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 成渝雙城經濟圈 > 正文

彭水:“以工代賑”實現家門口就業賦能鄉村振興

“錢也掙了,家也照看了,還看到家鄉越變越好,心裏高興得很。”談起在家門口上班帶來的幸福感,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潤溪鄉蓮花寺村村民曾奉瓊高興不已。

目前,曾奉瓊在當地一處“以工代賑”項目中從事調和泥漿等工作,該項目總投資340萬元,新建山坪塘1座,同時配套建設漿砌石坎、生産道、排水渠等附屬設施。據了解,曾奉瓊一天的務工收入可以達到200元,今年以來,他在幾個“以工代賑”項目中的累計就業收入已達1.5萬餘元。


村民正在“以工代賑”項目現場務工,實現家門口就業增加家庭收入


近年來,地處武陵山區腹地的彭水縣,堅持“全縣一盤棋”,由發展改革、財政、農業農村、交通、水利、文化旅遊、林業、鄉村振興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涉及的相關部門,按照“宜用則用、能用盡用、優先採用”的原則,每年安排不低於7000萬元資金用於推廣“以工代賑”項目,吸納當地群眾務工,美了鄉村富了村民,賦能鄉村振興。截至目前,彭水共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實施項目47個。

在項目實施中,彭水選擇“投資規模小、技術門檻低、前期工作簡單、技能要求不高”的農田水利、鄉村道路、堡坎溝渠等建設領域佈局項目,優先吸納當地易地搬遷戶、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和其他低收入人口參與工程建設。


村民正在“以工代賑”項目現場務工


“沒想到這個項目完工得這麼快。今年秋收的時候我們運稻穀不再像以前那樣肩挑背扛,幹活路輕鬆多了。”潤溪鄉蓮花寺村“以工代賑”農田整治工程建設時間短、速度快、品質好,完工後寬敞的硬化便道直通田間地頭,得到村民交相點讚。

在推進“以工代賑”項目投資建設過程中,彭水著力在“快”字上做文章,縮短審批時間、簡化審批流程。彭水縣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彭水對符合條件的“以工代賑”項目實施簡易審批,採取只審批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方式,合併辦理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概算核定等審批工作,單個項目可節約審批時間5至10個工作日。

在快速推進項目建設的同時,彭水也注重把牢“關口”,確保項目推進有力有序,經得起檢驗。在項目招採關上,確保招採文件和施工合同中約定吸納當地群眾務工數量和足額按時發放勞務報酬等條款;在項目督查關上,加強“以工代賑”示範工程項目每月、每季度的實地督促指導;在項目驗收關上,採取電話訪問、入戶訪談、現場復核等多種方式,逐戶檢查核實群眾務工臺賬、勞務報酬發放臺賬、就業技能培訓臺賬的真實性。


俯瞰彭水縣潤溪鄉蓮花寺村,便捷的基礎設施為産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據介紹,通過實施一批“以工代賑”項目,加快改善了彭水縣農業生産基礎設施條件,為農村産業發展打下了基礎,實現了興村富民、一舉多贏。

“項目施工有務工收入,項目完工後,我們村民有更多的收入。”談起“以工代賑”項目實施帶來的變化,57歲的蓮花寺村村民晏石平有説不出的高興。

晏石平所在的蓮花村6組,山高坡陡,隨著當地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晏石平家附近的土地撂荒現象一度嚴重。“看著良田變荒坡,守著好土過著窮日子,想想都惱火。”晏石平説。

2021年,蓮花村通過“以工代賑”項目實施土地整治,為晏石平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變化:實施項目整治的時候,他每月可以掙到3000多元的務工收入;土地整治後,企業流轉土地發展中藥材種植,每畝土地又為他帶來幾百元的流轉費;項目帶動下,他又與附近村民一起開展冷水魚養殖,當年收入超過1萬元……


從空中俯瞰彭水縣潤溪鄉蓮花寺村美麗的田園畫卷


目前,當地中藥材種植企業規模化流轉了整治好的土地種植傳統苗藥材,村民除去流轉土地收入、家門口務工收入,産出後還按3:7比例進行分紅,預計每年可帶動當地群眾戶均增收1200元。

潤溪鄉蓮花寺村是彭水在全縣範圍內推廣“以工代賑”項目的一個縮影。據統計,2021年以來,彭水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實施項目47個,其中位於特色集鎮15個、旅遊景區12個、工業園區3個、農業基地12個、農民新村5個。吸納當地群眾務工2100人,其中低收入群眾326人、易地搬遷脫貧群眾125人,累計發放勞務報酬約1480萬元,佔總投資的15.8%,成為群眾增收的重要渠道。(韓夢霖/文 趙勇/圖)


(實習編輯:鍾小雯  李雯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