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 攀枝花 > 正文

【圖文】攀枝花:退伍老兵蔡興枝的河門口經歷

“你看這座橋,當年我們部隊初入攀枝花的時候就是從這座橋過的江。”仲夏時節,與蔡興枝老人聊起三線建設時的過往,他興奮地拿出不久前故地重遊的照片展示。他説,那個時候沒有今天的繁華,他們的行李用船隻運送,人則是從江邊徒步到達目的地。



蔡興枝,1943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7659部隊退伍軍人,入伍期間歷任戰士、副班長、班長、副排長,榮獲五好戰士五次;攀枝花老一輩三線建設者,原渡口市貿易公司河門口商場行政科科長。


聽黨話 跟黨走


出生在四川資中農村家庭的蔡興枝,高小畢業後,除了在家務農,還先後在村裏擔任過宣傳員、家畜防疫人員、通訊員、會計等,直至1965年,應徵入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7659部隊的一名鐵道兵,奔赴貴州威寧修建貴昆線。

打鋼釬、鋪鐵軌、掘隧道……雖然一切都是從零開始,且修鐵路十分艱辛,但22歲的蔡興枝對一切都充滿熱忱,為人樸實,幹活勤快,學習能力強,讓蔡興枝很快適應了鐵道兵這個新身份。

1966年是蔡興枝人生轉折性的一年。那一年他跟隨部隊來到了毛主席最關心的地方——攀枝花(當時名為渡口),是“好人好馬”才能來的地方,是大三線建設正如火如荼開展著的地方。

鐵道兵辛苦,在攀枝花的鐵道兵更艱苦,因為這裡的環境更惡劣,且酷暑難耐。“我們是1966年6月到的這裡,看著漫山遍野黃黃的火箭草,本來就熱的天氣感覺更熱了。”蔡興枝回憶著初到攀枝花時的情景,黃色是當時的主色調,一切都還在起步階段,建設工地塵土飛揚;一座懸索橋連接著江兩岸,奔騰的金沙江當時也是黃黃的,不似如今這般碧波盪漾;沒有交通道路,戰士們的行李乘船,大部隊則是徒步前往,蔡興枝所在的部隊負責修建成昆線三堆子段。

“到這裡的第一天就開始拉肚子,每天都拉,全班都拉,持續了一個多星期的樣子。”和所有初期建設者們一樣,蔡興枝和戰友們住牛毛氈房,吃蘿蔔幹,喝泥漿水,在江邊洗衣,但這些都不是最艱苦的。

“一公里犧牲一戰士”,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成昆鐵路是一項難度極大的工程;沿線地帶被外國專家們稱作“鐵路禁區”,長期被認為是不可能修築鐵路的地方。工業資源匱乏、先進裝備欠缺,蔡興枝和戰友們都是人工、半人工在施工作業。

“如果當時有現在的這些機械裝備,我的好多戰友就不會犧牲了。”蔡興枝淚目道,一次在高空旱橋作業時,突然發生了垮塌將兩名戰友掩埋,奮力搶救出來後,一名戰友已經犧牲,另一名戰友奄奄一息,緊急送往醫務室搶救。蔡興枝和戰友們紛紛檢測血型,以備不時之需,直至半夜,睡夢中的蔡興枝被搖醒,緊急前往醫務室為受傷戰友獻血,但令人遺憾的是,經過一個星期的搶救,這名戰友還是犧牲了。

被問及戰友的犧牲會讓其有退縮的想法嗎?蔡興枝堅定地回答:“完全沒有,作為一名軍人,就是要聽黨話,跟黨走,祖國需要我幹什麼我就把什麼幹好,要發揚出三線建設的‘鐵道兵’精神。”

1967年8月,蔡興枝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實現了自己從小的願望,也更加堅定了他為黨奮鬥終身的決心。


為三線 獻終身


1970年2月,蔡興枝退伍轉業,被安排到四商店擔任人事員,自此成為三線建設商業戰線中的一員。當時攀枝花的三線建設進入到新的階段,物質需求有所提升,那個時候商業戰線有個口號叫做“發展生産,保障供應”,在物資匱乏的大環境下,作為商店不僅要賣貨,更重要的是要買貨。蔡興枝轉業到四商店後,實行了軍隊工作作風,繼承和發揚了軍人的光榮傳統,除自己的人事工作外,把採購籌集貨源作為第一要務,和同事一起走遍攀枝花周圍的山山水水,遠到成都、昆明調取商品,大大改善了河門口區域的商品供應。一些以前沒有的稀有食品在商店裏開始出現,肉、蛋、食糖、肉罐頭、臘肉……還有幹貨製品,像糖果、糕點、奶製品、白酒等。

隨著河門口區域各單位建設成果的不斷取得,河門口成了整個攀枝花的亮點,是當時最為繁華的地帶。繁華的來臨首先需要商業服務的保障,時任四商店的領導晉順德召集商店領導班子研究討論,面對河門口的大好形勢給四商店帶來的新挑戰,決定在502電廠的坡地上新建河門口商場大樓。

“開業的時候整棟樓擠滿了人,我感覺樓都在微微顫動。”1971年,河門口商場正式營業,回憶起當時的盛況,蔡興枝興奮地説,那時叫河門口工農兵商場,後來才改為河門口商場的,是攀枝花第一家商場,不管是湊熱鬧還是買東西,來的人特別多。自此,河門口區域迎來了更大規模的繁榮昌盛。河門口商場先後榮獲了國家商業部、省、市的獎勵及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2003年,蔡興枝退休,現仍居住在攀枝花市西區,今年80歲,身體康健,回望自己的一生,他表示自豪且榮幸,見證了攀枝花一步一步發展至今;見證了西區從無到有,五十年風雨變遷,這是一代又一代的建設者們灑熱血獻終身的勞動成果。(文、圖/溫繼燕 彭建文)


責任編輯: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