格管理體系。圍繞鄉村環境治理、鄉情鄉風管理等方面細化四大類考評細則和積分獎勵,使網格化管理考評可視化、可操作。鄉村風貌、基層黨建、自然資源要素、駐村工作、智慧衛生院和日常管理……王萍在電腦前操作演示數字化鄉村平臺的基本功能,“這個平臺從2023年10月份開始建設,六大功能板塊一目了然,大幅提升基層管理的有效性、及時性和現代化水準。”

“我們的目標是留下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對部挂職幹部來説,比“帶著大家一起幹”更為重要的,是“教會大家自己幹”。

為了增強基層人員工作能力,兩年來,部挂職幹部積極聯絡部系統相關單位,結合贛州實際需求進行教育幫扶,先後開展了7次教育培訓,為鄉村基層幹部、鄉村振興帶頭人等近千人次“充電賦能”。部系統相關單位、高等院校、技術單位、愛心企業等在政策、資金、項目、人才等方面給予贛縣傾斜,推動老區各項事業取得新突破。

“一系列覆蓋面廣、含金量高的自然資源政策舉措,一批批優秀務實的挂職幹部,幫助贛縣區攻克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問題,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談到發展現狀,贛縣區委書記廖永平説:“贛縣區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位居全市第一方陣,連續多年獲評省、市綜合考核先進,革命老區高品質發展邁入快車道。”

一程山水路,滿是贛南情。每一份收穫,都註定是一個新的起點。在贛州革命老區高品質發展示範區建設進程中,一代又一代人持續深耕紅色沃土,奮力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贛南新篇章。

 

來源: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

責任編輯: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