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 視訊 > 正文

廣東中山東區街道長者飯堂:實現社區全覆蓋 托起“舌尖上的幸福晚年”

香菇滑雞、客家豆腐、香芹炒木耳、腐竹肉片、冬菇雞湯……臨近中午,熱氣騰騰的家常菜擺放在餐桌上,陣陣飯菜香從竹苑社區金龍橫街康體服務中心飄出。近日,廣東省中山市首家以公有物業為陣地,引進第三方機構運營,擁有高規格自建廚房的“香山長者飯堂”在中山市東區街道開張,最低只需6元一份。周邊居民紛紛奔相走告,相邀來這裡嘗鮮。

近年來,東區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加快建設居家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建成“1+N”老年助餐服務供應網路,實現“香山長者飯堂”11個社區全覆蓋。除竹苑社區以外,東區街道其他“香山長者飯堂”就餐點也同步按下啟動按鈕。從兩年前的撒網式鋪設,到如今提標擴面、優化升級,東區街道的長者助餐工作正式全面升級、啟動運營。建設“香山長者飯堂”,把老年人的“食”事辦好,讓越來越多長者在“一頓熱乎飯”中感受到濃濃的關懷。

 

形成“合力”


探索發展“香山長者飯堂”,讓飯堂“既要開得起,更要開得長久”,是東區街道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關心關愛老年人晚年幸福的重要體現。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東區街道將“公益性+市場化”作為長者飯堂的發展導向。當前,東區街道的長者飯堂普遍由政府提供場地,引進第三方機構運營,通過“政府扶持一點、企業讓利一點、社會資助一點、老人拿出一點”模式,經營者減輕了一定壓力,老年人好吃不貴地解決一日三餐,四方聯手燴就一頓“暖心暖胃”的長者“愛心大餐”。同時,鼓勵“長者飯堂”創新發展思路,拓寬市場容量和消費群體,承接其他營利性服務,以利潤作為補貼資金反哺長者飯堂運營,保障長者飯堂長久運營。

 

靈活“布點”


中央廚房配送、自建廚房、單位飯堂、酒樓嘆茶……“新”飯堂的全面啟動,一改往日統一配餐模式,跳出了傳統,走向靈活。

在三溪村梁氏宗祠,十來位長者在餐桌前聊天説話,配餐車一到,長者就能吃上熱騰騰的飯菜。延續祠堂廟宇擺酒設宴的傳統,梁氏宗祠成了一處長者飯堂。這樣的例子還有桃苑社區的歐氏宗祠。早在長者飯堂鋪設之初,很多社區都有點無從下手,通過一場場現場會,在“你學我用”中各社區逐漸打破修建飯堂的傳統思維,把長者飯堂向祠堂、星光老人之家等延伸。

東區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通過協調場地重新打造“香山長者飯堂”,同時結合服務中心場地優勢,將休閒娛樂、康復理療、用餐配餐等功能集合在一起。

花苑、起灣、齊富灣等社區將長者飯堂設置在黨群服務中心,夏洋、橋崗、遠洋等社區則將長者飯堂延伸至小區的黨群服務站,充分利用服務中心(站)現有物業設施,並按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規範進行適老化改造,配置助餐配餐功能區,增設監控、呼叫鈴等必要設施。

  部分社區做活了“餐廳掛牌”模式,推動長者飯堂走進大眾餐廳、茶樓酒家,讓長者擁有更多的餐食選擇,既“接地氣”又“高大上”。同時積極爭取商家讓利,提高長者就餐品質,就餐人數穩步增加。

  在優化升級過程中,東區街道還推動有條件的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等餐廳向老年人開放,有效降低長者飯堂的運營成本。

 

匯聚“資源”


在形式多樣的長者飯堂中,受到了各方資源的介入和支援,而其中也涌現了一些創新品牌,竹苑社區的“愛心騎手隊”正是其中之一。目前這些愛心騎手均是社區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加入騎手隊成為一名志願者。

年逾花甲的歡姨是其中一位志願者。她平時就喜歡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現在社區的“香山長者飯堂”開張了,她閒暇時就到這裡協助配餐工作,還幫助周邊行動不便的老人取餐送餐。不僅如此,社區還聯動街道公服辦、婦聯、人社部門以及專業機構,對低齡長者進行符合廚房業務需求的再就業培訓,促進低齡老年人在“長者飯堂”上崗,實現“銀發紅利”。

街道“雙百”社工也依託“長者飯堂”搭建鄰里交流平臺,將助餐配餐服務與獨居、空巢等特殊老年人群體探訪、關愛、精神慰藉等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有機結合,以助餐配餐服務網路為支撐,融入醫療護理、心理調適等服務內涵,使長者飯堂成為老年人健康養老、休閒社交的溫暖港灣。

  東區街道是中山市老年人口最多的鎮街之一,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逐步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普惠、互助型養老模式的征途中,把握時機、順勢而為,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逐漸走出了一條具有東區特色的高品質為老服務發展之路。

東區街道將“香山長者飯堂”建設作為契機,著力提升老年助餐服務的品質和水準,形成規範化、多元化、品牌化的長者用餐供應體系,打造出“香山長者飯堂”的“東區樣板”。(林元輝 粵民宣)


責任編輯: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