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 視訊 > 正文

鄉村振興先鋒頌⑧|張世元:玉米之鄉的玉米哥

編者按: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嚮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將使我國廣大農村逐步邁進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時代。在農村變富變美的背後,是一群新時代鄉村振興先鋒默默奉獻的背影。他們紮根農村、情係農民、投身農業第一線,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不辭勞苦、頑強拼搏,真抓實幹、堅持不懈,始終把鄉村振興這面旗幟頂在頭上、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真正把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曲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動人讚歌。

讓我們一起跟隨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外宣頻道“中國網·記錄中國”特別節目“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鄉村振興先鋒頌”系列報道的腳步,一起去感受他們的家國情懷、聆聽來自第一線最動聽的聲音。進一步匯聚助力“鄉村振興”的磅薄力量,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書寫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農”新篇章貢獻新的力量。


玉米哥名叫張世元,是山西省忻州市人,從事有機糯玉米的種植加工,帶動當地500多戶農民增收,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走出了一條新農人創業的成功路子。

説起忻州,其實最出名的不僅僅是五台山,還有玉米。這裡地處山西省北中部,山巒起伏,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地理位置形成獨特的小氣候,是糯玉米優質産區。“忻州糯玉米”在2012年被農業部批准為農産品地理標誌進行保護。因此,這裡也最早實現了鮮食糯玉米的冷凍和真空加工,是名副其實的“玉米之鄉。”


張世元在玉米基地查看玉米生長情況


玉米哥其人


張世元在農村長大,中專畢業後家裏本以為會進城上個輕鬆的班,萬萬沒想到的還是回到了農業。先後三次創業都和農業有關,經歷過前兩次的失敗,第三次他選擇了忻州最常見的糯玉米,一幹就是十幾年,從此把自己的人生和玉米緊緊捆綁在一起,也變成了顧客、代理和鄉親們嘴裏的“玉米哥。”

2022年是玉米哥最忙的一年,也是開心的一年。有機糯玉米基地擴大到了1700畝,種植過程間接涉及十幾個行政村約500戶農戶,平均每畝收入2300元。加工過程不到兩個月,涉及農戶近100戶,每戶大約增收5000元左右。全年對當地經濟貢獻出300多萬元。

為了提升工廠所在地農戶的收入,改善村民生活狀態,他還想了很多辦法,並且不斷實踐。在基地旁山谷裏散養的跑山黑豬春節前出欄;用義賣玉米的錢籌得10萬元重修管線引泉水下山;幫助村民賣村裏傳統的自然蜂蜜和核桃;舉辦夏令營讓城裏的孩子們和村裏老人同吃同住認識大自然;開辦農民夜校;定期在村裏清理垃圾加慢跑運動,維護陀羅村生態環境。還要經常和各地的農人朋友學習交流。忙碌而充實的玉米哥臉上總是挂著笑容,可是十年前的他並不是這樣。

張世元通過10年的拼搏探索,從負債到創收帶動,從門外漢到行家裏手,走出了一條新農人創業的成功路子,也走過了玉米創業的第一個10年,做出了一根乾乾淨淨的玉米。

初有成就的玉米哥每逢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重大節日都會給村裏老人發放禮品。他還向貧困家庭學生捐資助學,疫情期間給廣州捐贈玉米産品,河南水災時捐助價值50萬元玉米産品,受到當地政府和村民的稱讚。2017年,張世元被共青團中央和農業部評選為“第十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並獲得新農堂和阿裏研究院首屆中國傑出新農人優秀獎。2018年,他被南方農村報社評為“鮮食玉米種植匠示範戶。”張世元帶領的團隊還先後榮獲“省級示範合作社”、“忻府區十佳農業企業”和“脫貧攻堅優秀企業”等多項榮譽。


張世元在玉米基地拔野菜


創業路上多坎坷


創業的路多數是坎坷的,農業更是充滿了各種風險,玉米哥張世元也不例外。2010年,他開始玉米創業,當時的糯玉米行業競爭激烈、利潤也低,第一年創業還勉強盈利。為提高利潤,第二年大量擴産,由於加工工藝設備不夠完善,真空糯玉米市場行情也不太好,造成大量産品不達標和滯銷,最終負債300多萬元。

