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一大早,隆昌市胡家鎮黃桷村村民曾品聰和愛人范嗣俊開始了一天的忙碌。起籠、收蝦、分揀……他們要緊抓早上這段黃金時間,將小龍蝦送往集散中心賣個好價錢。
“今天只收到300來斤小龍蝦,賣了蝦回來就要轉蝦苗,我要問一下郭紹洪怎麼操作更好。”早上6點半,在黃桷村二組見到了從蒲蘆村收蝦回家的曾品聰。“黃桷村邊邊角角的稻田都被利用起來養小龍蝦了,只有向外發展,郭紹洪去雲頂鎮金墨灣社區發展,我去年在胡家鎮蒲蘆村流轉了360畝田。”曾品聰介紹,2018年在黃桷村稻蝦綜合種養大戶郭紹洪的帶動下返鄉,自己從最初的80畝發展到了如今的520畝。
投放蝦苗
曾品聰反覆提到的郭紹洪曾是一名木匠。2010年,在外做木匠、收入可觀的他,因為家庭需要返鄉創業,收泥鰍黃鱔、做木匠活、養豬、試水稻蝦綜合養殖。小龍蝦行情一路看漲,郭紹洪的種養面積也從最初的5畝發展到了70多畝,村民們看得眼熱,紛紛前來請教。
“村裏的閒話中心成了村民的技術交流中心,大家的話題總是繞不開稻蝦,郭紹洪總是毫無保留地向村民們傳授稻蝦養殖技巧。”曾品聰笑著説,大家的心思都放在種糧、養小龍蝦上,田土被經營得精精神神,整個村子欣欣向榮。
“紹洪,我有個問題要請教一下你。”曾品聰通過電話聯繫郭紹洪。不一會兒,郭紹洪騎著紅色三輪車來了。精瘦的身材、牛皮紙般曬得油亮的皮膚,人還沒下三輪車,就大聲説道,“你要問啥子?”曾品聰迎上前,“我要轉蝦苗過蒲蘆村去,哪個時候轉好些?”“今天天氣太熱了,一早一晚轉最好。”郭紹洪指著三輪車裏的四大桶小龍蝦説:“我去把成品蝦賣了,就去放蝦苗。”
郭紹洪騎著紅色三輪車在鄉間道路賓士,一塊塊綠油油的稻蝦田在朝陽的沐浴下,宛如美麗油畫。稻蝦田邊,清一色的防逃網,地籠架、遠遠望去十分壯觀。
不到5分鐘,三輪車轉彎上坡,來到一處寬闊的院壩。院壩裏停滿了三輪車、麵包車、小汽車。塑膠大框、深藍大桶裏裝滿了小龍蝦,周邊散養的農戶們拎著蛇皮袋、提著桶、端著盆紛紛前來賣小龍蝦,稱重、分揀、打包……院壩裏人聲鼎沸,一派繁忙。
“紹洪,我最近想取蝦苗,但老是取不到,是啥子原因呢?”“紹洪,你喂的什麼料,我養的小龍蝦不肯吃東西呢?”郭紹洪車剛停穩,幾個賣蝦的人就圍攏過來問道。“郭紹洪是遠近有名的行家裏手,我有什麼都喜歡問他,問了心裏踏實。”在富順縣古佛鎮天洋村流轉了30多畝田發展稻蝦産業的何世彬説。
稱完蝦,郭紹洪讓老闆記了一下今天送來的數量,轉頭上了三輪車,直奔雲頂鎮金墨灣社區。2022年8月,在黃桷村發展了40畝稻蝦種養的郭紹洪,在與黃桷村緊鄰的金墨灣社區二組流轉了30余畝地。“我花了半年時間養水養草,在今年2月放了蝦苗,四月就出了一批蝦,賣到了40多元的好價錢。”
“咱們村發展稻蝦,既把糧食種好了,又有了小龍蝦的收入,大家的腰包越來越鼓。”郭紹洪説,分享種養心得讓大家共同發家致富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稻田裏的蝦苗
據了解,黃桷村有水田3139畝,稻蝦種養面積2452畝,大小稻蝦業主100余個,平均每天産蝦2000斤左右。像郭紹洪、曾品聰一樣不滿足於本村養殖面積,到鄰村、鄰鎮發展稻蝦綜合種養的村民有20人,在外發展面積2千余畝。
“在郭紹洪的帶動下,昔日的拋荒地成了現在的聚寶盆,原來被大量拋荒的耕地,現在‘一地難求’。”黃桷村黨總支書記鄭賢彬表示,稻蝦業主為黃桷村耕地凈流出和撂荒地治理作出了突出貢獻,稻蝦綜合種養讓撂荒地治理標本兼治,一勞永逸。(文、圖/林巧)
責任編輯: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