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 攀枝花 > 正文

【圖文】攀枝花市西區鄧昌明:一位老兵的絕對忠誠與無悔誓言

見到鄧昌明老人的時候,他靜靜地躺在床上,因為前段時間摔到了腰椎住院治療,以及高齡的緣故,坐立頗為費力。但在講述中,老人精神矍鑠,眼中閃著光,胸前的軍功章熠熠生輝。在鄧昌明點點滴滴的細節回憶中,仿佛看到了72年前那個年輕的志願軍戰士浴血戰場的身影。

現年90歲高齡的退役老軍人鄧昌明,提起年輕時參加抗美援朝的經歷時,那張被歲月染滿風霜的臉上,顯露出的神情依然如磐石一樣堅定,記憶猶如發生在昨天一般清晰。作為一名復員軍人和三線建設者,多年的軍旅生涯和三線建設親身經歷,在鄧昌明心中刻下了深深印跡。7700余裏,5次與“死神”賽跑的戰場通信經歷,是他一生的寶貴記憶和精神財富,彰顯了一個老兵對黨和人民的絕對忠誠與無悔誓言。



抗美援朝,志存高遠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全國人民表現出了極大的愛國熱情。為了保家衛國,不少青壯年紛紛報名參加志願軍,成了光榮的志願軍戰士。

同樣的參軍熱潮也出現在了四川。自古就有“無川不成軍”的説法,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無數川籍將士告別父母和妻兒,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戰場。鄧昌明就是其中的一員。

鄧昌明,男,中共黨員,1933年2月出生於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東觀鎮農民家庭,家中共有五兄弟,他排行老五,今年整整90歲。1951年7月,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參加“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1956年3月入黨,1957年復員,于1966年12月作為支援攀枝花三線建設的一股力量參與到三線建設之中,把青春熱血都奉獻給了抗美援朝和三線建設。

時間的輪軸轉動到1951年7月,得知徵兵的消息,鄧昌明第一時間就報了名。一週後,他如願穿上軍裝、戴上領徽,跟公社幾個被錄取的年輕人一起來到安東市(今丹東)新兵團參加為期2個月的新兵訓練,正式踏上軍旅生涯。

他以中國人民志願軍十二軍三十四師100團的軍人身份和心懷祖國人民的壯志通過重重考驗,光榮入伍,當年他年僅17歲。2個月的新兵訓練中,鄧昌明嚴格要求自己,充分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他頭頂五角星,心裏裝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面對任何艱辛,不怕苦與累。

鄧昌明一家幾兄弟本來都要參軍,但家裏老人要照顧,還要種田,只能二哥、三哥和自己當兵。二哥現年94歲,三哥鄧昌盛也曾參加過抗美援朝,後杳無音訊,為國家、黨和人民的事業奉獻出了自己的熱血和生命。

每每説到這裡,鄧昌明總是唏噓不已,不勝感嘆。多少先烈默默無聞地成了革命勝利的鋪路石,一想起犧牲的戰友,總覺得為國家、為黨、為人民多幹點工作,是一名老軍人應盡的義務。


機智勇猛,智鬥“死神”


提起當兵那段最難忘的歲月,鄧昌明仍然記憶猶新,曾幾何時,好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就好像發生在昨天一樣,歷歷在目。

他還深刻地記得1953年6月的一天,作為戰場通信兵,他與同行的戰友為前線送信過程中,已經突破敵人的重重封鎖線即將到達終點時,突然敵軍的戰機在頭上巡視,不斷發出轟鳴聲。敵機已經投下了好幾顆炸彈,把地上的樹木和草地轟炸得面目全非。

當時送信的三名戰友其中有兩名被敵機投下的炸彈炸傷,千鈞一髮之際,他迅速躲到身旁的一棵大樹下掩藏起來。這是一次與“死神”的對抗,隨著一聲巨響,敵軍的飛機把炸彈投在了他身旁很近的一棵大樹邊,危險近在咫尺。炮彈把旁邊的大樹炸了個粉碎,炮彈殼也重重地彈射到距離他不足10公分的地上。他驚恐害怕,怕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怕完成不了黨和人民的重托,不能把敵人趕出朝鮮。他痛心疾首,為戰友的紛紛倒下和生死不明而痛心,為能不能順利完成組織交付的任務而擔憂。

白天不敢走,敵軍的飛機不斷轟炸,有時候飛得挺低的,擦著樹梢飛。漆黑的夜裏,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行軍,被石頭絆倒、被樹枝劃傷,都是家常便飯,一不小心掉隊了就再找不到組織。狂轟濫炸、炮火連天、大地劇烈晃動、爆炸聲震耳欲聾,危險無處不在。這樣與“死神”的較量,在往後的對抗中還有無數次。但憑藉機智勇敢和幸運,鄧昌明每一次送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獲得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政治部頒發的三等功榮譽,並擔任通信班班長一職。


