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 視訊 > 正文

“軟硬”結合建設安全韌性城市

 關注城市安全,刻不容緩。近日,自然資源部印發《平急功能複合的韌性城市規劃與土地政策指引》,旨在統籌規劃和土地資源,系統推進大城市病治理和城鄉融合發展,加快完善“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以提高規劃應對風險的實效性,助力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如今,城市規模越來越大,供水、能源、交通、物流等城市“生命線”系統越來越精密,運作越來越複雜。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各地極端天氣頻發,暴雨、強風、高溫等帶來的洪水、乾旱、次生災害等給城市安全帶來嚴峻挑戰。許多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更多,遇到災害時也更容易發生鏈式反應。在各類突如其來的自然或人為災害面前,提高城市韌性,增強抗風險能力,正成為現代城市建設、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

如何提高城市韌性治理,在各種不確定性中守護百姓安全感?其實,可以從“軟”“硬”兩方面著手。

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是提高城市韌性的一個“硬條件”。“平時”用作旅遊、康養、休閒等,“急時”可轉換為隔離場所,滿足應急隔離、臨時安置、物資保障等需求。這不僅提高了公共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避免了重復建設,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城市防災避災、更好應對突發緊急事件的能力。對此,有些城市已經開始佈局。作為公園城市示範區的成都市,將全市100多個應急避難場所設置在各個公園裏,充分提高了基礎設施的日常使用效率和應急承載水準。

提升城市韌性的過程中,除了硬體設施外,先進科技的“軟支撐”同樣重要。為此,我們必須善用新一代資訊技術,如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5G和物聯網。舉例來説,物聯網技術與測繪地理資訊技術的融合,可以實現對城市健康狀態及災害風險的全面、多角度、實時監測。這將極大地輔助決策部門和應急機構作出更為精準和及時的決策與響應。同時,利用大數據技術和雲計算平臺,我們能夠匯聚城市內各個行業領域的海量資訊,為韌性城市建設提供不可或缺的數據支撐。通過對大數據的整合與處理,我們還可以對城市災害進行圖形模擬、精準預判,並優化相關決策,從而提高城市的整體韌性和應對能力。

城市,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和追求。完善“硬條件”,增強“軟支撐”,讓城市更具“韌性”、更富智慧,城市生活也會更加美好。

來源: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

責任編輯: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