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變化太大了。”這是近年來許多人對巴中經開區發自內心的感嘆。
四川巴中經開區位於巴中市“一城三區”城市空間佈局的東翼,西起後河橋、東至奇章保豐村,南鄰曾口、北接化成,轄區面積101平方公里,規劃面積55平方公里,建設用地44平方公里,規劃人口35萬,轄興文、時新、奇章3個街道辦事處。
自2011年巴中經開區擴區移位至興文以來,巴中經開區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鄉村荒地到繁榮新城,高樓、道路、公園、配套景觀……在沙畫般亮麗迅速的發展變化中,城鄉綜合水準不斷提升,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城市環境不斷優化,其核心區實現連線成片,城區常住人口已突破10萬。一座頗具現代氣息、産城一體的新城悄然崛起,區域輻射效應持續放大。
巴中經開區東片區一角
高瞻遠矚 從江北新區到興文新城的“突圍”
2011年4月27日,對時任興文鎮黨委書記的熊偉來説,是一個值得永遠記住的日子。這一天,二屆市委第129次常委會會議決定開發建設巴中經濟開發區,把以興文鎮為核心的巴中經開區著力打造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開放型經濟先導區、“兩化”互動示範區、現代産業集聚區、“次級突破”攻堅區、生態宜居都市區,再造一個産業巴中。興文鎮自此迎來“高光”時刻。
對於一個年輕的省級經濟開發區而言,這是一個偉大而艱巨的歷史使命。“市委把巴中經開區擴區移位至興文,這是興文的榮耀。”熊偉回憶。
建設中的巴中經開區東片區
使命在肩,不容懈怠。4月28日,隨著興文鎮建設用地凍結的通告發佈和巴中經濟開發區籌備領導小組的成立,東部新城建設者們也開始進入“戰鬥”狀態。籌備領導小組及興文鎮黨委、政府在第一時間召開了新城建設工作動員大會,對新城建設的目的及重大意義廣泛宣傳,在全鎮幹部群眾中廣泛開展新城建設“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大討論,統一幹群思想。鎮黨委向全鎮幹部提出了高強度的工作壓力、高負荷的工作狀態、高標準的工作要求、高效率的工作作風的“四高”要求。
“建設以興文新區為核心的巴中經濟開發區,具有現實和戰略的極端重要性。開發區是巴中區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是生産要素的主要集聚地,‘兩化’互動的有機結合區域,是巴中追趕跨越、加快發展的新平臺和新載體,承載著巴中人民尋求發展新空間、建設新家園的希望和夢想。”在2011年9月14日召開的市委開發區工作專題會議上,時任市委書記擲地有聲,全市上下要高度重視興文新區的建設,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求真務實,苦幹實幹巧幹,促進開發區發展,推動新城建設。要把“快”字當頭、“好”字優先、發展為要、民生為本作為工作的基本指導思想和根本要求,切實做好巴中經濟開發區的各項工作。
依靠群眾 巴中經開區建設快速推進
“新城建設,不僅需要徵地拆遷安置,更涉及到社會穩定問題。沒想到,我們最為擔心的這些問題,最後竟得到了廣大群眾的鼎力支援。”熊偉説。
籌備領導小組辦公室及興文鎮黨委、政府積極轉變思維方式、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風,適應新城發展要求,組織幹部進村入戶,對徵地拆遷、安置補償等問題進行專題調研,反覆徵求老百姓的意見,直面民生訴求。
那個時候,開發區上下淡化節假日,忘記星期天,加班加點,不分白天黑夜,迅速對新城建設涉及的17個村、81個村民小組的在建工程、土地進行了凍結;組織17個工作組對域內農戶、人口、宅基地、耕地、林地進行了丈量和現場鎖定;完成了區域內各類管幹線的搬遷……短短20多天時間,共清理調查在建項目92個、佔地面積50268平方米、建築面積64912平方米。特別是在地形地貌現狀圖測繪工作中,老百姓主動為測繪人員送水,吃飯不收費,按常規需5至6個月時間才能完成的測繪工作僅15天就完成了。
2011年5月25日,巴中經濟開發區企業服務中心啟動建設。辦公用房佔地近30畝,區域內涉及36戶老百姓的魚塘、果樹等各類經濟林木,但從土地的丈量、青苗林木的賠償到機器進場僅僅只用了24個小時。“開始還以為當地群眾會阻攔進場,沒想到開工後沒有一個老百姓阻撓施工。”
“趕上建設東部新城,對個人是機遇,對國家是責任。”“我們要成為發展的先鋒,不能成為發展的‘絆腳石’。”在巴中經濟開發區,這種認識和理念成為當時廣大幹群的共識。也正是在這樣的責任和使命驅使下,“五加二”“白加黑”成了新城建設者的習慣。
