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並提出了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路線圖”。在鄉村振興的“路線圖”裏,稅收正以怎樣的形式繪就鄉村美麗畫卷?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四川稅務部門與活躍在四川農村的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共話鄉村振興,暢談稅收支援,共謀發展良計。
優惠政策助力人才振興
“新農人”返鄉釋放農村魅力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越來越多年輕的“新農人”選擇回歸鄉野、紮根鄉村,他們為鄉村的振興帶來了新觀念、新知識、新技能。
全國人大代表、阿布洛哈村黨支部書記吉列子日是村裏第一個大學生。作為“95後”,他曾在城市有穩定工作,但在家鄉情懷的牽絆下,他決心放下城裏的“鐵飯碗”,尤其是鄉親們對他説的那句“你要帶著我們一起過上好日子”,堅定了他返鄉的念頭。3年後,村裏懸崖邊的路通了,他從村民口中的“爬山書記”變成了“修路書記”。
吉列子日説:“阿布洛哈村是全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建制村,村民在3年內實現脫貧致富的一部分原因是我們根據氣候和地理條件因地制宜發展米蕉、臍橙等種植業,以及後來成立合作社和養殖基地,調整産業結構發展黑山羊、黑豬養殖。但是剛開始發展産業時資金和技術人才都很緊缺,當時政府組織農技人員培訓播種和田間管理等關鍵生産環節技術,我們以‘邊學邊用’的方式提升了村民的種養殖技術,期間還享受了自産自銷農産品免增值稅稅收優惠政策,減輕了發展産業困難時期的壓力。”
隨著支援鄉村發展的政策不斷完善,這幾年大學畢業生返鄉人數持續增多,吉列子日表示:“希望今後能出臺更多鼓勵青年人返鄉創業的好政策,讓更多專業性人才回到鄉村、建設鄉村,也能更好地帶領鄉親們‘富口袋’‘富腦袋’。”
新思路帶來了鄉村的新面貌,而新技術也在為鄉村産業帶來新發展。2015年,28歲的唐利軍來到遂寧市大英縣,成為一名基層農技人員,他將研究論文寫在農村工作一線,當地村民都稱他為“唐專家”。
今年1月,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唐利軍正式到四川職業技術學院任教,從田間地頭到三尺講臺,唐利軍發展農業振興鄉村的初心未改。同時他還擔任了大英縣寶祥農業有限公司養殖技術顧問,幫助公司打造種養迴圈新模式。談及稅收,他説道:“以前在村上,合作社自産自銷農産品免征增值稅,現在公司也享受到小規模納稅人免征增值稅優惠政策。”在他看來,諸多政策紅利是促進農業生産、推動新型農業發展的“養料”,而人才是鄉村振興的“動力源泉”。“角色轉變初心不變,成為一名老師後,我希望把知識和技能教授給更多的學子,為鄉村培養出更多農技人才,讓他們把學到的新理念、新技術帶回鄉村反哺家鄉。”唐利軍説。
“科技農”“行家農”“年輕農”……新時代的“新農人”既用“心”也用“新”,在投身到火熱的鄉村振興事業中,釋放出新農村的新魅力。
精細服務助力産業振興
發展文旅融合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當前,大部分脫貧地區主導産業是農業,部分農村依託田園風光、鄉土文化、民俗風情等特色資源衍生出有當地特色的旅遊資源。
在全國人大代表、永豐村黨委書記李雪平看來,守好田、種好糧是永豐村的根,這個根讓村民們脫貧致富,但想要更好地推進鄉村振興,讓大家更富,他總覺得還應該再做點什麼。
“隨著永豐村旅遊的走熱,村民每人平均收入達3.12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2萬元,我們更加堅定了農旅融合發展的信心,這些都證明農旅融合這條路我們走對了!”李雪平談到,為走好農旅融合的路線,在政府部門的支援下,永豐村成立了村集體經濟公司,負責開發運營永豐村旅遊資源。“種糧我們是能手,但辦企業我們就是門外漢了。能讓永豐村保持熱度,並把熱度轉化為收入、讓集體經濟持續發展,稅務部門的精準服務助力很大。最近一次是龍年開工首日,稅務部門來永豐村開展‘便民春風助力春耕好時節’志願服務活動,到府輔導辦稅,為我們解決了很多涉稅問題。”李雪平説。
