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 同心四川 > 正文

巴州區:堅持“三個三”救助保障機制 辦好民生實事

近年以來,巴中市巴州區民政局緊密圍繞“擴圍、增效、防漏、補短”工作目標,以市政府“七條措施”為工作指引,依託水寧寺鎮近兩年的規範管理創新試點,在全區範圍內推廣“三個三”工作機制,精準落實社會救助政策,縱深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確保困難群眾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提質增效。

嚴實推進“三變”政策機制。一是“一條線議”變“協同救”。由巴州區民政局牽頭,統籌整合殘聯、應急、教育、醫保等部門資源,制定4類13項《社會救助政策清單》,在進行最低生活保障、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兩殘補貼等社會救助政策保障的基礎上,精細化進行數據比對和資訊推送,分層分類匹配其他保障政策,為困難群眾編織好政策兜底“保障網”。二是“一枚印章”變“公開評”。對由鄉鎮分管領導、民政負責人、社會救助協理員組成的民政工作小組進行業務培訓,組織村民代表、在家群眾、村(社區)紀檢委員、村組幹部等了解村情社情民情的人員,召開“村社群眾會”“群眾壩壩會”,採取“請群眾看、聽群眾説、讓群眾評”的方法,現場公開評出納入救助保障對象,借助“三務公開”“陽光問廉”“公開放榜”等活動,公示享受政策人員相關資訊,主動接受群眾監督和評議,擴大黨和國家政策的宣傳力與影響力。三是“一支筆簽”變“聯席審”。指導各鄉鎮(街道)由村組幹部、社會救助協理員、包村領導、包村幹部等組成入戶的核查組,據實填寫入戶調查表,由鄉鎮一級開展新申請人員的聯查聯審聯批,同時,主動邀請鄉鎮重點工作督查專班協同辦公、參與評審,不定期開展社會救助領域專項整治及審計發現問題整改“回頭看”,持續提高困難群眾審核甄別能力,確保他們受助公平、保障公正。

務實推動“三早”發現機制。一是早發現。建立主動發現預警機制,每月推送風險線索資訊,充分發揮社會救助協理員、社工、村組幹部等“前哨”作用,開展“敲門行動”,入戶核實具體情況,常態摸排、動態掌握,建立生活困難群眾臺賬,做到情況明、底數清。二是早介入。指導各社會救助聯查聯審聯批小組,通過電話、微信、到府等“線上+線下”等方式,對突發大病和變故、突遭自然災害和意外、家有高齡和就學人員等存在致困風險因素的家庭提早介入,實地核查生活現狀,精準牌匹配救助政策,針對性制定幫扶措施,協調落實其他救助政策,迅速將困難群眾納入救助保障。三是早救助。指導各鄉鎮(街道)在第一時間掌握或初步核實存在突發睏難情況後,即可啟動簡易救助程式,通過及時發放臨時救助金、實物救助、轉介服務等多種方式給予救助,緊急情況做到即知即救,後補充完善資料,確保問題不過夜、資金物資發放送到手。截止目前,全區新增城鄉低保保障對象5800余人;為因病、災、學等造成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的7000余人次困難群眾發放臨時救助金768萬餘元,慰問物資1200余套價值約80余萬元。

紮實推行“三辦”服務機制。一是推行救助業務下沉辦。通過在政府網站、鎮街明顯處、村部公示欄等群眾關注度高的地方,公開公示社會救助熱線、民政救助政策等資訊,對病、殘、災、學導致基本生活存在困難的群眾,通過撥打救助熱線即可提出救助申請,民政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受理、分流,將初篩後符合救助的對象花名冊交各村(社區)社會救助協理員,隨即進行到府代辦幫辦服務,有效杜絕群眾“來回跑、多次跑”,實現指尖辦、掌上辦。二是推行急難業務提速辦。針對重大突發性變故、短暫無業又得不到家庭支援的困難群眾,以及外來務工臨時遇困人員實行“急難型”救助,求助者可通過向民政救助管理部門提出申請、審核後,即按標準先行給予“過渡期”臨時救助,幫助其渡過難關,步入生活正軌。

三是推行公益援助隨時辦。鼓勵支援區內慈善公益組織等社會團體對轄區流浪乞討人員、獨居(空巢)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分散供養特困對象、獨居失能半失能低保對象、困難殘疾人員、重病患者、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孕(産)婦等特殊群體遇到暫時性困難,提供24小時幫助,本年度各慈善組織累計為特殊困難群眾提供醫療幫扶、臨時庇護、資金及物資救助等困難幫扶達1000余次,堅決防止衝擊社會道德底線的極端事件發生,兜住兜牢兜好民生保障基本底線,提升困難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王安現 李中益)


責任編輯: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