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
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是要盡最大可能維持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精細平衡,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
越是面臨困難挑戰,越要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越要向綠色轉型要出路、向生態産業要動力
在吉林梨樹縣,要求“一定要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在寧夏賀蘭縣,稱讚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水資源利用效率提高了,附加值也上來了”;在山西太原,叮囑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持續用力,再現“錦繡太原城”的盛景……近期,習近平總書記每到一地考察調研,綠色發展都是一項重要內容。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是總書記的關切,也是各地生動的發展實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從提出到現在已經15年了。這一歷久彌新的理念,隨著時代車輪滾滾向前,愈益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這一理念的創造性就在於,它不是用排他性的眼光來看待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而是在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打開一條通道,指出了一種兼顧經濟與生態、開發與保護的發展新路徑。一段時間裏,一些地方要麼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要麼片面追求環保、乾脆不搞經濟發展了。這兩種做法都是在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做單項選擇,都是不可取的。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是要盡最大可能維持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精細平衡,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形成包括綠色消費、綠色生産、綠色流通、綠色金融等在內的完整綠色經濟體系。
實際上,放在現實語境中來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完全可以實現相互促進、彼此提升。以山西為例,該省圍繞自身生態環境做起綠色發展大文章。在山西右玉,林木綠化率從0.26%增至56%,不毛之地變成塞上綠洲,生態牧場、特色旅遊鼓起村民“錢袋子”。在山西汾陽賈家莊村,曾經的村辦工業廠區轉型為集工業文化創意、鄉村民俗旅遊、康體養老休閒于一體的文化生態旅遊村,賈家莊生態園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村民每人平均收入大幅提高。實踐充分證明,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
充分挖掘綠水青山的經濟效益,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應對風險挑戰、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長久之策。當前,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和世界經濟衰退影響,我國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挑戰。然而,越是面臨困難挑戰,越要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越要向綠色轉型要出路、向生態産業要動力。借助電商,貴州赤水的春筍、甘肅蘭州的百合、湖北秭歸的臍橙走出深山、走出鄉村,最大限度降低了疫情對産銷的影響;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之際,城市近郊遊、森林旅遊、休閒康養等率先回暖,釋放無限商機;綠色産業能吸引大量就業,為落實保居民就業任務提供助力……抓住機遇、放眼長遠、務實行動,我們定能克服困難、化危為機,充分運用生態優勢應對變局、開拓新局。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在綠水青山中“尋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力抓手。對許多貧困地區來説,最大的資源就是生態資源,最大的優勢就是生態優勢,深挖綠水青山這座富礦,才能儘快擺脫貧困、實現小康。數據顯示,依託森林旅遊,全國有11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年戶均增收3500元。全國通過發展旅遊實現脫貧的人數佔脫貧總任務的17%—20%,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吃上旅遊飯,過上好日子。端穩端好綠水青山這個“金飯碗”,我們的脫貧攻堅成果將更加鞏固、更可持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我們平衡發展和環保的關係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不僅引領中國走出了一條兼顧經濟與生態的新路子,也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有益借鑒。沿著這條從綠水青山中開闢的道路,我們一定能讓未來的中國既有現代文明的繁榮,也有生態文明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