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 視訊 > 正文

鏗鏘玫瑰絢麗綻放——肖光莉紮根土壤保護守護“天府糧倉”的故事

沒有好土壤,就沒有好糧食,保護耕地事關我們的飯碗。

保護耕地,離不開為土壤“把脈問診”“管理健康”的“醫生”。四川省能源地質調查研究所測試技術研究中心總工肖光莉就是這群“醫生”的代表。她紮根土壤保護研究20年,帶領團隊形成專利20余項,實現科技成果轉化6000余萬元,用科技守護著 “天府糧倉”。

 

愛崗敬業,當好“土壤醫生”


20年來,日復一日在實驗室、農田和教室中穿梭,讓肖光莉練就了紮實的基本功,這也讓她愛上這片“熱土”,研究生畢業後,她就進入工作崗位,成為土壤“體檢醫生”。

對於常人來説,每天圍著實驗器材,進行日復一日的化驗檢測操作,難免枯燥乏味。可對於愛崗敬業的肖光莉來説卻無比快樂,她沉澱在實驗室裏或行走在田間地頭,不斷在土壤檢測和生態保護中汲取“營養”,為耕地保護奏響青春進行曲。


肖光莉團隊開展耕地保護研究相關實驗

 

2017年,單位承接了全國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肖光莉帶領團隊負責四川、貴州部分區域的土壤檢測,在短時間內,高品質完成兩萬餘件土壤樣品的檢測,成為行業的佼佼者。

為保證“體檢”數據的準確性,肖光莉團隊通過多次方法驗證和不確定度實驗,深入研究提高測試技術。由於時間緊、任務重,急需儘快的完成方法驗證工作,在這期間,她和同事們夜以繼日地工作,加班加點、連軸轉成為常態。以至於在奶奶病重期間,她未能抽空回老家看望,奶奶去世前,也沒有見上最後一面,留下終身遺憾。後來,肖光莉團隊探索的專業技術在四川省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中推廣使用,發光發熱。肖光莉團隊率先完成了四川省兩個區縣的土壤“三普”檢測試點任務,並協助四川省土壤三普辦對全省從業檢測單位進行專業培訓,為四川省“土壤體檢”搭建起高品質技術服務支撐。

 

嚴寒酷暑上山下鄉,守護“天府糧倉”


了解土壤形成條件、品質、利用等情況,是土壤“全面體檢”的關鍵。2017年開始,肖光莉團隊不斷往返于四川40余縣(市、區)之間,頂著烈日,行走在鄉野田間,踏遍10萬餘畝農用地,採集7萬多個土壤表層樣本,收集1000多個剖面樣本,掌握耕地品質詳情數據,為耕地保護奠定了堅實基礎。

實地採集土壤樣本是第一步。炎熱的夏天,太陽炙烤著大地,熱浪翻滾。清晨6點就準時起床,肖光莉帶領團隊上山爬坡、下鄉進田,開啟一天的野外作業調查採樣。很多采樣點在山上,沒有路,他們就披荊斬棘,闖出一條路來,不顧蛇蟲叮咬的危險和中暑情況的發生,一路前行。


肖光莉團隊從事土壤環境調查

 

作為 “田管家”,肖光莉團隊通過各區縣耕地品質變更調查和動態監測評價,及時了解土壤分佈、變化等情況,對症下藥,提出“健康建議”,為區域土壤改良及精準施肥提供參考,提醒種植戶重視土壤酸化治理,科學施肥。

同時,肖光莉團隊與部分區縣建立試驗田,通過調整氮、磷、鉀施用水準,並設置不用處理小區,為當地的高效施肥和科學增産提供嚴謹的實驗基礎數據。

長期出差在外,導致肖光莉在家照顧女兒的時間較少,這使得年幼的女兒經常哭著打電話找媽媽,養成了晚上不愛早睡的壞習慣。一邊是耕地保護的重擔,一邊是對年幼女兒的陪伴,面對兩種選擇,她選擇了前者。雖然愧對女兒成長的呵護,是個“不稱職”的母親,但她卻坦然前行。

 

做好技術支撐,讓土壤保護科技成果開花結果


近期,肖光莉團隊正忙於推進四川省典型固廢堆場周邊耕地資源調查評價工作。肖光莉團隊,深入全省近百個垃圾填埋場的周邊開展耕地資源“體檢”,不怕臭、不怕蚊蟲叮咬,高品質完成工作。在攀枝花、宜賓、南充、廣元等地,開展固廢堆場周邊耕地資源調查評價相關研究,系統精確地探究了固廢堆場對耕地品質的影響,正在逐步形成對固廢堆場周邊土壤污染控制等成果,後續或將幫助解決歷史遺留固廢堆場的環境生態問題。


肖光莉團隊開展耕地保護相關研究創新工作

 

近年來,依託單位創建的自然資源部耕地資源調查監測評價與保護利用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平臺,肖光莉團隊參與實施了《耕地資源動態監測與評價及耕地品質改善提升與管理技術研究》《我省典型高背景值區域土壤及地下水調查》等多個科研項目,為四川耕地品質提升奠定了科技支撐。團隊根據土壤監測結果,義務為瀘縣、高縣、富順等地農民解決了土壤施肥難題,土壤品質的改良和提高,為農民挽回了經濟損失,促進糧食增産增收。該耕地保護相關科研成果也成功運用於內江等地的土壤調查項目。

“在有限的人生裏,做著值得奮鬥終生的事情。”肖光莉覺得很幸運,她想帶領團隊探索更多更有用的技術,為四川省提供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為全省自然資源保護做好技術支撐,用自己的技術來守護“天府糧倉”,讓土壤保護科技成果在巴蜀大地“開花結果”。(文、圖/李芳 羅鎮)

責任編輯: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