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 稅改看四川 > 正文

“稅看雙城經濟圈”媒體走基層 感受川渝稅務同頻共振服務發展

11月16日-17日,國家稅務總局重慶市稅務局、國家稅務總局四川省稅務局聯合開展“稅看雙城經濟圈”媒體走基層活動,14家中央及省(市)屬主流媒體集中探訪川渝稅務部門及川渝高竹新區、重慶潼南、四川隆昌等地典型企業,用鏡頭和文字展現川渝大地上生機活力,以及川渝稅務部門深化稅費徵管服務一體化,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品質發展的積極成效。

 


“我們看到成渝雙城融合發展中的稅力量”


“我們看到了成渝雙城融合發展背後的稅力量。”在《四川日報》記者吳憂看來,政策執行標準化、稅費徵管一體化、辦稅服務便利化,川渝稅務部門打造了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稅務樣板”。

跑稅務口多年,重慶電視臺攝像記者唐暢和稅務部門打交道多年,川渝稅務合作是他關注的重點選題之一。“川渝稅務部門錨定‘一體化’這個共同目標,3年多推出了91項合作,帶來的降本、增效、激活的積極效應明顯。”唐暢説。

作為全國首個跨省共建的新區,川渝高竹新區是四川省、重慶市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的“試驗田”。建立高竹新區稅費徵管服務中心,又是新區最先突破的改革舉措之一。唐暢就用鏡頭記錄下了全國首個實體化運作的跨省域稅費徵管服務中心,在承擔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探索工作中,邁出的這關鍵一步。自該中心成立以來,累計受理線上線下涉稅業務超20萬筆,為納稅人繳費人減少資料報送26%,辦稅時間縮短約60%,節省辦稅繳費車程超1300萬公里。

“這張看似普通的發票,去過北京展覽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現在被永久保存在國家博物館,展現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裏提到的‘稅收徵管一體化’。兩地稅務部門打破行政區劃,破除行政壁壘,闖出了一條跨省域一體化合作的新路徑。”重慶電視臺文字記者楊汶霖表示。

“站在川渝高竹新區胡家梁子觀景平臺上遠眺,整齊的標準化廠房與綿延起伏的群山相呼應,改革悄然改變腳下的這方土地。”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朱寧説。他筆下的《“成本就低、政策從優”稅費政策疊加優勢為企業發展增勢賦能》報道,講述了高竹新區最大的特點是疊加川渝兩地的政策優勢,其中城鎮土地使用稅和城市維護建設稅政策執行標準的統一,讓川渝高竹水務發展有限公司、四川渝興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在這裡紮根並不斷發展。

了解到川渝兩地稅務部門還統一了汽車4S店、水泥混凝土等行業企業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執行口徑,降低了川渝兩地8個車船稅稅目年基準稅額,實現兩地車船稅政策完全一致,中新社重慶分社記者梁欽卿在《走進全國首個跨省域共建新區 探尋稅費徵管一體化改革“密鑰”》報道中寫道:“川渝稅務部門盡力減少政策‘溫差’,為兩地經營主體減負,增強了其發展動力。”

 

“企業表示‘便捷高效’,是對川渝稅收營商環境最好的注腳”


為期兩天的媒體走基層活動,無論是採訪稅務人員,還是採訪企業代表,記者們都會問出“帶來了什麼變化?”“企業感受如何?”這類問題。

在人民網重慶頻道記者莢天宇看來,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感受最直接、企業受益最重要、企業滿意最關鍵。在重慶市潼南區,當聽到重慶佰思特表面處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楊德高説“大多數跨區涉稅業務都能線上或線下通辦,很方便”,莢天宇表示:“便捷、高效、不用兩頭跑,這些是走訪中企業提到最多的詞語。而背後,川渝稅務部門在重構制度流程、打通資訊系統等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

3年多來,圍繞辦稅服務便利化,川渝兩地稅務部門攜手拓展“川渝通辦”範圍,實現63項稅費業務線上“川渝通辦”、20項稅費事項異地就近通辦。同時,還建立了9個毗鄰區域的川渝稅費爭議調解室,按照“一站式受理、分級分類處理、內部平臺流轉、全流程跟蹤反饋”閉環管理機制,聯合調處稅費爭議33件次。

媒體走基層活動中,記者們實地走訪的川渝高竹新區、重慶市潼南區、四川省隆昌市,都設立了川渝稅費爭議調解室。當地企業和群眾現身説法,令記者們印象深刻。

在內江榮昌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四川省隆昌市稅務局聯合重慶市榮昌區稅務局建立了首個川渝稅費爭議調解室。聽到隆昌市恒暢米業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黃先文講述跨區域涉稅難題在調解室得到解決,《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張祎表示:“稅務部門將‘楓橋經驗’應用於基層稅收服務實踐,拓寬了川渝稅費爭議問題解決渠道,盡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有效維護了經營主體和群眾合法權益。”

當前,川渝稅務部門攜手共進步履不停,堅持聚焦稅費徵管服務一體化,努力在更多點位上,培育具有稅務特色的示範性項目和標誌性品牌,為川渝兩地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提供“稅務經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四川總站記者劉濤對未來滿是期待:“希望以後能再來走走,看看川渝稅務部門的合作開新花、結新果。”(文、圖/陳穎 蔡雅蕓)


責任編輯: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