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 攀枝花 > 正文

攀枝花市東區炳草崗街道:“1235”工作模式引領城市更新

攀枝花市東區炳草崗街道望江街社區成立於2001年7月,轄區面積0.7平方公里,現有居民樓102棟、5040戶居民,常住人口達1.2萬餘人(有30%以上的居民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是炳草崗街道常住人口排名第三的社區,屬於典型的老舊居住型社區,也是一個老齡化社區。

近兩年,隨著城市更新項目的推進,望江街社區轄區有目共睹地發生了很多可喜的變化。但是社區仍然還存在著活動陣地少、服務精細化個性化程度不高、老年人基數大、居民參與自治意識薄弱等問題。

為了更好地推進城市更新項目,做好城市更新時代下的“治理後半篇”文章,按照攀枝花市委精明增長戰略,充分響應“復興炳草崗”號召,望江街社區創新探索出一套“一核引領、二融共促、三維並舉、五微治理”的基層治理“1235”工作模式。


“引”——黨建引領,高擎城市更新“主心旗”


為了在城市更新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將群眾意見建議作為城市更新和基層治理的風向標,望江街社區始終堅持按照“1+3+N”模式,推動城市更新和社會治理融合發展。

“一核引領”定格局。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核心服務城市更新大局,加強頂層設計,理順工作體系,夯實基層基礎,形成組織共建、資源共用、機制銜接、功能優化的“一盤棋”工作格局。

“三項強化”強支撐。強化組織引領,持續深化“支部建在小區,組織覆蓋樓棟,黨員聯繫家庭”的基層黨建體系,在城市更新中創新服務群眾的“三會”模式,即意見徵集會、事前通氣會和問題協調會,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為城市更新提供廣泛堅強的基層組織保障。強化黨員擔當,激發基層黨員內生活力,組建黨員先鋒攻堅隊、黨群連心工作隊、黨員志願服務隊,已組建“牽手”“菩提”“金穗”“春雨”“守望“遠聲”六支隊伍。推選黨員擔任轄區“網格長”“樓棟長”“單元長”,充分發揮黨員“紐帶”“橋梁”作用,引導居民群眾積極投身社區基層治理,成為城市更新工作的助力軍。強化陣地建設,把建好、管好、用好黨群活動陣地作為服務城市更新工作的一大抓手,將原本的民安巷黨支部活動室升級為“城市更新”綜合黨委活動陣地,打造“黨建+學習+活動+生活”四大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黨建大本營。

N“黨建聯動”破難題。按照“黨建引領、區域聯動、共治共用”的工作思路,創新成立炳草崗街道“城市更新”綜合黨委,建立區域化黨建聯盟,構建城市更新黨建共同體,引導市住建局、市城管局等市區黨政職能部門、攀路、攀賓等轄區企業和愛爾眼科等“兩新”組織結合自身職能,共同參與到城市更新發展中來,以黨建聯建促進城市更新與基層治理、平安建設、城市管理、民生服務等各項工作融合發展,通過聯盟單位連結資源,發揮行業優勢,共同研究解決城市更新和基層治理推進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堵點,實現黨建功能有效服務城市更新發展和基層社會治理。

截至目前,望江社區通過充分發揮黨建聯盟平臺作用,圍繞政策宣傳、意見徵求、工作協調、便民服務等方面開展共建活動40余場次,組織召開城市更新工作協調推進會30余場次,協調解決電梯加裝、違建拆除、管線遷改、樓棟拆除等項目推進中的重點難點和居民反映強烈問題50余個。


融”——兩融共促,凝聚基層治理“源動力”


民情民意全程融入。始終秉承“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堅持“問需、問計、問效於民”,當好民情民意“傳聲筒”改變從上而下的更新模式,推行“三上三下”的議事模式和“四訪四促”群訪機制,深入開展“訪民情、集民意、解民憂、聚民心”活動,從項目方案設計、細節調整、工程實施到後期管理、長效運營全過程融入民情民意,激發居民可以最大限度參與進來,真正成為城市更新的“主人翁”。

項目啟動前期,調動街道社區黨員幹部、雙報到在職黨員、支部黨員骨幹成立先鋒攻堅隊伍,兩周完成望江片區樓棟資訊、人員結構、管線入地、防護欄及違建等基礎情況摸排;47天完成望江片區1478戶居民調查走訪全覆蓋,收集有效問卷1377戶,覆蓋率100%,有效調查率達93.2%,支援率達96.93%,為項目規劃設計提供詳實的基礎數據和民意支撐。

項目推進中,通過促膝懇談會、壩壩龍門陣、城市更新論壇等形式,開展社情民意徵集活動130余場次,徵集各類意見和建議1000余條次,分門別類反饋至行業主管部門和設計單位,有效打通民意徵集和問題處理通道,讓城市更新更加貼近居民群眾新需要、滿足居民群眾新期待。