熊偉清晰記得,石筍村二組當時有位叫閆天芳的老人,一家為了支援新城建設,主動把自家一幢二層樓房租給新城建設指揮部作臨時辦公用房。“新城建設是好事,我們理所當然應該全力支援新城建設。”
2011年9月24日,巴中經開區開發建設動員大會召開,吹響了興文新區正式開工建設的號角。
以産興城 從零起步到近600家企業落戶
爬坡上坎的老街小巷,穿街而過的巴達公路上往來過境車輛連綿不斷地汽笛聲……如今已成為老一輩興文人刻在骨子裏的記憶。
沿著新修的秦巴大道從西往東,西部國際商貿城裏商賈雲集,萬達廣場裏購物人流如潮,沿線企業車間裏是工人忙碌的身影……
鳥瞰巴中經開區産業園區
12年前的農業小鎮,如今已搖身一變成為充滿朝氣的産業新城。
“我們2014年在巴中經開區設廠時,工業園區裏只有兩三棟零星廠房。沒想到,不到10年時間,園區已是廠房林立,路網、物流等配套也日臻完善。”作為工業園區發展的見證者,巴中意科碳素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總監劉發明感慨不已。現如今,公司已投産1萬噸人造石墨負極材料前驅體生産線,特種石墨製品年産能達1.2萬噸。近200名工人在生産線上有條不紊地忙碌著。經過切割、鑽孔、包裝等多道工序後的一批批石墨製品陸續從生産線上下線發往全國各地。
“我最先考慮設廠的地點不在巴中,而是相鄰的達州、廣安。”談及在巴中建廠的情形,四川伍庫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馬超全記憶深刻。在他看來,巴中市上下齊心、求真務實的辦事風格,重商、愛商、護商、富商的良好營商環境,讓自己堅定了投資巴中經開區的決心。如今,投資3億元的伍庫照明西南生産基地項目一期生産線正式投産,二期項目的加工中心、壓鑄車間、五金衝壓車間即將開建。
打開巴中經開區産業發展時間鏈條,一組“可喜”成績躍入眼簾:
巴中建豐新材料有限公司年産60萬立方米綠色新型人造板智慧生産線項目已正式投産,可實現每年營收超12億元,創造就業崗位300余個;
四川巨星銘創集團目前已建成全自動氟碳噴塗流水線3條、開平車間流水線1條、鋁板開料雕刻等專業加工車間8個,日均供貨能力可達2萬平方米;
2018年正式投産的四川國藥天江藥業有限公司,自2019年開始,連續四年産值突破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巴中經開區招商引資總額累計380億元,吸引590余家企業落戶轄區,新區市場活力迸發,商氣、財氣逐步匯聚。商貿服務類企業200余家。投産運營工業企業60家,規上工業企業25家,園區“生物醫藥、電子資訊、食品飲料、新能源新材料”四大工業主導産業格局初步形成,龍頭企業帶動、配套企業集聚效應進一步凸顯,呈現出産業經濟底部基礎逐步夯實的發展態勢。
以城聚人 從“農民”到“市民”安居新家園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人心往之,城必興焉。”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數,最終體現在民生上,巴中經開區亦如此。
良好的居住環境,完善的基礎設施,使一撥又一撥久居山鄉的農民陸續改變身份,遷居進城,享受宜居新城帶來的紅利,讓市民實實在在看得見、感受得到巴中經開區的美麗蝶變。
今年71歲的楊清福家住巴中經開區東錦苑社區,每天或在小區悠閒漫步,或和三五好友在寬闊的小廣場擺擺龍門陣,或在高樓的窗前看霧鎖樓臺……“舒適”“安逸”是他對現在生活的最大感受。
楊清福介紹,他的老家在興文鎮文叢村,從老家到街上,單程要花去近2個小時。遇上下雨天,路面泥濘,加之上坡下坎,行路難的滋味只有自己最清楚。而家中往往也是“蔚為壯觀”:家裏的盆盆罐罐全部用來接雨水了。自從搬進寬敞明亮的新居後,人也精神了不少。“現在,樓下就是超市,馬路對面就是農貿市場,小區有幼兒園,不到兩裏地遠就是小學和中學。遇上下雨天,再也不用擔心泥水濺濕全身了。”
據了解,從2014年8月首批農民成為社區居民開始,迄今為止,巴中經開區在城市建成區先後建成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的生活小區9個,住房面積144.06萬平方米,入住9931戶,大批長期在外務工人員紛紛返鄉成為産業工人。“出家門就有學校、公園,上班只有兩公里路,天天能和家人在一起,這才是真正的安居樂業。”返鄉後在當地一家公司上班的五穀社區居民張利民深有感觸地説。
為14469名失地農民辦理了養老保險,5610名新市民入園就業,一批批民生項目先後建成,一條條寬闊的大道不斷延伸,一座座標誌性建築拔地而起,一個個精品社區裏老百姓享受著城市文明給他們帶來的實惠和現代文明……
這是一片朝氣蓬勃的土地,這是一個日新月異的新城。新潮拍岸,風帆滿挂。巴中東部新城在路上,巴中東部新城向前進!巴中經開區,未來可期。(文、圖/巴中日報)
責任編輯: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