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哐、哐……”伴隨著挖掘機的聲響,78歲的鐘盛英看著自家土坯房的殘垣斷壁轟然倒下。
“土坯房拆了不蓋新房,可以拆舊留權,改成微菜園。”8月28日,隆昌市普潤鎮松林村的鐘盛英介紹,自家的危舊土坯房拆了,不用再擔心傷到人。村上還幫忙平整出來當微菜園,二兒子以後想回老家了,再把新房建上。
鬱鬱蔥蔥的微菜園
在松林村韓家大院,一條寬約1.5米,長約350米的硬化路將一幢幢川南民居、一個個微菜園串聯起來,行走其間,閒適安逸的農家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韓家大院所處的位置,原是一片松樹林,在明朝元年,一批從湖北孝感遷徙過來的移民途經此地,見此處背山面水,視野開闊,決定在此安家樂業。
“韓家大院最大的特色就是土坯房多,這些房屋有300多年的歷史了,我們盡全力修舊如舊,給戀舊的村裏人留個念想。”跟隨松林村黨總支書記李良玉的腳步,繞過一個個微菜園,眼前一座座充滿年代感的瓦片房映入眼簾。
瓦片房屋就地取材,以松樹、竹、泥為主,將柱、枋、梁等木頭部件縱橫連接為一個整體,形成房屋的骨架,在柱、枋形成的木格中編竹篾笆,再抹上黃泥和石灰,成了竹編夾泥墻,屋頂在瓦椽上覆蓋小青瓦,形成兩面坡。
“韓家大院有土坯房26座,佔房屋總數的54%,我們拆了14戶,維修加固了12戶。”李良玉介紹,韓家大院的村民大多外出經商務工,土坯房的房主大多在外購買了房屋,房屋實在無法維修加固才會拆除。
在維修加固的老房屋中,有一間房屋門檐處白底油漆紅字“學習室”格外引人注目,細細一看,上方還寫著“毛澤東思想是一切工作的指導方針”。
“這座房屋是50年代村裏學習室,韓秋雁就是在旁邊這個大屋子出世的,我們維修加固後準備作為韓秋雁的宣傳室。”李良玉激動地説,“韓秋雁是第一個回鄉宣傳馬列主義的隆昌人,歷任《光明日報》編輯、記者,《人民文學》雜誌社編輯等職,他是全村的驕傲,更是我們黨員學習的榜樣。”
改造後的四合院
穿過紅磚鋪成的小道,來到寬闊處。一座四合院門前是寬敞的院壩,院裏有天井,盆栽植物鬱鬱蔥蔥,正廳裏放置著沙發、電視,整個房屋舒適敞亮。很難想像,這個兼具傳統與現代氣質的四合院原來是土坯房。
“我們採用挂網抹灰的方式,請了當地的手工藝人和工匠,對四合院的整體進行修復新建。”戶主范鵬莉對改造後的房屋很滿意,“房屋經過改造後既保留了兒時的記憶,又融入了現代生活,在傳統味道中注入了新的活力。咱們一家四世同堂,老少都歡喜。”
曾經污水滿坑雜草叢生的水池硬化成休閒院壩,狹窄的村道硬化拓寬,簸箕、菜罈、米罐精心佈置成一道道靚麗的風景,微菜園裏的蔬菜綠意蔥蘢……這個古老陳舊的韓家大院借著農村面貌改善工作的東風迎來了蛻變。(文、圖/林巧)
責任編輯: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