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繁忙的集鎮,進入樂山市沙灣區綏山路,耳邊靜了下來。沿路有一家小店,名為“好又來”,店旁是一個小區的公用通道,順著通道往裏走,沿途用木樁和山石培植的盆景形態各異,將大自然的美景濃縮其中。
家住附近的黃秀芝講:“街坊鄰居特別喜歡這條路,都叫它‘幸福道’。”而幸福道的美景正是出自店老闆葉咏松之手。
每天清晨,60多歲的葉咏松都會早早起來,到這條道上來轉一圈,對大大小小的盆景進行修枝、養護,讓一枝一葉保持最好的狀態。
“朱蕉、金鑽、散尾葵、鳳尾竹……這株平安樹是樓上鄰居胡老師送的,這棵李子樹是我從貴州帶來的。”介紹起這些綠植,葉咏松如數家珍,面露幸福之色,但要説幸福道的由來,就不得不提這位老人的處世之道。
葉咏松出生在貴州,一生經歷頗多,先後在四川省財經學院、北京裝甲兵醫學院學習過。畢業後做過高中代課老師,上山下鄉時做過赤腳醫生,還做過生産隊長、民兵連長,一路輾轉回到了四川老家。
“父母總跟我説花要葉扶、人要人幫。以前做過很多事兒,幫了不少人,也吃了不少苦。那時還不太明白父母教育的深義。”
1993年,在國有企業改制的大背景下,大批工人面臨下崗,身為農基站員工的葉咏松也成為失業的一員,為了保障家庭收入,他在幸福道的門口支起了賣煙小攤。
“那個年代市場管理還不太規範,我像只無頭蒼蠅四處碰壁,差點就放棄了。”但轉頭看看嗷嗷待哺的女兒,葉咏松還是硬著頭皮撐了下去,這一撐就是30年。
他講,這30年的堅持,少不了鄰居杜紅在空閒時對女兒的照看,少不了煙草公司在經營上的幫助,更少不了親朋好友們在各種危難時刻伸出的援助之手。
時光流逝,葉咏松的小攤升級成了小店,女兒考上了華西醫科大學,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花要葉扶’,我如今才明白了其中奧義。”葉咏松説他在有難時做過花,接受了鄰里的熱心幫助,如今也要做葉回報大家,“一方面是想感恩,另一方面是我真切體會到了‘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幸福。”
作為小區樓長的葉咏松,不僅為大家打造了一條“幸福道”,而且還承擔了小區水電工、快遞員、衛生員、安全員的角色。
“現在年齡大了,但我的思想沒有老,想為街坊鄰里多做一點,正好找到了組織,可以繼續發揮餘熱。”聽聞煙草公司正在打造“煙火火”便民服務點,葉咏松立即聯繫客戶經理朱洋陽申請加入。
廁所詢用、免費熱水、共用雨傘和充電寶……在各項便民服務的“加持”下,如今的“好又來”時常有人駐足,或是回頭客,或是閒談者,有時葉咏松還會給他們擺上一張方桌、泡上一壺清茶:“我做的還是比較簡單的事,可能勉強算個便民為民服務員吧。”
年初,在北京腫瘤醫院工作的女兒想把葉咏松接過去享享清福,他邊攬著快遞邊笑道:“我享什麼福,我在這兒幸福著哩,還可以發揮點餘熱。”儘管因為上了年紀腿腳有些不利索,但葉咏松仍然忙進忙出,言談中有著“但願蒼生皆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之態。(徐渲易)
責任編輯: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