張世元陷入谷底,在艱難的生活中開始深入思考,玉米作為食品,最重要的還應該是好吃和安全,於是在2012年調整了戰略方向,開啟了一條新的路線——有機種植。並且以富含花青素的黑玉米作為主打産品,通過選種、羊糞做肥、禁止化學農藥、及時采收加工、改進包裝等一系列措施,從種植到加工,每一個環節都進行改進調整,最大程度保持了玉米本來的口感。

為了解決顧客信任問題,玉米哥和團隊一起研究,通過太陽能和無線信號傳輸實現了基地遠端監控,讓每一位顧客能夠通過網際網路隨時觀看有機種植的過程,增加用戶信任。並且每年將玉米在權威機構送檢,將檢測報告公開展示,讓大家吃得放心。

為打開銷路,玉米哥幾乎跑遍了整個中國。買了電腦從打字開始學起,一個電腦盲硬是自己開了淘寶店。後來又研究社交電商,改商標名稱,換包裝,探索著各種新興的線上渠道。

經過三年的不斷探索、碰壁、調整、創新,最終在2015年線上上取得突破開始盈利,並且在2017年還清所有債務,在忻府區陀羅村自建了全新工廠。幾年下來,玉米哥的黑玉米幾乎賣到了全中國,甚至遠銷紐西蘭和加拿大,以品質在行業內獲得了良好的口碑。

通過從負債到創收帶動,從門外漢到對行業形成啟發影響,返鄉創業的張世元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走出了一條新農人創業的成功路子,也走過了玉米創業的第一個十年,做出了一根乾乾淨淨的玉米。


張世元(右)在小米基地參與人工采收


産業帶動促振興


在陀羅村奮鬥了多年,張世元對這裡的山水草木都有了感情,和村裏的男女老少都成為了鄰居甚至同事。但是村裏還是很落後,而且村民普遍年齡偏大,村裏缺少年輕人。下一個十年,張世元想做一件事,讓家鄉更美麗,讓農業更美麗,以生態健康的理念,利用家鄉本地優勢,做生態種養以及相關的加工和服務,給消費者提供健康的食品,對生態友善,為願意返鄉建設的年輕人提供機會,通過産業來實現鄉村振興。

2021年,張世元在陀羅村的玉米基地種植了100畝油菜花,作為有機玉米的綠肥滋養玉米,也給陀羅村增添了美麗的風景。百畝油菜花海起到了很好的觀賞旅遊效果,每天車水馬龍,村裏出現了久違的熱鬧,這也給玉米哥帶來了更多啟發。他發現鄉村的自然風光、新鮮空氣、健康農品、風土人情,都是現代人需要和嚮往的。可以以玉米為基礎,結合本地的牛羊果蔬,結合本地的山水林田,用一根玉米撬動鄉村振興。

於是,玉米哥張世元開始帶著團隊和陀羅山的村民一起引泉水下山、養跑山豬、籌劃恢復老果園等項目。他們一起賣村裏的自然蜂蜜,擴大油菜花田,舉辦夏令營讓城裏的孩子們和村裏老人同吃同住認識大自然,開辦自然教育和農民夜校,用他們點滴的力量和決心,給陀羅村帶來新的生機。

通過不斷地學習,張世元明白,要想村裏産生活力,根本還是需要産業帶動。初級農産品自然風險大、週期長、標準化程度低、附加值低、運輸難度大、産品門檻低。一二三産業結合,才能改進這些弊端,也能夠延長産業鏈,對本地形成更大的帶動。於是張世元和團隊在拓展真空玉米的生産同時,先後開發了玉米醋、玉米粽、玉米糊、玉米須茶等玉米相關産品。

有機産品的用戶中有一個特殊群體是選擇食療的抗癌人群,黑玉米由於營養和口感深受他們喜愛。給這批特殊人群的玉米供貨中,玉米哥一直堅持多加贈一些産品。


玉米基地裏的百畝油菜花


對於未來玉米哥充滿期待,他説自己一直在創業路上,還要在探索中繼續前行。今後適度擴大種植規模和産品品項,研究玉米和雜糧的深加工産品,嘗試探索更新的田間管理技術,將自然教育和農業旅遊與玉米産業結合,和鄉親們一起發展生態種養,探索新時代農業的更多可能。要和村民們一起找到生産生活生態一體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路,用一根玉米撬動鄉村振興。


策劃:陳曦

作者:王勇峰

審發:龐波

欄目熱線:010-62807388  1935818367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