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 視訊 > 正文

攀枝花市東區炳草崗街道:強化多元共治 提升治理效能

近年來,攀枝花市東區炳草崗街道搶抓城市更新契機,不斷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格局,努力構建“組織強、陣地新、多元化、優服務、重品牌”的共建共治共用的基層治理體系,轄區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


用好黨建引領“金鑰匙”,把好更新與治理“方向盤”


強化組織覆蓋,全力構建“街道黨工委-社區大黨委-小區黨支部-鄰里小組長”四級黨組織體系,按照“建制小區單建、小型院落共建、分散老舊樓棟聯建”思路,推動單獨建立小區黨支部31個,其餘院落樓棟按照連接成片、便於管理、黨員認同的原則,組建片區聯合黨支部101個,實現了黨組織全域覆蓋。

優化陣地建設,爭取整合資金300萬元,完成8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親民化改造和28個支部活動室標準化改造。有效對接轄區資源,盤活社區閒置用房,建成社工站、長者餐廳、紅色驛站、戶外勞動者服務站等一批為民服務“微陣地”,打造“15分鐘服務圈”,打通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百米”。紅星社區“愛的里程”戶外勞動者服務站獲評全國最美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

深化品牌引領,開展“炳耀花城·一居一品”創建,逐步構建“八居八品、眾星拱月”街道社區大黨建格局。深入實施“紅色物業”覆蓋攻堅行動,強化“物業+黨支部+業委會”交叉任職,新成立小區黨支部6個,實現交叉任職20余人。甘露園、銀河AB座、鳳凰美食城等小區被評為市、區基層治理示範小區,鳳凰社區流動人口管理、甘露園小區“三網四心”、萬象城紅色商圈等治理案例,以點帶面、示範帶動,實現了整體推治。


瞄準共治共用“風向標”,打牢更新與治理“基礎樁”


緊抓更新契機,探索形成城市更新和基層治理融合發展的“1+3+N”黨建工作模式,成立“城市更新”綜合黨委,按照“黨建引領、區域聯動、共治共用”思路,引導駐區大企業、黨政職能部門、“兩新”組織共同參與,凝聚多方力量共助推動城市面貌和治理雙更新。組織開展“精明增長·匠心營城之復興炳草崗”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形成8篇調研報告,為規劃“復興”藍圖提供支撐。

探索自治體系,成功推動曼哈頓等成建制小區形成“支部+物業+業委會”的紅色物業管理模式,甘露園、銀河AB座等無物業自管小區形成“社區黨委+支部+自管委”的黨建引領小區治理模式,民安巷區域等分散樓棟形成以網格黨建為統領的“社區黨委+網格支部+鄰里小組”自治模式,街道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全面提升。

堅持群眾導向,始終問需、問計、問效於民,按照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治原則,建立健全“社區黨委+小區黨組織”領導下的議事協商機制,推行議事協商“四會”制度,通過“自下而上、三上三下”模式推動多元共治,有效化解萬象城小區矛盾糾紛、興園小區矛盾糾紛、攀研院小區地鎖糾紛等信訪難題220余件,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66個,辦理小微實事212件。


守好為民服務“幸福門”,走好更新與治理“高速路”


激活為民服務終端,探索“街道統、社區抓、網格辦”的試點思路,依託物業陣地、商會陣地、市場空間、閒置房屋、共建單位等資源打造“網格驛站”,細化服務清單、下沉服務事項,切實打通為民服務終端,實現居民小事不出網格,難事不出社區,急事不出街道。立足居民需求,新建民安巷口袋公園、人大轉盤街心花園等居民觸手可及的休閒活動場所5處,完成老舊小區改造6個,完成既有住宅電梯加裝投用42部,轄區人居環境不斷提升。

打造智慧治理平臺,加強與市域社會治理深度融合,依託區智慧聯動中心進一步完善“街呼區應上下聯動”工作機制,智慧平安小區建設穩步推進,完成18個智慧小區建設,305個雪亮工程探頭接入街道平安技防網,基本實現轄區背街小巷、人流密集場所全覆蓋,轄區居民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完善志願服務機制,以鳳凰社區“175”志願服務積分存摺為樣板,“銀河志願服務隊”為載體,全街道積極推動志願服務有效融入基層治理,有效吸納在職黨員、離退休黨員、熱心居民、社會組織成為治理志願服務力量,探索基層治理、為民服務“需求側”和志願服務“供給側”相向互動發力模式,實現“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社區吹哨、部門報到”,有效提升小區治理溫度和深度,高品質續寫老舊小區更新改造“後半篇”文章。

接下來,炳草崗街道將持續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分型善治為基準,有序推進“更新與傳承、街景與人文、標準與個性、項目與活動、共治與自治”“五融”治理內容,全力實現“黨建有力度,設施有保障,環境有改善,人文有匯聚、服務有提升、特色有品牌”“六有”治理目標,讓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更接地氣,更有活力,更有溫度,更得民心。(文/攀枝花市東區炳草崗街道)


責任編輯: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