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 視訊 > 正文

福建:家鄉的狂歡節——羅坊走古事

福建省連城縣羅坊走古事,是一個古老的客家民俗活動。相傳古時羅坊常鬧旱澇兩災,糧食連年歉收,清康熙年間,羅氏第十四代泌徵高中舉人,曾任陜西寧州知府,在任期間目睹中原百姓祈求消災的元宵走古事習俗,卸官回鄉時,便把走古事引入羅坊,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百姓順遂、家鄉富足,自此延綿不絕,迄今已逾三百年曆史。

羅坊走古事總共有七棚古事,每個房族負責一棚,冠名忠、義、仁、智、信、和、禮中國傳統主流文化,彰顯著客家人的精神追求。每棚古事均從房族內挑選兩名十歲左右的男童,按戲曲裝扮化粧臉譜,身穿戲袍,一名扮主角裝上頂,另一名扮護將坐轎臺。領先的古事棚稱“大福首”,上頂是手持“天宮賜福”如意玉牌的“天宮”,坐在轎臺直立鐵桿的橫檔上,腰部以鐵圈固定,再穿上戲袍,仿佛站立一般;下頂是護將,坐在轎臺上,上下頂相連,看上去恰似“護將”手托屹立著的“主公”。抬古事需拖杠頭、前井門口、前井杠眼、前井柱腳下、護棚、後井柱腳下、後眼杠眼、後井尾、推杠尾各兩人,計18人一班。“大福首”後面古事棚依次排列的是“李世民、薛仁貴,劉邦、樊噲,楊六郎、楊宗保,高貞、梅文仲,劉備、孔明,周瑜、甘霖”。每棚古事由於競賽激烈,須三班輪替,七棚古事需四百餘名勇士。

羅坊走古事分兩天進行。正月十四日清晨,“大福首”差鼓樂隊敲著鑼鼓週游全村,催促各棚古事抬到始祖祠集中,焚香祭拜,供奉“三大祖師”。七棚古事到齊後,隨著一聲神銃,七棚古事跟著“大福首”按既定的線路奔走在鄉村的街道上,遊遍沿街高祖祠堂。當古事遊到屋背山坪競賽場地時,正式從“遊”到“走”,伴隨神銃齊鳴,七棚古事緊跟著“大福首”衝進戲臺坪,狂奔在橢圓形的跑道上。相傳除天官一棚不能超越外,後棚若能超過前棚,則該房族更加興旺發達,各棚古事奮勇爭先,為確保精力充沛,每跑一圈,勇士們相繼替換,直至“三大祖師”菩薩遊到戲臺坪中心停轎,方才駐足歇息。此時,一支由花棚、彩旗、高腳戲、萬民寶傘組成的隊伍鳴鑼開道遊行,遊了數圈後,神銃再次齊鳴,養精蓄銳的勇士們抬起古事,繼續狂奔在跑道線上。“走啊,走啊……”喊聲震天,剎那間,歡呼聲、加油聲、奔跑聲、鞭炮聲、鼓樂聲連成一片,奏響了時代吉慶的最強音!奔跑數次後,改跑為走,順走三圈後再逆走三圈,休息片刻後,伴隨神銃齊鳴,七棚古事繼而逆向狂奔在跑道線上,直至“大福首”與第二棚古事拉開一定距離,跟隨急速鳴放的神銃聲直奔出口,結束了賽事。

正月十五日才是走古事的高潮,競爭更加激烈和壯觀。前期走法與十四上午相同,不同的是古事在屋背山坪出口後,沿著公路遊到“雲龍橋”西畔藹仰天后宮的“媽祖”娘娘,後順其道衝進“雲龍橋”畔的大坪裏繼續狂歡,這天吸引了鄰近鄉村、縣城、全國各地的人民乃至世界友人、新聞媒體、攝影愛好者紛紛到來,狂歡的人群摩肩接踵。“古事來了!”一聲吶喊,人們自覺地空起一條通道,繼續狂歡。大約正午一時許,羅坊古事落溪下水了!這是羅坊元宵走古事最精彩的場面,七棚古事列隊衝下河床,奔著領先的房族將更加興旺發達的目標,勇士們個個意氣高昂,不畏天寒地凍,不怕水深苔滑。他們手拉著手,跌倒了,拉起來,繼續在逆水狂奔,水花飛濺、群情激昂,大有“浪遏飛舟”之勢,幾百米水路,誰曾落伍?這陣勢實為原生粗狂,觀者歡呼雀躍,人們在歡娛中取樂,在競賽中健身,展現了客家人健康向上、不畏艱難、奮勇爭先的拼搏精神。

筆者回憶,他最懷念童年的羅坊走古事時光,那是純粹的民俗活動,那時沒有政府補貼,都是每家每戶拿點蔬菜、米麵贈送給抬古事活動,哪個房族的物資多就代表哪個房族有實力,這叫出面和鬥米,不用管事的動員,每家每戶都很積極。羅坊是一個以血緣和地緣為基礎的傳統村落,走古事兼有祭祀和競賽雙重性質,承載了人們的美好生活願景,得到鄉民的熱烈響應。走古事的核心是“走”,也就是競賽,除“大福首”不能超越外,相傳每次競賽中領先的房族將更加興旺發達,因此每次走古事,參與的群眾都異常興奮,各房族比實力的勁頭十足,比熱情好客、物資豐盛;比人丁興旺、團結一心;比合作配合、競走技巧,因競走激烈,各棚古事爭先恐後,難免發生肢體摩擦,但也在比賽中拉近了鄉親們的情誼,建立了交流互動的平臺,積極化解日常社會生活矛盾,創建和諧穩定的村落。

2008年,羅坊走古事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是一項全民參與性的民間體育娛樂活動,被譽為“不亞於西班牙鬥牛節”的“客家狂歡節”和“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羅衛宏)


責任編輯: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