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 內江 > 正文

【圖文】內江市市中區:盤活農村閒置宅基地,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近年來,內江市市中區龍門鎮龍門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旅遊村”。在這裡,投資1億元打造的“一坊四館”,成為遊客了解內江“甜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打卡聖地。

所謂“一坊四館”,即紅糖工坊、內江糖史館、甘蔗紅糖科普館、農耕博物館、曾達一先生紀念館。讓人“驚訝”的是,此前這裡僅是一些閒置老宅。


閒置農房盤活後建成的蔗糖創意工坊


龍門村黨支部書記羅家元介紹,龍門村作為內江糖業發源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曾家大院和曾氏古建築群坐落於此。為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該村創新“農戶+村集體+企業”以房出租模式,盤活閒置宅基地,使得老宅重換新顏。

具體來説,由龍門村集體集中收儲閒置農房,統一流轉561平方米農房、696平方米院壩給漢安糖草公司盤活利用,村集體向農戶和企業分別收取流轉金額2%的有償使用收益調節金和公共資源佔用費,農民收取租金獲得財産性收入。

按照“申請-審查-審核-公示-掛牌-簽約-繳費-産權登記”8個步驟,龍門村將收儲的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提交到區農村産權交易中心掛牌流轉,與流入方四川漢安糖草公司合作開發“甜源蔗鄉”農文旅産業科技示範項目。

“村集體獲得有償使用收益調節金和公共資源佔用費,農戶每年可收取超過6.6萬元的流轉費,實現村集體和農戶雙贏。”羅家元介紹,閒置宅基地盤活利用,既為古宅的保護利用探索了新路徑,又解決了農民房屋年久失修的問題,避免了倒塌、失火等風險,消除了安全隱患,降低了農村社會管理成本與治安風險。

龍門村通過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試點改革,適度放活了宅基地和農房使用權,造血能力不斷提升,成為市中區農村改革的樣板村。

作為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近年來,市中區立足實際、分類施策,引導各鎮用足用好試點政策,發揮村集體主體作用,探索出閒置宅基地“以房出租”“以房入股”“以地入市”三種盤活利用模式。龍門村的做法就是其中之一。

那麼,何為“以房入股”和“以地入市”呢?

據市中區委政研室主任劉平介紹,“農戶+村集體+業主”的以房入股模式,即由農戶將宅基地使用權交由村集體,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尋求聯營方共同發展民宿産業。

譬如,永安鎮尚騰新村就依託中央、省級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資金、鄉村振興戰略獎補資金共200萬元,收儲3戶約450平方米閒置住宅,引進社會資本300萬元入股聯營,共同打造集民宿、農家餐廳、手工作坊、旅遊休閒為一體的鄉村休閒項目。該項目由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統一規劃、工程招標及監督實施,村集體經濟組織按不低於投入資金的4%固定分紅。

“農戶+村集體+公司”以地入市模式,則鼓勵具有穩定非農收入來源並長期在城鎮居住的農民自願放棄農村宅基地資格權,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對宅基地資格權退出農戶參照當地徵地拆遷補償政策給予貨幣補償,並保留其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其他權益。

劉平介紹,按照“規劃有序、優化配置、鎮域統籌、集約利用”的原則,圍繞産業發展需求,打破村行政界限,將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收儲的騰退閒置宅基地和閒置的公共服務類建設用地,通過村莊規劃和優化建設用地佈局調整轉化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在同一鎮域內,形成節余建設用地指標並統一集中使用。

截至目前,市中區共盤活利用閒置宅基地58宗,其中宅基地資格權有償退出38宗,宅基地使用權出租、入股20宗,有效激發了鄉村振興活力。(文、圖/徐艷梅)


責任編輯: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