全國人大代表、黃連村黨支部書記胡曉玲向稅務幹部介紹中藥材雲木香
同樣帶領村民依託當地資源優勢,拉長産業鏈,不斷找尋致富增收良方的還有全國人大代表、岷江村黨委書記陶勳花。成都溫江的岷江村因桂花而聞名,她推動研發“桂花+”衍生農産品,引進民宿、書院、燈塔營地、帳篷酒店等項目發展鄉村旅遊,曾是“尾巴村”的岷江村如今已蛻變成為鄉村振興的“新樣板”。陶勳花介紹,稅務部門打通鄉村服務“最後一公里”,讓村民繳納社保費、醫保費更加方便。
“稅務部門是重要的經濟職能部門,黃連村經濟發展的背後離不開稅務,稅務部門的服務也很到位、護航很有力。”全國人大代表、黃連村黨支部書記胡曉玲認為,鄉村振興離不開産業發展,産業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援。
據了解,當地稅務部門為中藥材合作社提供了一系列定制服務,積極開展“政策找人”,利用稅收大數據聯繫相應種植企業,為黃連村提供技術支撐,從源頭提升藥材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同時組建“志願服務隊”,挨家挨戶宣傳稅惠費優惠政策,一對一進行針對性政策輔導。
胡曉玲介紹,目前村子集中連片發展黃連、波斯玫瑰、雲木香等近2萬畝,年産近萬噸,村民每人平均年純收入從10年前的不到2000元提高到現在的1.5萬元,成了當之無愧的“秦巴藥庫”,“田園經濟”的發展也吸引了一大批遊客前來打卡。
正在與村民交流的全國人大代表、岷江村黨委書記陶勳花
稅收減免助力文化振興
探索非遺文化傳承發展路徑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合理保護與利用傳承是國家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鄉村發展的重要路徑。
2015年,全國人大代表喬進雙梅牽頭成立了馬邊彝族自治縣花間刺繡專業合作社,專門生産彝繡服飾、手繡工藝品,並開設彝繡培訓班,吸引周邊的彝族姑娘用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
喬進雙梅曾提出將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的建議,希望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專業化培訓,一方面傳承保護彝族刺繡,另一方面讓更多當地人增加一項收入的技能。如今傳統彝族刺繡逐漸成為馬邊鄉村振興的文化名片,彝繡得到了傳承,開設的彝繡培訓班也幫助彝鄉群眾打開了就業增收的“大門”,800多名繡娘實現“零投入”居家靈活就業,每人平均年增收超8000元。前不久,喬進雙梅還積極推動彝繡産品開設起網路直播帶貨。“用一句順口溜説,真正是背著娃娃繡著花,能養活自己也能養活家。”
説到稅務部門對合作社的支援,喬進雙梅回憶:“合作社發展初期,稅務部門第一時間送來稅惠政策‘大禮包’,到府‘手把手’輔導辦稅。近幾年,我們合作社已累計享受各項稅費優惠政策減免25萬餘元。”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繁榮發展鄉村文化,加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可以説,非遺不僅是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如今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如何在做到傳承的同時用好非遺文化這塊牌子,帶動更多婦女增加收入,也是喬進雙梅作為一名彝族非遺刺繡傳承人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自2018年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喬進雙梅的“彝繡夢”正不斷有光照入現實。她表示:“今年我會圍繞傳統手工業建議,希望能通過傳統手工業的發展,促進婦女創業就業。”(文、圖/王菊 蔡雅蕓)
責任編輯: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