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德州: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發佈時間:2022-12-12 11:10:30 | 來源:德州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培剛

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我市科學謀劃沿黃地區發展的思路目標、重點任務、政策措施、工程項目,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樹牢“一盤棋”思想、堅持“一體化”推進,健全黨政聯管、發展聯動、生態聯治、文化聯通機制,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城水相依、人水相親、綠水相融”的新局面正在逐步開啟。

黨政聯管系統整合推進“黃河戰略”

我市與黃河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境內遺留有禹王亭遺址等大量與黃河故道息息相關的歷史文化遺産,以及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樂陵古棗林等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是現存研究黃河文化的重要歷史文化和農業遺産。

我市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視察山東重要指示要求,落實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國家戰略,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委書記、市長任組長,相關市領導任副組長的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領導小組,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明確分工、壓實責任,統籌全市力量,推動戰略落地落實。

“市委市政府制定印發《中共德州市委關於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紮實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決定》,高水準編制完成《德州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實施規劃》,為全市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發展戰略立起長遠發展的‘四梁八柱’。”市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張錦介紹。我市制定專項監督方案,建立80項重點任務臺賬,壓實45個部門、12個縣市區責任,同時還開展專項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及時反饋、督促整改,形成“發現問題、嚴明紀法、整改糾偏、深化治理”閉環機制,在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文旅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和顯著成效。

在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戰略中,我市相關市直部門協同推進107項重點事項,共同研究制定市重點任務清單56項、協商編制市重要政策清單35項、聯合謀劃市重大工程清單16項、合力舉辦重大活動3次。發改、水利、生態環境等市直部門建立健全對縣市區定期調度、業務指導、分析評估和督導檢查機制。

從宏觀到微觀、從部署到落實,戰略思想在德州大地不斷深入,“作戰圖”正逐漸變為“實景圖”。

發展聯動綠色低碳提升“黃河實力”

深入推動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相輔相成,都是“必答題”。我市著眼大保護、大治理,一張藍圖繪到底,奮力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走在前。

金能科技是全省70多家焦化企業中唯一上市企業,讓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文勇更自豪的是另一個榮譽——首批國家級綠色工廠。“近幾年,我們總計投資20多億元建設了20多個環保項目,其中焦爐煙氣提標改造工程,每年可實現減排顆粒物30噸、二氧化硫40噸、氮氧化物1000噸。”張文勇説。

金能科技的轉型升級,是我市深化新舊動能轉換的生動寫照。著眼于服務和融入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我市堅持綠色發展、創新發展,抓住新舊動能轉換“牛鼻子”,增強高品質發展“原動力”。

聚焦綠色發展,圍繞打造新能源裝備、加強型工程塑膠等省級雁陣型産業集群,我市積極引導各縣市區因地制宜、錯位發展。提升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等智慧設備製造水準,協同打造黃河流域數字同城超高速樞紐。加快推進濟德同城化,支援齊河、禹城、臨邑全面融入濟南,推動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與齊河一體規劃、一體建設、一體發展。

科技創新是“關鍵變數”,也是高品質發展的“最大增量”。圍繞節水農業、黃河故道修復、鹽鹼地治理等領域,我市開展科學實驗和技術攻關,推動黃河生態環境保護科技創新。推行科技攻關“揭榜制”、首席專家“組閣制”、項目經費“包乾制”,聚焦高端裝備、新能源、資訊技術等重點領域實施省級重大關鍵技術攻關。主動對接北京、天津、濟南、鄭州、西安等地科研院校和創新企業,搭建跨區域技術研發合作平臺。

生態保護要合作,高品質發展也需攜手行。苦練內功的同時,我市積極加強與沿黃省區的聯動,牽頭組織黃河流域幹線6省(自治區)20市172縣(市區)簽訂《黃河流域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合作協議》,搭建全國首個貫穿黃河流域幹線、市縣一體的“黃河流域政務服務通辦圈”,落實160項通辦事項,實現跨域通辦一體化、證照互認一體化、服務標準一體化、幫代辦服務一體化。

生態聯治常態管護扮靚“黃河顏值”

我市的發展命脈在水,希望也在水,基於此,我市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應急指揮體系,探索建立跨界流域污染防控、聯合監測和預警、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聯動、環境污染糾紛協調處理等會商交流機制,形成了跨界河湖共建、共治、共用新格局。

