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 攀枝花 > 正文

【圖文】攀枝花市西區楊鴻有:石匠的鐵石柔腸

“我這輩子能記住的事不多,但是有兩件事是無法忘懷的,一是作為一名普通石匠參加了北京人民大會堂、軍事博物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等首都10大著名工程的建設,二是從雲南轉戰支援攀枝花三線建設。”已經走過95個春秋的楊鴻有老人談起這兩件事,滄桑的臉上笑容滿面。他的兩個女兒在旁邊打趣道:“你看老爺子現在的表情跟他年輕時當石料採購員的表情一樣,像打了雞血似的滿臉通紅。”



走進攀枝花市西區星瑞二期楊鴻有老人的家,門口櫃子上一枚枚紀念章、一張張不同時期的獎狀十分引人注目。1953年雲南省人民政府交通廳銅礦工程處授予的二等功模獎狀,1959年因在建築軍事博物館中表現優良獲總後方勤務部宜山工程公司授予的先進生産者,1959年昆明市先進生産(工作)者,以及一張疊一張的“優秀共産黨員”光榮稱號,這些都是楊鴻有老人終身奮鬥、一心向黨的印記。


出生貧寒與石頭有緣


1928年的初春,楊鴻有出生在雲南省金平縣水頭寨的一戶貧苦農村家庭,像大多數中國農村孩子一樣吃不飽、穿不暖是一種常態。令人難以想像的是越發艱苦的環境讓這些娃都特別能抗,六七歲光景不懼風霜雨雪放牛、放羊、打豬草、扛柴垛依然迎風生長,且精力旺盛,農活幹完後他就經常去鄉里看那些老石匠鑿磨、打碑、刻石,漸漸地,這個農村娃開始對堅硬的石頭有了興趣,老石匠們看見這個小孩對石頭感興趣就教他如何使用工具,鑿磨、打碑、刻石從哪兒下手……一來二去,楊鴻有對石頭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這段經歷為他日後成長為一名技藝超群的石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石匠有來頭 首都十大工程競風流


因家境貧寒,楊鴻有10多歲便開始外出打工,皆與石頭有關,雖未上過一天學,但積極向上的他靠自學漸漸地能讀書看報了,石匠技藝也與日俱增。

1953年,打石頭打出名氣的楊鴻有被中央建築部門雲南總公司第30工作部招為旗下的一名石工。作為響噹噹的“楊石匠”在這裡也僅能當普通的石工用,可想而知雲南總公司第30工作部是多麼人才濟濟、藏龍臥虎。從單打獨鬥的石匠來到紀律嚴明分工協作的單位工作,楊鴻有開始有些不適應,覺得自己是有來頭的石匠,不應該做這些簡單粗糙的石工雜活,可後來的一件小事徹底改變了他的想法。

一天,楊鴻有與工友們一同到山上採石,忽然有人説又來新工人啦,楊鴻有轉身一看竟然是老家教自己鑿磨、打碑、刻石的許師傅,楊鴻有放下手中的工具坐在一塊石頭上與許師傅攀談起來:“你怎麼也來我們工地幹這種雜活了,你一個著名的石匠,手藝這麼好在老家難道還愁生計嗎?”“你還是年輕,你不懂,現在國家大搞建設,很多工程都需要我們這樣的石匠,我聽説首都要搞什麼十大建築工程,我想要是能參加是多麼光榮的事啊,一個石匠算什麼哦,你小子孰輕孰重都分不清。”聽師傅這麼一説,楊鴻有醍醐灌頂,自己之所以能夠在這裡立足,是因為自己擁有石匠這一特殊技能,自己連普通石工都幹不好枉對石匠這個稱呼。

二天,從那以後,楊鴻有每天最早上工,最晚下工,他和許師傅一道努力鑽研在不同石材上篆刻各種鳥蟲獸畫的精湛技藝。

三天,辛勤的付出終於換來了難得的機遇,1959年3月,楊鴻有和許師傅一道被選派到首都北京參加人民大會堂、軍事博物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等十大著名建築工程的建設,在半年多的時間裏,楊鴻有發揚自己的專長和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精神,在修建軍事博物館時因團結協作、安全、節約、衛生等多方面表現優異,被總後方勤務部宜山工程公司授予先進生産者稱號。

四天,帶著這個莫大的榮譽回昆明不久,他就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成為一名既是石匠又是先進的共産黨員。


奔赴新組建“一一〇”工地 爭做“好人好馬”


1964年10月,楊鴻有與27名工友一道接受建工部指令遷往攀枝花(當時名為渡口)支援三線建設,組成一一〇工地,後改稱渡口市建築工程局第一建築工程公司。

那時候,攀枝花無路、無車、無水,天干地旱,大家從仁和步行到大渡口,放下背包立即投入施工,在“白天戰荒山,夜晚宿露天”“沒有砂石江邊採,沒有用水臉盆端”的艱苦條件下,開始創業。

“501發電廠、502發電廠、503發電廠、郵政大樓……我們都參與了建設。”從1964年10月到1985年,楊鴻有所在的市建一公司累計承建工業建築20余個,承建公共建築、民用建築1000余項,共完成建安工作量23462萬元,竣工面積113.43萬平方米。重要工程有渡口發電廠、大渡口水廠、河門口發電廠、新莊發電廠、攀鋼石灰石焙燒車間、鋼錠模車間、格裏坪木材綜合加工廠、硅酸鹽製品廠等工業建築;市人大、政協大樓、攀枝花鋼鐵研究院、攀枝花大梯道東側建築群、江南二路6號住宅、攀鋼俱樂部、礦務局俱樂部、攀枝花貿易中心等住宅和公共建築,談起這些如數家珍的建築,楊鴻有感慨萬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鑿岩打石、採購備料,目睹一個個工廠、一棟棟樓房在金沙江兩岸拔地而起,他説:“我算得上是好人好馬上三線了,風梳頭、汗洗臉我無怨無悔。”(文、圖/溫繼燕 曹悅 彭建文)


責任編輯: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