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 視訊 > 正文

羅茂琳:美麗南龕,我的“家”

帶著甜蜜溫馨,穿越似水年華,細數夾雜著成長聲音的腳步,努力搜索腦海中那份不曾遺忘的記憶,撫著新春的氣息,去找尋那記憶深處的南龕.......

南龕,素有“文化靈山”之稱,位於四川巴中城南腹心地帶,幅員0.68平方公里,距離主城區5分鐘車程,是巴城市民茶余飯後休閒散步的“後花園”;它擁有全國最大的紅軍碑林以及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盛唐170多龕2700余尊摩崖造像和點線連接的飛霞閣、巴國陽春等倣古建築群,歷史文化與紅色精神在這裡交相輝映,宛如一顆鑲嵌在巴山大地璀璨的“明珠”!



南龕,這一方山水之間,藏著怎樣的美景?多少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吟詩作畫,試圖捕捉那瞬息萬變的風華。每當晨曦初露,山間雲霧繚繞,仿佛仙境般的美景令人心曠神怡。而當夜幕降臨時,星辰點點,月光如水,更是增添幾分神秘與寧靜。從這裡走出去的每位“遊子”,每年回到巴中都一定要去南龕山轉轉、看看,因為這裡承載有他們每個人太多的記憶和情懷.....

曾幾何時,巴中有農曆正月十六登高的習俗,這一天南龕山遊人如織,仿佛整個巴城都為之歡騰。石窟、飛霞閣、遊樂園、動物園、將帥碑林等場所人頭攢動、絡繹不絕,也吸引南來北往遊客由衷讚嘆,南龕山也因此成為巴中的一張文化“名片”和巴城市民的“精神家園”,一座精神棲息的文化之山,深深地烙印在人們的腦海!



南龕石窟,依山開鑿,氣勢雄渾,始鑿于隋代,興盛于唐,被譽為“盛唐彩雕,全國第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的經典傑作,是古代石窟藝術的優秀代表,是巴州古文化的歷史見證。

將帥碑林,位於南龕山頂,佔地120多畝,有紅四方面軍主要將領紀念像園、碑林長廊、標誌碑、紅軍將士英名紀念碑、吳瑞林將軍紀念碑、將帥碑林紀念館、紅軍陵園等巨幅組雕,共嵌碑2288塊,鐫刻紅軍英名8.5萬名,內有1932名將士立單碑,是中國最大的紅軍碑林、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坐落在半山腰,佔地13000余平米,建造的陳列大樓、紅軍石刻英烈園、觀光廊榭等建築面積3800余平米,展陳有當年紅四方面軍多幅栩栩如生的波瀾壯闊的戰鬥場景和蘇維埃政權輝煌史跡,外有鄧小平親筆題名的“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金色大字,熠熠閃光。



“登一樓,覽一城”。“飛霞閣”(又名“八角亭”),始建於1981年,位於南龕山頂,可以登樓一覽巴城全景,樂享其中!記憶中的亭閣有六層、40多米高,樓層上有“祭塔”的各尊神佛塑像,以及“哈哈鏡”,直讓人開懷大笑、合不攏嘴。

孩童時,大人説要爬南龕坡,心裏特別激動和興奮,於是瞪著眼睛盼天明,急著要登南龕山,花5塊錢就能走進動物世界,看娃娃魚、獅子、老虎、孔雀,還能坐摩輪、騎電馬、玩迷藏,再吃上一碗“酸辣粉”、一串“冰糖葫蘆”,可謂玩遊未盡,流連忘返。夕陽西下,依舊人氣滿滿、生機一片!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92年來,巍巍南龕山,聳立著愛黨愛軍、無私奉獻的豐碑;滔滔巴河水,激蕩著巴山兒女艱苦創業、開拓奮進的激情。如今,沉澱著千年曆史的南龕山,不僅有秀美的風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有留存于山間鮮明的“紅色印記”,且接續不斷地融入到巴中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凝聚起巴中發展的磅薄力量,推進巴中式現代化建設。南龕,也再次進入公眾的視野,中軸景觀線玻璃棧道、飛霞閣、紅博館等項目新竣落成儼然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吸引無數遊客,收穫無數“點讚”,山上人氣、“煙火氣”瞬間爆棚,歡聲笑聲喜鬧聲聲聲入耳,幸福快樂意滿足。僅春節每天遊客量達5萬人次,整個山猶如一片沸騰的海洋,盡情地綻放她無限的魅力.....



歲月流轉,時光荏苒。南龕的故事仍在繼續,她的美景與期待,都將成為我們心中永恒的記憶與嚮往,願我們攜手共進,共同書寫南龕第二個發展“十年”嶄新篇章!

南龕,美麗家園,我的家!(羅茂琳 巴中市南龕文化産業園管理委員會黨組成員 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