圍繞水源涵養地保護修復、防災減災、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污染綜合治理、文化傳承保護等重點領域,我市充分發揮市委生態環境委統籌協調作用,強化部門間橫向協同及市、縣、鄉、村四級縱向協同,全面開展生態環境問題大排查、大整治,建立全污染源問題清單,推進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今年已累計完成130多條幹流及中小河流治理,治理河湖岸線1.5萬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7平方公里,累計封停地下水井4910眼,完成全市4090個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達99%,保障黃河長久安瀾。

堅持保護和修復雙管齊下。今年以來,我市已組織開展兩輪次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專項檢查,覆蓋齊河、慶雲、樂陵、寧津,共排查整治點位145處;規劃立項人工濕地31個,已建成投運7個;建成省級美麗幸福示範河湖28個、數量居全省第2位;搶抓省“七網”建設機遇,啟動5大幹流、89條支流水系連通工程,加快構建“五橫三縱二十庫、一泉百湖千河通”全域水系。與濟南市簽訂《生態環境共治共建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與河北省滄州、衡水、邢臺等地簽訂聯防聯控協議;探索推進濟南—齊河黃河濕地一體化保護利用模式,打造黃河下游綠色生態走廊。

“打造黃河下游綠色生態走廊,離不開沿黃各市的密切合作、一體推進。齊河實施的黃河水鄉濕地項目,將和濟南濟西濕地公園一體化發展,共同打造百里黃河生態廊道,涵蓋生態保護、文化旅遊、鄉村振興等領域。”齊河黃河國際生態城黨工委副書記、德州市黃河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促進中心綜合管理部部長李斐介紹。

文化聯通深度挖掘講好“黃河故事”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深入推動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重要一環。我市深挖黃河文化特色資源,推動“文化+”“旅遊+”跨産業融合,打造黃河下游重要文旅康養融合發展示範城市。

依託區域內“黃河+運河”,建立黃河文化資源數據庫,加強黃河、運河、大禹等文化系統研究。編制完成88平方公里南運河(德州段)保護利用總體規劃,啟動“一廊六片”文化景觀帶建設。實施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建設大運河國家公園。謀劃實施黃河、大運河兩大國家文化公園牽手工程,叫響“大德之州·好運之河”品牌。

發力“文化+旅遊”。我市積極塑造特色優勢,推進黃河故道古桑樹群、千年棗林等生態旅遊項目,培育精品旅遊線路和主題遊樂園,為不同景區賦予不同的文化內涵,推動文化旅遊由“景區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突出“一線一景一品牌”,支援齊禹夏文旅資源共用發展。支援齊河打造德州—濟南文化旅遊産業帶節點城市。

從齊河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到夏津開發形成黃河故道生態旅遊區,從樂陵打造黃河故道千年棗林,到德城黃河涯萬畝桃園、臨邑紅壇寺森林公園等旅遊項目的建成,我市黃河文化旅遊的基本脈絡進一步完善。

“夏津以桑塑城,引進了德百溫泉度假村、旅遊小鎮等文化旅遊項目,連續舉辦了14屆椹果文化採摘節,承辦了第二屆德州市旅遊發展大會,‘椹果之鄉生態夏津’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越來越大。”夏津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勇表示,將深挖古桑文化、黃河文化,加快重點文旅項目建設,讓夏津成為京津冀魯重要旅遊目的地。

講好“黃河故事”,還需要大步走出去。我市積極加入黃河流域各類旅遊聯盟,參與黃河文化旅遊品牌標識策劃設計、標準化服務體系建設,共同打造黃河文化旅遊長廊。聯合大運河沿線城市,共建運河文化資源、資訊、産業平臺。依託運河小鎮建設中國大運河漕運文化博物館和運河文化國際交流基地,依託蘇祿文化博物館建設中國—東南亞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打造“一帶一路”文明交流支點城市。

大河奔流,奮進不息。我市正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奮力譜寫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的嶄新篇章,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本報記者王德鵬鄧靜本報通訊員李祿超付連軍

“黃河頌”黃河流域優秀曲藝節目展演舉行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和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12月11日-12日,由中國曲藝家協會、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東營市委宣傳部主辦,山東省曲藝家協會、東營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的“黃河頌”黃河流域優秀曲藝節目展演線上上舉行。
德州: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我市科學謀劃沿黃地區發展的思路目標、重點任務、政策措施、工程項目,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樹牢“一盤棋”思想、堅持“一體化”推進,健全黨政聯管、發展聯動、生態聯治、文化聯通機制,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城水相依、人水相親、綠水相融”的新局面正在逐步開啟。
山西:加強環資審判 守護黃河安瀾
黃河在山西境內蜿蜒965公里,干支流涵蓋全省11個市86個縣(市、區),山西是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黃河文化遺存豐富,對於黃河生態環境和資源的保護至關重要。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