支援三線,紮根英雄城


鄧昌明在部隊退役後,聽從黨中央號召,回故鄉繼續發光發熱。1957年,鄧昌明在南充市高坪區合作社被服廠打毛衣、做鞋子、做衣服,不辭辛勞,勤勤勉勉,一幹就是9年。

1965年,黨中央、毛主席一聲令下,攀枝花三線建設拉開序幕,各行各業數十萬人從天南地北、五湖四海雲集攀枝花,以“三塊石頭架口鍋,帳篷搭在山窩窩”“不想爹、不想媽,不出鐵,不回家”的英雄氣概,在亙古蠻荒的攀西大裂谷創造了用普通高爐煉“寶鋼”、突破“地質禁區”建成昆鐵路的奇跡,並一步步發展成為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的新興工業城市和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

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中,鄧昌明就是其中的一員。1966年12月,鄧昌明通過招工,從南充幾經輾轉,途經重慶、貴陽、昆明、永仁等地,耗時一週,最終到達攀枝花四號信箱(渡口煤炭建設指揮部),成為支援攀枝花三線建設的一股力量參與到三線建設之中,被分配到西區太平煤礦機電科(今川煤集團華榮能源公司太平煤礦機電隊)工作。

在那個艱苦的年代,和其他三線建設者一樣,鄧昌明住席棚子、睡馬扎床、飲黃泥水,馬鈴薯和海帶是主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卻始終保持軍人的政治本色,工作踏踏實實,從細處著手,努力鑽研各項工作技能和本領。吃苦耐勞,艱苦奮鬥,他就是釘在平凡崗位上的一顆螺絲釘。

工作期間,他做過起重工、鉗工、電工,守過水泵和井下通風壓風機。哪有需要就到哪去,以身作則,發揮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那時的他,心裏沒有膽怯和退縮,滿滿的都是期待和信心。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充滿幹勁和熱情,一心投入建設,為國家奉獻力量。

1972年,符合遷家政策的鄧昌明把分居6年的妻子孩子遷到攀枝花。妻子黨玉珍也加入到攀枝花的三線建設中來,同鄧昌明一起在西區太平煤礦上班。黨玉珍作為電話班的班長,經常赴上海、成都等地參加會議,曾獲得“省級勞模”“三八紅旗手”等榮譽。

“黨的一聲號召,哪需要我們,我們就立刻到哪,上山下河,毫無畏懼。為了建設,我們想過不少奇招,流過許多血淚,那真是一個令人懷念和振奮的奮鬥年代。”直至1989年退休,鄧昌明把自己的青春熱血都奉獻給了攀枝花三線建設之中,奉獻最美韶華,無怨亦無悔。


良好家風,賡續傳承


鄧昌明與妻子黨玉珍都是共産黨員,他擁有67年黨齡。他們始終不忘初心,永葆共産黨員的政治本色。對於現如今的生活,鄧昌明覺得,有黨的愛護,有家人的陪伴,自己過得很幸福,看著日益強大的祖國,也讓他倍感驕傲。

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每個公民最基本的義務,更是每一位共産黨員必須傳承且發揚的崇高品德,這是鄧昌明一直的堅持。他對子女的教育從來都很嚴格,以身作則,積極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身體力行解決大事小事,感染並帶動全家做事盡力而為,做人老實忠誠,保持良好家風傳承。

90歲的鄧昌明始終不忘對後輩的諄諄教誨,時常講述自己當兵和工作的經歷,對子孫後代的教育從來不曾中斷。

都説活到老學到老,鄧昌明就是這樣的例子。他的學習從來沒有間斷過,經常通過廣播電視、新聞報紙等媒體關心祖國的各類大事,特別是對國家邊防和祖國統一等時政尤為關注。社區組織黨員大會,90歲高齡還讓女兒推著輪椅參加。家人也會把學到的一些國家政策和一些優秀黨員先進事跡告訴他,一起交流心得、與時俱進。

鄧昌明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生活習慣,飯後喜歡在小區周邊散散步,與鄰居聊聊天,幫有困難的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困難從來都是自己想辦法解決,從來不給國家添麻煩。他始終覺得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才對得起黨和人民,才能忠於黨和人民,才能無悔于參軍時立下的誓言。當然,這也是他深入骨髓的修養。

在鄧昌明的娓娓講述中,看到了72年前,那場血與火的生死大搏殺中,千千萬萬名“最可愛的人”,如何用非凡的勇氣與毅力,譜寫了一曲又一曲浩然之歌,用血肉之軀,守護了萬家團圓。再次回望那段歷史,是為了銘記與緬懷人民英雄,也是為了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文、圖/田金艷 張洪瑞)


責任編輯: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