能人挖掘賦能融合。積極探索從小區黨支部、“五老”志願者、電梯加裝帶頭人、樓棟長、熱心居民等群體中深入挖掘“更新頭雁”“小巷總理”等治理能人,在城市更新綜合黨委陣地設置“頭雁議事廳”“能人微課堂”,制定“五步議事法”(即能人“摸”情況、例會“議”事項、清單式“推”動、結果“示”辦理、滿意度測“評”),在能人頭雁的引領推動下,居民共商共議共治,求得城市更新和社區治理最大公約數。從城市更新單一的政府主體“全權負責”轉變為黨建引領、多方參與的“協同治理模式”,從居民被動式地接受服務轉變為主動議事決策的過程性自主,充分發揮居民潛在動能和內生動力,讓居民在基層治理中有存在感、參與感和獲得感。


治——三個層面,築牢共治共用“同心圓”


以“思想更新”為先導,讓城市發展更有深度。著眼以“全域化”“全齡化”宣傳為目標,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城市更新”系列宣傳,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青年之家、老幹部工作室等陣地,組建“牽手”“金穗”“春雨”“守望”“遠聲”六支特色宣講隊。以“理論+實踐”“線上+線下”“定點+入戶”模式為基礎,依託“集中宣講+流動課堂”“微宣講+志願服務”“雲宣講+有獎競答”等多樣載體,創新開展“城市更新論壇”“趣説更新”“‘新’老年課堂”等宣講活動,在網格裏學、在樓棟裏講、在家庭中悟,將城市更新宣講臺搬到街頭巷尾。截至目前,共開展各類宣講活動110余場次,受眾人數達到5000余人次。

以“志願服務”為驅動,讓城市生活更有溫度。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居民需求,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各級平臺,提供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促進和諧的思想更新、環境煥新、平安建設、文化睦鄰、與愛同行“五大志願服務”,續寫望江片區更新“後半篇文章”。充分凝聚“愛的里程”“遠方的家”“樂扶青葵”“愛心積分”等眾多志願服務品牌效應,發揮老年康樂協會、輝榮志願者協會、“銀河”志願隊、“逐夢”青年服務隊、“先鋒”黨員服務隊等眾多志願服務力量,參與基層治理,在電梯加裝、飛線整治、停車劃線、文明勸導、空間美化、社區文化建設等城市更新專項工作中獻智獻力。精準對接社區治理需求與社會志願服務力量,形成“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社區吹哨、部門報到”多方聯動模式,本年度開展各類志願服務70余場次,服務居民群眾2600余人次,為城市更新和基層治理注入不竭的社會動能。

以“市域治理”為抓手,讓城市管理更有力度。城市的更新不但要在發展上“謀突破”,更需要在管理上“下深水”,望江社區優化織密轄區“三張網”,紮實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一是密織“紅色”網。深入推進“強基固本、融合共治”網格黨建工程,以社區為單位,以網格為依託,堅持“一小區一支部”“一樓棟一先鋒”的原則,織密“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黨員中心戶”一貫到底的組織鏈條,充分發揮“紅色業委會”和“紅色物業”作用,有效推動黨的“神經末梢”和“基層單元”深度融合、互融共促,織牢幹群基層治理“連心網”。二是夯實“網格”網。探索“街道統、社區抓、網格辦”的試點思路,建立“曉龍調解隊”“順心服務隊”,打造“網格驛站”,切實做到小事不出網格,難事不出社區,急事不出街道。三是發展“自治”網。廣泛推廣“甘露園”小區自治模式,堅持以居民需求為導向,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小區治理,發掘培育小區自治“管家”,探索政府購買服務機制與社區自我服務模式,發動群眾服務群眾。


微——五個維度,譜寫治理更新“後半篇”


社區作為城市的基本單元,是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是聯繫和服務居民的最後一公里。“人”既是城市更新的主體,也是城市更新的目的——吸引和聚集更多人,發展和服務更多人。望江街社區的“五微”即點亮微心願、推進微服務、開展微協商、建好微陣地、樹立微典型,從五個維度以“微字”把脈、從“微處”切入,“微”不是小,而是更加親民化、個性化,更加注重細節與溫度。

微心願:線上線下徵集轄區居民微心願,將居民所思所盼與城市更新方向有機結合,通過宣傳動員和民意收集同步走,有助於匯聚民意、打通堵點。

微服務:立足轄區資源,結合居民微心願,精準對接包聯單位、愛心企業、志願組織、雙報到黨員開展系列個性化微服務10余場次,不斷提升居民幸福感、獲得感、歸屬感。

微協商:依託黨建聯盟、小微協商、共富論壇、人大代表聯絡站等平臺打造“有4説事”議事協商品牌,擬建“小微議事角”3個,實現問題矛盾及時化解在基層。

微陣地:在休閒廣場、口袋公園、彩虹步道等新建一批黨群微陣地,並引入“社區+小區微站”“新空間+合夥人”理念,依託新增社區公服用房和小區閒置用房等逐步建設一批全齡化共用服務空間。

微典型:通過群眾推薦、居民自薦、社區發現等方式挖掘治理能人,建立能人庫,以宣傳報道、典型分享、表彰大會等形式擴大典型影響力,以“典”帶面,有效提高居民自治意識。

望江街社區將築牢“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以社區的服務和治理能力提升為錨點,通過更加貼近居民需求、服務更加精細的“五微”治理工程,讓轄區居民由城市更新的“旁觀者”“觀望者”“反對者”轉變為“見證者”“參與者”“支援者”,最終實現城市硬體到居民思想再到基層治理的全面更新。(黃露)


責任編輯: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