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 攀枝花 > 正文

【圖文】西區格裏坪鎮:高山青花椒走出的致富路

金沙江畔,溝壑縱橫。海拔2000多米的竹林坡、大麥地片區,位於川滇交界處,屬攀枝花市西區格裏坪鎮金家村,距格裏坪鎮主城區約16公里,現有農戶180戶701人。長期以來,由於山高坡陡、乾旱地瘠、交通不便、資訊閉塞等原因,村民們生活十分困難。

如今,在金家村竹林坡、大麥地片區,舉目青灰、土黃的斑駁色彩中,層層疊疊透著綠意,那便是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西區特色農産品——高山青花椒。



時下,竹林坡、大麥地片區的青花椒又進入了採摘旺季。7月18日,一走進竹林坡青花椒豐産撫育項目基地,處處可見成片的高山青花椒林枝繁葉茂,顯露出盎然生機。棵棵翠綠的花椒樹迎著和煦的陽光舒展著枝幹,樹上青花椒挂滿枝頭,青蔥飽滿,壓彎樹腰,涼風拂過,椒香撲鼻。

“我家種植了六七十畝高山青花椒,今年受乾旱天氣影響,産量有所減少,每棵樹大概四十多斤。預計今年鮮花椒總産量10噸,四斤鮮花椒出一斤幹花椒,按照往年30一斤的價格來算,今年大概收益15萬元左右……”椒農鄭剛正在採摘青花椒,看著這麼多的青果果,臉上難掩豐收的喜悅。

鄭剛笑盈盈地説,他在這裡種了二十多年青花椒了,隨著政府的扶持力度越來越大,花椒産量也越來越高,大家的生活也一年年地好起來了。“自從村上發展高山青花椒産業以來,大家都受益於花椒産業,忙碌一年有好的收成,再累也值得。”

如今,高山青花椒已成為竹林坡、大麥地片區的支柱産業,成為群眾致富增收的致富果。但説起高山青花椒産業化發展,得追溯到2000年西區二半山開始大面積種植花椒。

“我們竹林坡大麥地的父老鄉親算了一筆賬,之前種植梨子、油桃、玉米、豌豆、紅薯等作物,一年的年産值是每畝大概1000元左右。後來種植青花椒,因為沒有技術,一年的年産值也就每畝1500元。2018年,區林業局、區農交局和格裏坪鎮爭取了青花椒豐産撫育項目,有了專業化的指導,盛果期的收入達到畝産6000元。現在單從花椒這一塊,村民每人平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格裏坪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副主任張雷華介紹道。



西區借助國家、省、市等各級專家團隊的力量,發揮海拔高、污染小等自然地理優勢,在金家村竹林坡、大麥地等片區,大量種植高山青花椒。堅持科技興椒,邀請省博士後、博士到攀授課,邀請市農科院常態化授課。完善基層農技人員工作機制,培育懂花椒、愛花椒的“土專家”“田秀才”和基層農技人才隊伍。目前,西區花椒品種優化、管護技術優化、測土配方施肥和病蟲生物防治成效明顯,花椒品質不斷提升。

聚焦基礎設施建設,堅持“缺什麼補什麼”,圍繞竹林坡、大麥地5000畝集中連片花椒基地,西區包裝項目爭取資金,新建花椒基地産業路20公里、硬化6米寬通村金竹路4公里、拓寬通組道路3公里。加強農戶的節水意識教育,新建深井、山坪塘、蓄水池、小水窖和管網等小型水利設施和配套設施,目前該片區總蓄水量達到7萬餘方。引導椒農購置花椒烘乾機、篩分機進行初加工等生産性基礎設施,加強基地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充分發揮基地示範作用。

引導金融活水提供資金支援,吸引轄區銀行保險機構對花椒種植和收購戶進行幫扶,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持續提升支農惠農服務水準,解除椒農的後顧之憂。此外,種植大戶還自主到農商銀行、農業銀行等銀行貸款投資擴大經營。截至目前,四川青年創業促進計劃(青創計劃)無息貸款解決西區11戶椒農的資金問題。

“實施青花椒豐産撫育項目之後,村民的生産和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如今,西區的高山青花椒已經達到7200畝的規模。今年,我們採取節水保果等生産自救措施,把乾旱帶來的損失降到了最低,全區花椒産量預計有45萬千克,年産值2000萬元,真正實現‘椒慮’向‘椒傲’的轉變。”張雷華表示,下一步,將牢牢把握産業振興,加快特色農産品種植,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把“小花椒”做成“大産業”,為西區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試驗區注入強勁動力。(文、圖/田金艷 張雷華)


責任編輯: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